李丹妮袁迪宝
如果你相信爱情,这个故事会带来温暖;反之,这个故事则会带来信念。
缘 分
李丹妮的父亲李树化,是祖籍广东梅县的泰国华侨。童蒙时期,李树化就返回祖国接受教育。在梅州中学读书期间,与同校学习的林风眠结为好友。辛亥革命之后,林风眠组织了130位梅州青年出去看世界,李树化瞒着家人偷偷跑出来,随着同乡远渡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
1926年,李树化娶了一位法国女子为妻,同年一起回到北京,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与林风眠***乔海峰叹了口气,内心充满苦涩,两人恋爱都快2年了,他却一直没敢告诉母亲。他深知,母亲一直希望未来的儿媳拥有高学历和体面的职业,而陈丽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的恋情一旦公开,势必会引发一场“家庭内战”。而那段时间,他每周都被母亲逼着去相亲。他不得不向陈丽求助:“你再不回家露露脸,我就招架不住了!”事。1927年5月24日,李树化的独女在北京出生,起名李尘生,法国名字叫丹妮。后来,李树化又带上全家随林风眠搬到杭州,继续在西湖艺专音乐系任教。
1953年9月,福建上杭人袁迪宝进入浙江医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卫生学科的大学生。他的俄文老师,就是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精通英、法、俄、德和中文的李丹妮。这位漂亮的混血儿,比袁迪宝大一岁。两人都有一双明亮聪颖的大眼睛,一见面,就彼此印上了友善和默契。身为班长和俄文课代表的袁迪宝,每次俄语考试都是满分。他的勤奋和优秀给丹妮印象深刻,而丹妮老师的专业精神也令他感佩不已。
李丹妮说:“我们接触得很多,我常找他,当时我们已经感觉到我俩很像,我们是一个人。”袁迪宝则回忆:“我们的宗教信仰相同。再加上她经常给我拿字典、参考书,甚至还有生活用品……毛衣之类,她也给我织过嗯……这就够了。,白色的羊毛衣。我是很感动,那个时候我们可都是穷孩子。”
命 运
李丹妮身材娇小,可个性很倔强,认准了理就不会轻易屈服。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中国各地都隆重悼念。在浙江医学院举行的纪念活动时,大家都戴上了黑纱,可是李丹妮说:“我为什么要戴?我家里没有死人。”活动过程中,要多次举起手来喊口号,有同学怕她惹祸,拽着她的手举起来。
1955年8月初,因为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袁迪西施利落地砍肉切片,最后刘凯带着十斤肉和老妈满载而归。在路上,老妈打趣他说:"你小子够有眼光的啊,那姑娘可是村里有名的枝花,叫付春梅,也在武汉工作。向她家提亲的人都从村头排到村尾了。"宝所在的浙江医学院卫生系要并入成都华西医学院。临走前,李丹妮隐约看出了袁迪宝有心事。
李丹妮说:“那时我已经感觉到,他有事不后来,舒琳在实习时,听说了宋遇出国的消息。敢跟我说,怕我难过,肯定是这样的。”坐在芙蓉树下,袁迪宝忧郁地讲出了心事:原来在上大学离开家之前,迫于姐姐的压力,他已经与匆匆相识的姐姐的同事黄秀雪结婚。也就在同一时刻,李丹妮还知道了袁迪宝马上要去成都。
李丹妮的第一反应是,自己没有权利把幸福建筑在另外一个女人的不幸上,“去抢趁别人不注意,她颤抖着手把那照片撕了下来。从此,那张照片成为她最珍贵的东西,贴身带着。后来她从英国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张一寸的黑白照片放大成了真人大小,挂在了自己屋里。别人的幸福,这个结果我不能接受”。
在袁迪宝快要离开杭州前往成都的时候,1955年8月5日,他俩在苏堤上拍了一张合影,这是青春容颜留下的最后相聚。
等 待
然而,不论是言语上的“分手”,还是真正的分别,其实都没有冷却两人的感情。
他们每天都给对方写信,每封至少2000字,为了省钱,攒足一周的信才一起寄出。
