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有效消除痛经症状
痛经是指经期和经期后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腰骶部疼痛。每次随月经周期发生,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脚冰凉,甚至晕厥,对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目前临床上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无子女者。这种痛经正常分娩后可以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多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
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原发性性病的发生除了身体和精神因素外,主要与患者分泌期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PG)F2α含量过高有关。所以痛经往往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
此病为妇科临床常见病。根据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在1980的调查,痛经的发生率为33.19%。
现代医学病理学:
PGF2α在黄体酮的作用下在分泌期子宫内膜合成,其受体在月经期子宫肌壁和子宫内膜破裂,释放出PGF2α,刺激子宫肌强烈收缩,使宫内压力增高,局部血流量减少,引起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疼痛。此外,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弯曲,导致经血流出不畅,也会引起痛经。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女性在月经期间及月经前后,冲任气血的生理变化比平时更为迅速。此时,如果致病因素或潜在原因与气血有关,使冲任、子宫处气血运行不畅,就会“不通则痛”;或者可能导致仓促赴约,失去子宫,“失节即痛。”痛经多是情伤所致。六淫有害,导致冲任不通,或因精血不足,脉失养。
临床表现:
1.腹痛:一般发生在月经初潮后数月,表现为月经来潮前数小时疼痛,月经初潮时疼痛逐渐或迅速加重,表现为阵发性下腹部绞痛、胀痛、坠痛,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阴道、肛门。一般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1 ~ 2天。之后疼痛逐渐缓解甚至消失。腹痛剧烈时,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冰凉,甚至出现昏厥、虚脱等症状。
2.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胀气或绞痛。一般持续数小时,1 ~ 2天后症状逐渐缓解消失。
诊断:
痛经的诊断标准:
1.严重的下腹痛、背痛等。经期或经期前,影响工作和生活。
2.原发性:痛经从月经初潮开始,疼痛严重者卧床不起,无法工作。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子宫发育稍差较小。多见于未婚无子女者。
3.继发性: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引起,常见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
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盆腔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病变,有时宫颈狭窄,子宫过度弯曲。
2.基础体温呈双相曲线。
3.血液中前列腺素的测定:显示异常升高。
鉴别诊断:
西医:
1.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痛经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多发生于30-40岁的女性。妇科检查经常涉及子宫直肠凹陷处和子宫骶骨韧带处的一个或多个触痛性硬结或肿块。月经结节增大或出现新结节。此外,直接活检和腹腔镜检查可以诊断该病。
2.经血引流受阻引起的腹痛:其腹痛表现为周期性,伴有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常见于先天性阴道畸形;宫颈手术后瘢痕形成使宫颈口狭窄甚至闭锁;人工流产或刮宫时操作粗暴导致宫颈管与宫腔粘连。通过询问病史和妇科检查,可以确诊。
中医:
1.盆腔炎:左右腹部疼痛拒按,多伴发热、白带增多,不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2.经期呕吐:腹痛,常伴有周期性呕吐或鼻出血,月经量减少或不减少。
3.宫外孕:可能有绝经史,阴道少量出血,突起一侧腹部撕裂痛较少,腹部检查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妊娠免疫试验阳性。
4.流产:有绝经和早孕反应史。阴道出血、腹痛、尿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时常可见胚胎排出。
现代医学疗法:
目前,甾体激素类药物多用于抑制排卵、前列腺素拮抗剂及解痉镇痛类药物。这些方法虽然能达到疗效,但激素类药物容易干扰正常的月经周期,导致月经紊乱,而后者半衰期短,不能持久,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第一,一般治疗
1.对于痛经患者,尤其是青春期少女,应耐心告知月经的生理知识,让她们明白月经是一种发展到性成熟的生理现象,月经期间会发生一些生理变化,如轻微的背痛、腹胀等症状,以消除她们的恐惧和焦虑。
