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杰的小说有什么评价?

上海女作家张洁的三本书《敲门的姑娘》、《穿越你的影子》、《来自秘密花园的歌》由儿童社(上海)隆重推出,被冠以“月光少女小说”的称号。用月光来形容张洁的少女小说是如此的贴切和准确。张洁的小说经常使用第一人称,这使得她的风格呈现出真诚、纯粹、美好的叙事基调,能使读者迅速获得精神感应。对成人世界肮脏一面的反感和排斥,与人相处的失望和挫折,感受生活的迷茫和不善表达的忧郁,这些年轻人在成长中敏锐的情感和对纯洁美好事物的触动同时存在,并表现出丰富而优雅的审美效果。张洁的小说总体空灵飘逸,与作者看待生活的角度和选材有关。作者心中有一个“简单无限”的完美理想。她对生活的好奇,迷茫,折磨,都是基于那个理想,人性的一点瑕疵都会伤害她,但同时也会原谅她。姑娘的心理就像天上的云,但她们的优雅有内功。太通顺的东西看完会有一种简单的感觉。如果表达和用词过于流畅,一般是因为作者已经掌握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他们似乎在笔端下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而且现在这样的文字和作品太多了。一些评论家警告作家,当你觉得过于流畅时,要努力抑制这种流畅。成熟也是一种习惯,过于光滑必然造成表面的平整。我欣喜地发现,张杰离成熟和流畅还很远。张洁的文笔优美准确,但在作品中建构某种意境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身临其境;她在描述迷茫的时候,并不想通过描述来回答,但往往同时也很迷茫。我觉得张杰的作品最棒的不是它想反映的思想,而是作品本身的形象。套用一句文艺理论上的话:形象大于思想。只有作品本身充实了,思想才能获得感染力。甚至,我觉得还不如把形象“粗”“糙”一点,也要概念化,细化太多,尤其是儿童小说。对于我们文学的现状,想法太多,空间太大。张杰的长处在于张杰的文学潜质,这是因为他态度诚恳而自然的修养。也是一种天赋。各种人物生动的对话,生动的纠葛,巧妙的场景,空灵的思想——它们的成功再现,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既是天赋,也是修养。因为真诚,你会感同身受,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和行事;因为有才华,所以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张杰不仅能塑造出与自己同类的敏感美丽的少女形象,还能成功地勾勒出问题少年的形象。《花开的时候》是一本好小说。人性的诗意宝藏和生命的活力存在于张洁的作品中,而少男少女所表现出来的活泼、俏皮、跳跃和反抗,有时以粗犷、硬朗的面目出现时,不禁让人惊讶于他们与作家本人清瘦形象的反差。但这并不奇怪。有了更广阔、更强大生命力的支撑,人性的诗意表达就不会细长无力,而会强大。生命力本身也是一种诗,和作家的犀利一样重要和珍贵。当作家的恻隐之心和写作主题达到完美的和谐,或者作家找到很少的叙事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就出现了更精致的作品。我认为《晚茶晚花》《人间烟火》《沐浴阳光》《天堂里的孩子》《花开的时候》包括小说《敲门的女孩》是张洁最杰出的小说。它们叙事节奏极佳,形式与内容和谐,布局均衡,缠绵悱恻,即使与成人文学作品放在一起,也是出类拔萃的。巧合的是,大部分都是第三人称,这让我不禁怀疑,第三人称的小说是否能让张杰更冷静,更有控制力。也许作家的意境在找到具体叙述者的一瞬间就成熟了。

活力地带

个人主页控制面板

我的文章,我的相册

我的圈子,我的播客

给我留言。

我的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

最近更新的博客列表

■精细的博客

■四叶草博客

■海中央含泪的博客

■生活,不过如此……

■关于陈佳丽

■猪的博客

■先生的博客

■一个仰望天空的女人

■韩方

■畅游

发表文章

拒绝重复自己——论张洁小说的转型(三)

