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猫》内容梗慨描述一下
希望这些对楼主有帮助
李先生和李太太就是大名鼎鼎的梁思成与林徽因,1930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家经常聚集很多知识界的精英,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如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萧乾,周培源,张奚弱,甚至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等都是其座上嘉宾。
每逢周六,这些人汇聚一堂,品茗清谈,自得其乐。
梁家的客厅因此成为当时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而一代才女林徽因作为女主人,才思敏捷,善解人意,把聚会主持得生动有趣,深得所有来宾的喜爱,时人将梁家的客厅称为“太太的客厅”。
冰心讽刺林徽因以及其追随者的《太太的客厅》已经8了好几次了。
不妨818钱钟书先生更刻薄的这部《猫》吧。
女主角李太太是指林徽因无疑。
其他人都是指谁呢?
关于“李太太”的段落摘录:
要讲这位李太太,我们非得用国语文法家所谓“最上级形容词”不可。
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
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
假使我们在这些才具之外,更申明她住在战前的北平,你马上获得结论:她是全世界文明顶古的国家里第一位高雅华贵的太太。
(因为北平--明清两代的名士象汤若士、谢在杭们所咒诅为最俗、最脏的北京--在战事前几年忽然被公认为全国最文雅、最美丽的城市。
甚至无风三尺的北平尘土,也一变而为古色古香,似乎包含着元明清三朝帝国的劫灰,欧美新兴小邦的历史博物馆都派人来装了瓶子回去陈列。
首都南迁以后,北平失掉它一向政治上的作用;同时,象一切无用过时的东西,它变为有历史价值的陈设品。
宛如一个七零八落的旧货摊改称为五光十色的古玩铺,虽然实际上毫无差异,在主顾的心理上却起了极大的变化。
逛旧货摊去买便宜东西,多少寒窘!但是要上古玩铺你非有钱不可,还得有好古癖,还得有鉴别力。
这样,本来不屑捡旧货的人现在都来买古玩了,本来不得已而光顾旧货摊的人现在也添了身分,算是收藏古董的雅士了。
那时候你只要在北平住家,就充得通品,就可以向南京或上海的朋友夸傲,仿佛是个头衔和资格。
说上海和南京会产生艺术和文化,正象说头脑以外的手足或腰腹也会思想一样的可笑。
周口店“北京人”遗骸的发现,更证明了北平居住者的优秀。
“北京人”是猴子里最进步的,有如北平人是中国人里最文明的。
因此当时报纸上闹什么“京派”,知识分子们上溯到“北京人”为开派祖师,所以北京虽然改名北平,他们不自称“平派”。
京派差不多全是南方人。
那些南方人对于他们侨居北平的得意,仿佛犹太人爱他们入籍归化的国家,不住地挂在口头上。
)
迁居到北平以来,李太太脚上没发过湿气,这是住在文化中心的意外利益。
李氏夫妇的家庭背景段落:
李氏夫妇的父亲都是前清遗老,李太太的父亲有名,李先生的父亲有钱。
李太太的父亲在辛亥革命前个把月放了什么省的藩台,满心想弄几个钱来弥补历年的亏空。
武昌起义好像专跟他捣乱似的,他把民国恨得咬牙切齿。
幸而他有个门生,失节作了民国的大官,每月送笔孝敬给他。
他住在上海租界里,抱过去的思想,享受现代的生活,预用着未来的钱--赊了账等月费汇来了再还。
他渐渐悟出寓公自有生财之道。
今天暴发户替儿子办喜事要证婚,明天洋行买办死了母亲要点主,都用得着前清的遗老,谢仪往往可抵月费的数目。
妙在买办的母亲死不尽,暴发户的儿子全养得大。
他文理平常,写字也不出色,但是他发现只要盖几个自己的官衔图章,“某年进士”,“某省布政使”,他的字和文章就有人出大价钱来求。
他才知道清朝亡得有代价,遗老值得一做,心平气和,也肯送女儿进洋学堂念书了。
李先生的父亲和他是同乡,极早就讲洋务,做候补道时上过“富国裕民”的条陈,奉宪委到上海向洋人定购机器,清朝亡得太早,没领略到条陈的好处,他只富裕了自己。
他也曾做出洋游历的随员,回国以后,把考察所得,归纳为四句传家格言:“吃中国菜,住西洋房子,娶日本老婆,人生无遗憾矣!”他亲家的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正配得上他的融会中国、东洋、西洋。
谁知道建侯那糊涂虫,把老子的家训记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