2.经前和月经期应避免精神紧张和疲劳,感觉寒冷。
3.对于体质较弱的人,要适当增加营养,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第二,对症治疗
1.镇痛解痉:为了预防痛经的发作,可在月经来潮前12 ~ 24小时口服解痉止痛药物。轻度痛经患者可服用止痛药或磷酸可待因60mg口头;痛经严重者可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5mg。此外,巴比妥类药物对痛经也有效。
2.镇静:对于伴有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的重度痛经患者,可口服少量氯丙嗪。
第三,内分泌治疗
1.雌激素疗法:适用于子宫发育不良、月经量少者。一般在月经第六天口服己烯雌酚0.5 ~ 1 mg,每晚1次,连续20天3个月经周期。这种方法的目的是抑制排卵,防止下次痛经。其缺点是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同时口服维生素B6以减轻反应。
2.黄体酮疗法:目的是通过抑制垂体功能来阻止排卵,从而消除痛经症状。常用炔诺酮(妇康片)、炔诺酮或醋酸甲羟孕酮(醋酸甲羟孕酮),每日4 ~ 8 mg,口服。从月经第五天开始服用20天,连续三个月经周期。绝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半年内没有痛经。
3.口服避孕疗法:从月经第5天开始,每晚口服避孕药ⅰ(复方炔诺酮片)或ⅱ(复方黄体酮片)1 ~ 1.5片,共22天。治疗后第一个月可缓解症状,第二个月效果更明显。
第四,前列腺素拮抗剂
萘普生是一种前列腺素拮抗剂。已婚女性可经阴道给予275mg萘普生钠,1小时后无痛。消炎痛也可以口服,25mg 1次,每日2 ~ 3次,从月经前一天的1开始,持续到月经第2 ~ 3天。此外,还可以和吲哚美辛一样,服用乙酰水杨酸0.3g,甲氯芬酸250mg。
五、手术治疗
1.宫颈扩张法:对于宫颈管狭窄的患者,用器械扩张,以利于经血通畅。
2.子宫悬吊术:如果子宫极度后缩,通过以上方法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此方法可行。有利于月经血液循环,缓解痛经,同时有助于怀孕,对于长期婚姻不孕可以考虑进行此手术。
3.骶前神经切除术:可能适用于不能耐受排卵抑制剂或有禁忌症的重度痛经患者。
中医辨证论治;
痛经的主要症状是伴随月经周期的腹痛。因此,在辨证时首先要明确疼痛的性质,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结合月经期、色、量、质、证、舌、脉,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区分寒热虚实。如果月经量少,质稠,疼痛发生在前者,多半是真的;月经血少,色暗红,体瘦后痛,多为虚损;诚然,疼痛是捏痛、绞痛、灼痛、刺痛、拒绝按压;疼痛是钝痛,秀痛,坠痛,喜欢按摩的是虚损。此外,肠脓肿、腹痛、上腹痛等疾病引起的腹痛综合征。也可发生在经期或经期加重。所以要做好详细的门诊,根据辅助手段进行识别。
1.气滞血瘀
主要症状:腹胀疼痛,拒按,月经前一两天月经量少或排出不畅,月经量色暗暗,有肿块,血块排出时减轻疼痛,胸胁胀满,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沉。
治疗: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当归尾10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牛膝10g、延胡索15g、香附10g、乌药15g。如果口苦,苔黄,月经期延长,经血暗稠,则为肝郁热络之象。加入栀子10g,夏枯草10g;若胸闷纳差者为脾侵肝所致,宜加灼术15g、茯苓15g、陈皮15g。
2.在冷凝固细胞中
(1)阳虚内寒
主要症状:经期或经期后小腹冷痛,喜按,热痛少,月经量少,色暗,腰腿酸痛,小便长,苔白湿,脉沉。
治疗: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处方:温经汤。吴茱萸10克、小茴香10克、桂枝15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阿胶10克(另附)、甘草10克、大枣10克、阿莎丽3克、杜仲65438+。杜仲。腰腿酸痛者加15g,续断25g;月经量少者加红花15g。
(2)寒湿凝滞
主要症状:月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热痛少,月经量少,色暗块状,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紧。
治疗: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
处方:少腹逐瘀汤。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肉干10g、生姜15g、小茴香10g、延胡索15g、五灵脂15g、蒲黄65438。腰痛患者加续断15g,杜仲15g。
3.湿热下注
主要症状:月经前及经期腹胀疼痛少,月经量多,色红,质稠或块状,平日舌红苔黄腻,有黄色或腥臭味,脉数。
治疗: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处方:清热调血汤。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牡丹皮15g、黄连10g、生地15g、桃仁I5g、红花15g、延胡索I5g、红藤I5g、败酱草65433。腹胀疼痛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5g;用多色黄,加车前子15g。
4.气血不足
主要症状:经期或经期后,腹部隐痛,喜欢揉。月经量色淡而薄,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弱。
治疗:益气补血止痛。
处方:余省汤加减党参20g、黄芪30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黄15g、延胡索15g、香附15g。头晕、心悸、失眠者,加何首乌15g、枸杞15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5g,续断15g。
