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人们在阅读《传奇》时,最初的审美愉悦可能来自于小说中层出不穷的意象。图像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它们带给读者一个生动的感性世界,图像的新奇和新奇不断给人新鲜感。心理学家指出,图像作为知觉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不一定是视觉的,可以是触觉图像、听觉图像等。张爱玲不仅善于创造视觉形象,还能把其他形象写得同样传神。她的特长是经常融合各种感官印象,使形象更加新颖灵活。
张爱玲的影像往往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一段文字就像一幅画: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色彩可以转化为声音,触觉可以转化为听觉。月色的忧伤可以像笛声(《沉香屑:二炉香》),树叶剪影的零散振动可以像一串串小音符让铁马在屋檐前叮当作响(《倾城之恋》)。
二、张小说的比喻:巧妙、非凡、复杂、巧妙。
张小说中成功运用隐喻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其他任何一位作家像张爱玲一样在小说中运用如此复杂的隐喻技巧,隐喻的创造总是别出心裁,超凡脱俗。大量的隐喻散落在故事的进程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含义,同时也更加含蓄、意味深长地传达了小说的主题,从而使小说具有了浓厚的象征色彩。
张爱玲在塑造精致形象上的经营可谓惨淡,而她在选择细节和组合形象时,不仅是对情节内容的契合,更是希望借助这些形象间接判断具体情节的道德层面。因此,传说中的许多意象往往具有双重含义,既是在指定情境中的动作,也是对人物所处情境或两者之间关系的隐喻和象征。
三、电影技巧的运用:淡入淡出,出神入化。
在张的小说中,电影技巧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它常常使人感到新颖和高超。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在开头设置一个简短的介绍,营造一点气氛,在结尾回到讲故事的情境,以引起开头和结尾的呼应。这种框架结构在张的小说中是一种常见的模式,但在简短的引子过去之后,往往用电影的方法来展开故事。张依靠电影化的手法,为自己的小说构造了一个精致的框架,这就是封闭的故事氛围,以"渐入"为开头,以"渐出"为结尾。画面由隐到显再逐渐淡出,正好符合讲故事人的情感过程。淡入淡出的缓慢、恍惚、宁静的感觉,在视觉上延伸了读者的思想,使故事负载了更多的回味和回忆,这与张追求含蓄美的风格是完全一致的。淡入淡出框架结构是图例中典型的结构模式。
第四,心理描写和情节叙事:出于自然,和谐统一
在心理描写技巧上,张爱玲擅长暗示和侧面对比,她追求心理描写的间接性——传统小说在形式上描写精神,让动作、对话等活动和环境反映人物的心理内容。所以《传奇》中大量的动作、对话、场景都是广义上的心理描写。张在追求间接效果的同时,也不排斥直接呈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做法。她基本采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无论是内心独白,还是自由联想,张爱玲在运用这些技巧时,始终恪守适度原则:适可而止,绝不信随便写。她不允许人物意识溢出来迫使故事中断,情节停滞。她通过两种努力实现了这一点:首先,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总是情境性的。它们总是表现为对特定事件的特定反应,这些反应是由外部事件产生的,并被外部世界打断或限制。因此,这些描写总是具有间接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并恰当地嵌入整个叙事结构中。其次,与前一点相联系,张在处理从外在叙事描写到人物内心,从人物内心到外在现实的转换上,做得很自然。进入,自然进入;出去,自然出去。由外而内,由内而外,不留痕迹,读者不自觉地跟着作者从容进出,使心理描写和情节叙述融为一体,保证了叙事风格的流畅、和谐和统一。
第五,剧情的安排和设计:舒适自然。
张爱玲曾说:“如果你把自己放在读者群体中,你自然会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给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给他们别的东西——如果作者有什么可以给的,就拿出来...作者可以尽量给他他能给他的,读者也可以尽量拿他能拿的。”(论写作)为了真正“把自己放在读者群体中”,张爱玲在小说《十八春》中开始有意识地转向大众读者。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巧合和误解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戏剧技巧。一般来说,它是所有叙事作品的一个构成因素。严肃的作品和流行的作品一样,需要巧合来帮助他们获得乐趣。在《十八春》中,巧合成为故事的结构基础,使故事曲折而引人入胜。《十八春》和所有通俗小说的命运一样,不受艺术家的青睐,但它仍然拥有大量的读者,很多社会中下层、文化程度较低的人都对它着迷。单就读者数量而言,她的其他小说都无法与之相比。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小说情节安排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