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官场小说的界定
严格来说,所谓“官场小说”并不是“文学题材”的“命名”,而主要是“文学销售”的“分类”。现在被称为“官场小说”的作品是以反腐作品为背景,以所谓的“官场”为舞台,以官员为主角,描写当前干部制度的矛盾和领导层面的生存状态,以编织人生故事为主,具有相当的纪实成分。在反映生活和认知现实方面,这样的作品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官场小说”的流行甚至普及,满足的是一种更为实际或者功利的需要。由于千百年来“官本位”意识的深刻影响,也由于公务员成为求职的热门话题,一些人把“官场小说”视为求职的“指南”和工作的“宝典”。一些网站有自己的阅读渠道,一些“官场小说”被包装成“官场人必读的十二本书”,其中有“入官必读”、“升官必读”、“保住职位必读”、“清廉必读”。这种对位分类和相应的推荐,意在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与文学无关。
面对“官场小说”的杂乱和流行,评论明显缺乏和缺位。
公务员制度化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面对现实的文学创作应该表现的内容。甚至可以说,这样一种颇具独特特色的社会形势和国情,正在为现实主义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鲜活的内容。但是现在所谓的“官场小说”领域,都是泥沙俱下,非常复杂。流行的“官场小说”大多没有走出模仿现实的陷阱,只是满足于编造简单的故事,营造热闹的情节,而没有写出事件背后的生活质感,尤其是不同人物的鲜明气质。至于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更是微乎其微,难觅踪影。在文学层面上考虑这样一部作品,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可以看也可以不看;正是因为不值得评论,受不了,所以对“官场小说”的评论明显缺乏和缺席,与销售和阅读的热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相比较而言,作为“官场小说”前身的“新改革小说”和“反腐小说”确实有一些佳作,让人记忆犹新,如周的《人间正道》、的《青铜市长》、张平的《国家干部》、的《省委书记》、的《国画》。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场景中,这些作品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主要的正面人物。他们不仅用大浪书写自己的精神力量,也用小波书写自己的人格心态。这些作品在保守与改革、自私与公益、腐败与反腐败等各种矛盾冲突的展示中,写出了正能量的英雄气概和这个时代的正气,既发人深省,又催人奋进。虽然现在的“官场小说”数量大增,但在艺术质量上能与之匹敌的却寥寥无几,几乎是凤毛麟角。
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深度和高度,这类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最近有几部这类新作,很有新意,值得关注。它们是王晓芳关于公务员的笔记、王跃文的《浅黄》和桥本关于侯卫东官场的笔记。前两部作品描写贪官和“清官”,涉及腐败和“反腐败”,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此,而是以独特的方式聚焦中层干部或底层公务员,写出他们不易进入官场并在其中生活的种种尴尬:他们要么无形中被浓厚的“官场文化”裹挟,不得不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或者任命的上司和直接领导控制一切。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接中,无论结局好坏,都只能看着自己的命运在别人的掌握中沉浮。由于“庙”中人的无奈,作品写出了人与环境、人与制度的深层矛盾;作品从基层干部的个人命运和内心焦虑出发,在揭示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探询了人情和人性。这类作品,从所谓的“官场”出发,超越了“官场”本身,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相当的文学意义。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从村干部到省级高官。随着10主角侯卫东的升迁,中国乡镇县市省官场现状逐渐明朗。这部小说和以往所有的官场小说都有很大的不同,描写了一个小人物如何在官场成功奋斗的故事。通过主人公自下而上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中国官场各个层面的现状,成为官场小说新派的代表。“与旧的官场小说不同,最新的官场小说不仅仅是写官场,还与网络小说融合成为都市小说特有的一个分支。高桥老树的《官场笔记》是这一分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侯卫东的官场笔记实际上是一部小人物的官场斗争史。读者可能无法复制这种挣扎,但读的时候却能满足角色替代的快感。这是官方网络小说的一个普遍规律,也是这类书受欢迎的关键。”(新京报评论)。
总之,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写作倾向,在当下仍然是一种与社会热点相对应的文化现象。虽然拥有可观的读者群,但只是拥有足够的“文化气息”,缺乏应有的“文学魅力”。作为一种面向现实的文学写作,所谓的“官场小说”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现有深度和高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做到既“现实”又“艺术”,既美观又耐用,是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同性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