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作品欣赏

李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为故事发生的主要时间场,以政治、经济、民俗文化为诱发人性多向裂变的外在因素,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氛围中艰难的追求或无奈的蜕变。比如大嫂的大儿子大国,从小就饱受老乡的白眼和羞辱。当他最终靠读书改变命运时,他嫌弃的是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的母亲小姑子。比如老杜,一个因为“作风问题”被下放到农村的老师,在被批斗的过程中受辱,顽强的雨水嫁给了他,支撑了他活下去的希望。当老杜在多年的煎熬后终于回到城市,他想尽办法逼着小雨离婚。离婚后,他一度泛滥的才华在与前妻的反复斗争中被消磨殆尽,最终沦落为街头乞丐。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老杜的命运与政治紧紧捆绑在一起,他原本的善良和正直最终在历次磨难中丧失并被击败。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骆驼在时代巨变面前的堕落和堕落更具代表性。他曾经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但在商业时代被骗得一贫如洗,文学理想被时代洪流淹没。为了适应这个戏剧性的城市环境,骆驼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迎合这个时代。在向社会顶端攀登的过程中,他逐渐丧失了善良的本性,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把别人拖下水,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深渊。从《骆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期望,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冲击面前倒下的无奈叹息。对于“骆驼”这个人物,李在批判的同时充满了怜悯和反思。骆驼被这个社会和时代的负面因素异化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没有成长为社会改良的力量,反而步入了社会的对立面。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直到故事结束,李也没有明确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他提供的是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巨变的摸索轨迹和心路历程,一个多维度的反思场。

乡村与城市的永恒差异也成为贯穿本书的主题。李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农村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形式上类似于众多人物的完整传记,将人物的生活放在农村背景或城乡结合部进行解读和阐释。在李的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无梁村,曾经是一个淳朴的编席之乡。农村的人际关系大多还停留在类似于中国传统村落固有的大家庭的整合状态,善恶价值观大多是从传统价值判断中传承下来的。在李的作品中,乡村生活的日常运作总是由历史传承下来的强大内在价值所支撑,传统的善恶价值观主导着人们的行动和选择,如政治运动中对老大爷老杜老师的隐性保护,为了村民更好的生活而一次次对“我”的笔记指示等。虽然老伯伯在运动中受到外部政治压力的制约,但在更深层次上,他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农村。与农村相比,大城市的人们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价值观在漂移,在模糊。进入城市后,“我”想尽一切办法摆脱农村背景,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完全脱离农村的城里人;骆驼为了在大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渐渐变得贪婪唯利是图,纵情声色犬马,不惜引诱他人犯罪。骆驼曾经是善良的学者。进入大都市后,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沉沦。

在这部小说中,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对比非常强烈。很多从乡村和小城镇搬到物欲横流的大都市的人,在陌生中渐渐失去了曾经的理想和目标,表面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但还是被城市抛弃了。作为从农村进入大都市的“我”这个角色,值得细细琢磨。虽然我努力想摆脱农村的印记,努力想成为一个城市人,但我还是摆脱不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记忆。农村养育了我很多年,直接或间接地教会了我最初的人生哲学。李喜欢把人称为“植物”。植物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人和土地,和代代相传的根深蒂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与落差贯穿整部小说。小说里的人,几乎一开始都有自己或大或小,或简朴或奢华的理想。比如大嫂,在村里地位低下,饥荒时只想养活孩子;骆驼的理想从出版文学名著升级到后来拥有上亿资产;而“我”的理想,从最初的“逃离”农村,到在城市里得到爱情——《阿比西尼亚玫瑰》,再到后来似乎漫无目的的探索。而这些理想有的是在农村奋斗的,比如虫豸的艰辛;有的在财富积累中变质,比如骆驼的倒下;有的在追求的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比如“我的《阿比西尼亚玫瑰》,若干年后终将枯萎...农村和城市的理想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挣扎,没有谁的理想会一帆风顺。在与现实的相遇中,理想坚定,犹豫,妥协,或者被打败,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情境就此铺展开来。

没有人的理想更高尚。李从中原文化的独特内涵出发,以乡村和城市为参照系,在时代的巨变面前,对各类人进行人文关怀,如前路的探索、灵与肉的抗争、深层人性的坚守与裂变等。在权力和欲望的背后,揭示了原始的民情和人的本性。结构

在结构上,整部作品就像是生长在中原大地上的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它用放射性的结构,从一个风、一粒尘、一棵树、一朵花开始写,把整个平原一个村庄50年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生活状态都写了出来。可以说是一本自省书,是一个人50年的心灵史。它追溯了城市和乡村的时代变迁,描述了当代中国时代和土地变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裂变过程。在无奈和悲伤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都有生命的真谛。虽然作家自述的小说是树状结构,但即使认同这种说法,堆积到这棵树树冠上的人物和故事,也是一束无骨之花,裹着枝花,造型奇特,缺乏坚实的基础。

人物形象

《生活书》以中原两公子吴志鹏、罗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其中不乏具有生命力的草根人物:梁、虫嫂、吴春才,他们是各具特色、遭遇激烈的野外“怪胎”。作家们用专门的篇章完整地书写了他们的人生、命运和性格发展历史。在这些人物的刻画中,最能体现作者实事求是的艺术技巧。

作家对人的发现、视角、分析都是深层次的、细致的、透彻的。他从平淡文化的“根”写起,写出了人类灵魂的真实本质。比如我舅舅蔡国银,为人正直,为人豪爽,慷慨大方。在生活的无奈中,他尽力帮助和关心村民。一方面,他要动脑子和“上级”打交道,显示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他必须尽力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他手中没有多少权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冒着政治风险,藏起几亩胡萝卜来帮助村民。他当了一辈子村干部,受了一辈子委屈。他经常受伤,但他从不伤害别人。他是人民的英雄,但也是无梁村最痛苦最悲壮的人物。比如梁,就是村里最能干的人。他的“能力”出乎意料,他的请愿也是如此。后来他回归人性还是出人意料。他不仅敢和村民较劲,还敢和“上级”较劲。他不仅有竞争的智慧,也有为官的智慧。是那个时代成就了他。还有一个活着的虫子嫂子,在贫穷和饥饿中长出了常人没有的智慧。她不仅是一个通过发挥全部能力(包括身体)和心智赢得生存权的胜利者,也是一个被人嫌弃、名声不好的人格失败者。她不仅是一手培养了三个大学生的伟大母亲,更是一个孤独的,无足轻重的,甚至渺小到人们早就忘记了她还活着的时候。还有文化骆驼。贫穷让他带着拼搏的能力和恶性膨胀的欲望成长,欲望让他富有光鲜,最后戏剧性地被欲望埋没。

虽然《生命之书》中很多人物的命运颜色不同,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的人生都很有诗意。即使是那些让人读来心情沉重、纠结的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人生转折乃至人生悲剧,依然诗意盎然,经久不衰,令人回味无穷。在作品中以改变法律为生的梁,实际上是新时期的另一位“虫妻”。从内心到身体,她完全笼罩在“小姑子”的阴影中。如果说她和“嫂子”不一样,那就是她比“嫂子”更聪明,更有心机,更有手段。她不仅要征服城里人,还要活得比城里人更潇洒、体面、漂亮、有品位。贯穿全书的大师吴志鹏是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文化人。他从单纯走向迷茫,从迷茫走向清醒,从清醒走向理智,又从理智走向完全开悟。他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多么有意义,多么富有诗意啊!这种经过风风雨雨、历尽艰辛而成熟起来的生命,将长期活在平原人的精神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