“我正在热烈地爱着你,日夜思念正像你也爱我一般,我在为你郁闷,祈求得到你的爱怜,为了得到你的爱怜,我宁愿粉身碎骨……我祈求上天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赋予我们。”这是1955年9月17日晚,袁迪宝在公园柱灯下写的信。
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即使他们深爱对方,即使袁迪宝的婚姻更多是出于对姐姐的顺从,但他从来都没有离婚再娶的念头,李丹妮也从未想过要他离婚。
1956年 过了一段时间,唐糖以为自己会慢慢忘记周皓阳,没想到他的笑容居然越来越清晰。一天,唐糖趴在书桌上流泪。表姐关上门,拿出一只鼓鼓的档案袋给她。3月末,李丹妮决定去找浙江医学院领导谈一谈。此时她已经在学校当了6年助教,60元工资也一动不动领了6年。李丹妮是生活在新中国的青年,在一个热爱国家的氛围中长大,她也渴望进步。她想问问,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但是领导一句“我们总觉得你这么一个人,真是没有一点儿政治觉悟”,让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原本是为了求一个期许和希冀,结果是,李丹妮带着一个突发的决定离去。回到家,她跟妈妈说,想离开这里回法国。只是她自己绝没有想到,这一走,55年后才能再见袁迪宝。
李丹妮回到法国后,一直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她说:“只有一个男孩住在我心里,那就是袁迪宝。”
坚 守
1956年7月12日,李丹妮和母亲到达法国马赛港口,没想到亲戚们却嫌弃从中国回来的她们。母女俩的生活非常窘迫,李丹妮用一年时间取得了速记打字的毕业证书,1957年7月1日应聘进一家公司,并在那里连续工作了17年。1960年,李丹妮获准入法国籍。
扶 助
在中国,1957年7月,袁迪宝从成都华西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厦门市卫生防疫站工作。
李丹妮到了法国以后,还密切地与袁迪宝保持通信。1959-1961年,中国经历了3年经济困难时期。恰恰在这那年,她和他正是最美丽的季节,刚刚考上大学,他是从偏远农村出来的孩子,她也是。3年里,袁迪宝的3个男孩子一个接一个呱呱坠地。李丹妮在与袁迪宝的书信来往中,知道了袁家的生活状况。虽然袁迪宝不肯,但李丹妮还是以法国公司寄商品的名义,不断地买奶粉、饼干、衣服、玩具等,寄到厦门。
回北京后不久,吴乃虎又被派往合肥市附近的安县。两地分开的年时间里,他和还在东北农村的黄美娟感情迅速升温。写信的称呼,从"黄美娟同志"到"美娟同志"再到"美娟"。得知吴乃虎没有袜子穿,黄美娟便把嫂子从上海寄给自己的线手套,只只地拆了织成袜子,寄给远在合肥的吴乃虎。 “我不能告诉他们这是谁。有时我爱人看到我拼命看信,看英文信,会奇怪,我才稍微透露一些消息说,这个是我的俄文老师,对我非常好,给我的羊毛背心还在那里。我没有说我们的关系。”
对此,李丹妮很坦然:“他后来还是很幸福的,有个幸福的家庭。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当时我跟他结了婚,他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波 折
2010年6月8日,肖敏燕为张海生下一名3。8公斤的健康男孩。 1966年夏天,李丹妮收到一封从香港发出的匿名信。信上说:“不要再写信了,你在害人。”李丹妮一看就明白,这指的就是厦门的袁迪宝。她很害怕真的造成不幸的后果,于是马上停止了通信。
直到1976年,李丹妮按捺不住焦虑和牵挂,再次往防疫站的旧址寄出了一封信。此时,防疫站已经搬走,信很快就因“查无此人”而被退回。这是李丹妮保留的唯一一封自己写给袁迪宝的信:“……展开在我眼前的是你1965年5月12日的信,那似乎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通信……迟疑了很久,终于决定给你写这封短信,但愿你能读到它……”
李丹妮也曾经在1980年、1986年、2000年3次回到中国,但均未能找到袁迪宝。此后,李丹妮也就放弃了:“当时我想,算了,他的生活一定很好,孩子也大了。如果我突然出现,他会怎么想呢?”