5.肝肾不足
主要症状:月经后小腹隐痛,腰酸背痛,经血量少而稀,经色暗淡,头晕耳鸣,腹部暗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补肾养肝止痛。
处方:调肝汤。当归15g、白芍20g、山茱萸15g、山药25g、续断15g、巴戟天15g。潮热患者加青蒿10g、鳖甲15g、地骨皮10g;10g;小腹有风冷者加附子;腹痛,腰骶痛,尿频,加益智仁15g,桑螵蛸30g。
处方:
1,益母草(干)30g,山楂30g,红花10g,红糖适量。用水煎服。适用于血瘀型痛经。
2.艾叶12g,红糖30g,香附12g,生姜3片,水煎,每日1剂。
3.葵花盘60g,红糖30g,水煎,1剂/日。
4.痛经散:肉桂3g,当归10g,三棱10g,莪术10g,红花10g,丹参10g,五灵脂10g,木香6g,延胡索10g,制成颗粒。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中成药:
1.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每次1粒,每日2 ~ 3次口服1粒。
2.调经活血片:具有疏肝解郁、益气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痛经。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3.女子通经丸: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1次6g,1次口服。
针灸治疗按摩治疗:
1.身体针灸疗法:
(1)取穴:气滞血瘀者取中极、地极、亚穴、太冲、雪海;有寒凝细胞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肾说谎者加肾俞、肝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谢平法。
(2)取关元、三阴交、地机、归。实证方法是泻下、虚证加艾灸、寒证加艾灸或拔罐。
(3)椎下17:L5棘突下,直刺约65438±0.5寸,留针65438±0.5 ~ 20分钟。
2.耳针疗法:
(1)取穴:要点为内生殖器、内分泌、角膜缘、神门、船角;穴位选自交感神经、肝脏、肾脏和皮质下区域。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天1次,每次一耳穴两耳交替,直至月经干净。
(2)取子宫、交感区、内分泌区、屏区、脑区、腰腹区,2 ~ 3点/次,中强刺激,留针15 ~ 30分钟。
3.按摩:
按摩疗法:磨气海、关元各6分钟,揉捏2分钟,碾压、按压肾俞、八角各4分钟。
其他疗法:
饮食疗法
1.艾蒿粳米粥:鲜艾蒿40g(干品减半),粳米50g,红糖适量。将艾叶加水煎煮,取汁500毫升,然后将粳米淘洗干净,加入药汁,用武火煮沸,加入红糖,搅拌均匀,用文火煮至米烂汤稠。月经后3天起服,下次月经前3天左右停药,每日2次,早晚空腹温服,适用于虚寒型痛经。
2.山楂酒:将500g山楂(干品减半)去核,洗净,切碎,装入瓶中,加入300ml 60度优质白酒,浸泡10 ~ 15天,每日摇匀3 ~ 5次。月经前2天服用,每日2次。10 ~ 20ml每次7天,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2)痛经药热敷袋
将川乌、徐长卿、艾叶、威灵仙、红花、冰片粉碎成细粉,加入发热剂,混合均匀,装入无纺布复合袋中,立即密封,然后装入复合塑料袋中,密封。使用时,切开塑料外袋,取出内袋,轻轻摩擦或摇动几次,固定在下腹部。10分钟后发热温度达到40 ~ 70℃,可持续36 ~ 48小时,三个月为1疗程。
治疗原则:
对于痛经的治疗,西医强调镇痛、镇静和前列腺素抑制剂。虽然见效快,但副作用大,疗效难以持久。而中医是按照整体观念来治疗的。虽然止痛速度没有西药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有望治愈。
对于初诊患者,在确诊后,应提倡中医辨证施治,对于痛经严重的患者,急性期可采用针刺疗法或适当解痉、止痛;同时用中药治疗。根据我国中药药理研究,许多活血化瘀的药物能明显抑制前列腺素Fα的活性,缓解痉挛。所以辨证和辨病结合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三个月经周期后效果仍不明显,还可以加用前列腺素拮抗剂。
由于痛经的严重程度和诊疗标准,很难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因此,孙宁泉等人率先检测了痛经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和经血中的PGF。含量作为衡量中药疗效的客观指标。此外,盆腔血流图、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动性都被视为中医诊治痛经的客观依据。
治疗上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根据不同证型需要行气活血、散寒凉血、补虚或泻下。方法治疗分两步走,调经活血止痛缓解症状,平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结合身体情况,调肝、补肾或扶脾,使气血运行、经血通畅,腹痛消失。痛经的治疗始终以调理气血为主,因寒温则宜;因为热,所以要清明;因气滞血瘀,宜通;因不足,宜补之。另外,痛经患者的用药方法在临床上也要及时使用。即经前或经期腹痛者,一般在月经前4 ~ 5天开始服药以便带走,见血后1 ~ 2天停药;对于月经后腹痛的患者,宜在出血后第1天开始服药,连续服用1周,以补益中焦,使元气恢复。经期间隔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调整。这样连续治疗三个周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疗效和预后:
1.治愈:腹痛及相关症状在月经后完全消失。
2.改善:月经后腹痛及相关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