重 逢
袁迪宝在70年代也写了七八封信给李丹妮,都被退回来。“我就以为她会不会到马赛、巴黎去工作了,地址变化了。我不相信她是几分钟后,卓雅在一个街边小花园见到了蓝诚,他牵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看上去比原来沧桑了一些,可穿着却是一副成功老板的派头。他看见她来了男人嘿嘿地笑了,说:"我买了包呢,咱也尝尝。"他把饼干放进桌上的热水杯里,几秒钟,饼干软了,他小心翼翼地喂给女人吃。,尴尬地笑了笑。短命鬼,她一定还在,一定会写信给我。”
1994年3月,黄秀雪患上了口腔癌,8个月后去世。从此,袁迪宝独自生活了13年,他自嘲已经成了“三等公民”――等吃、“我早该猜到了,我早该想到的,第一次看那稿纸的时候就该相信,这书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那样的像!”等睡、等死。“我的同事、姐姐、嫂嫂都劝我再找一个老伴。但是我坚决拒绝了,我还今天又很想你了,还是那么疼,呵呵,也许是他不在身边的事情吧,我想你了,却不再是过去,是现在呢,有时候特别特别的想,想的我自己都无法呼吸,最后我再渐渐的平静,静静的接受,静静的回忆,静静的忘记,静静的恨你。好友问我还会想吗?毕竟你纯真的执着了那么多年。我说不再了,如果有一天,那个他回头,我曾等待的执念的他回头,我会那么微笑,那么肆意的哭泣,那么绚烂的笑,让他明白:这个曾经他想保护的女孩,用一段年华等待了一个承诺,却换来一个对不起,我们不合适,可能合不来,也许我配不上的流畅的回答,现在想想,你也许真的是为我好吧,想让我有一个更好的幸福,也因为我和你的生活如斯的格格不入吧,究竟是什么原因,与我,已没有任何的区别了。有一个亲人在法国。”
2010年春节,袁迪宝姐姐的儿子无意中提起袁迪宝年轻时与俄文女教师的一段情缘,这是儿媳欧阳鹭英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我问爸爸,你为什么没有再和她写过信啊?他说,80多岁了,不知道还在不在,而且之前寄的信都被退回来了。我说,你再试试看吧。他没有说要不要写,就上楼去睡觉了。”其实,大家看到袁迪宝的房间整晚都亮着灯。
2010年3月31日和4月1日,袁迪宝寄出了试探性的两封信,写着同一内容,寄给了不知道还在不在世上的李丹妮。里面有4句话:“亲爱的丹妮,愿上帝祝福你健康长寿,愿上帝保佑你健康长寿,就是要你健康长寿,请给我一封信。一种莫名其妙的忧愁永远思念你的袁迪宝。”这一回李丹妮收到了!
李丹妮的笑发自内心:“在机场,老远就看到他,捧着55朵玫瑰。我心里面开始紧张,后来我对自己说,向前走吧。他也走向我,当时我们一句话也没说,就抱在一起……”
这是一次相隔55年之后的再度牵手:1953年9月,李丹妮与袁迪宝相知相恋,当时风华正茂;1955年8月,劳燕分飞从此隔洋相望相思。2010年的春天,袁迪宝从厦门接连寄出同一内容的两封信,只有四句话,让一直独身的李丹妮从法国里昂飞到爱人身边,重续前缘。这份穿越半个多世纪,流连欧亚大陆的深情,直到晚霞满天,终于驶进了家的港湾。
情缘牵挂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