2006-08-20 21:17:56

中号和小号

动词 (verb的缩写)拒绝重复自己的生活作家

正如张杰所说,“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他们灵魂的自传。”⑾这尤其体现在张洁的文学创作中。她就是这样一个从不掩饰自己强烈的爱恨情仇,真诚写作的作家。她在内心构建了一个真诚的世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所以你无法从她身上读出当下文风的暗示,只能读出她个人生活经历转变的过程。而正是因为个人生活的体验总是在变化的,所以张洁的文学创作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转型。

从《爱不能被遗忘》到《方舟》、《红蘑菇》和《无字》(还有她的《绿宝石》等。),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上的明显变化。无论是她的婚恋题材,从苦涩的理想主义到清醒开放的现实主义,还是在女性解放问题上从婚恋解放到事业解放的高度,还是在创作风格上从正统叙事到现代主义,无不记录着她创作的转型轨迹。

当然,作为张杰的个人创作,我们不难在她的作品中找到某种* * *的味道。比如张洁最擅长刻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表达她们的思想、情感、心境和精神追求。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很少逃离知识女性群体,这也是她描写得最用心的一类形象。她们都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地位,优越的社会地位,足以自立的经济保障和现代的文化观念,这使得她们往往在精神上优于周围的男性。这不仅体现在她关于家庭和婚姻的小说中,也体现在她展示重要社会主题的作品中。从《不能忘记的恋爱中的女作家郁忠,到《方舟》中的梁倩、刘权、曹靖华,从《七巧板》中的尹眉、金乃文到《翡翠》中的曾灵儿、卢北河,从《红菇》中的梦白到《重腿》中的叶知秋。这类形象在张洁小说中的频繁出现,构成了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系列的独特景观。

幸福的女人都一样,不幸福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福。无独有偶,张洁笔下的这些女性也难逃悲剧命运。而这种悲剧总是体现在他们对爱情的理想主义希望上,这种理想的幻灭构成了他们的悲剧。

回顾张洁小说中的正面男性形象,可以发现大多缺乏行动力。对于主角来说,这些被他们深爱的男人,真的只是雾里看花。郁忠敬爱的老干部,叶知秋温柔恭敬的郑子云,曾经爱你儿子的佐为,都是经过女性想象过滤的形象。他们对他们的了解是如此肤浅,以至于他们爱的是这些人,而不是他们编织的理想和他们打磨的图标。当这种理想建立在一个破碎的梦想之上时,女性自身悲剧的分量就更重了。郁忠、梁倩、刘权、景华、曾灵儿和叶知秋都选择了独身,选择了艰难、孤独和禁欲的人生道路。这种突出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女性面对现实的无奈辛酸和沉重失望。在这组背影里,似乎总有张杰的一角。

张洁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话语的代表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观察社会的视角,从女性作家特有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女性解放的思考,给新时期的社会增添了一场美丽的风暴。她的创作和贡献是如此的突出,尤其是她自己的小说,推动了对女性心理的深入探索和社会意识的文学表达。

注意事项:

①黄:关于张洁同志作品的思考;文艺报,1980号,1号。

②⑩11张颖:真诚的演讲——访北京文学1990第6期张杰

③张洁:《不能忘记的爱》,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④ ⑤张杰:重翼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1版。

⑥纪: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与沉思——张洁小说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⑦吕治民、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⑧张洁:《翡翠》与《百元文艺出版社》1985 10版1。

⑨严纯德:《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季。

参考资料:

[1]张杰:重翼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1版。

[2]张杰:《最爱我的人走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1版。

[3]吕治民:《张洁:告别乌托邦话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4]严纯德:《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

赞美与贬抑——论张洁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塑造

张立明

摘要:张洁塑造了许多自立、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而男性形象处于次要地位。通过分析张洁男性小说从赞美到贬抑、从塑造男性形象到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情感状态和审美取向,以及女性意识从自我意识到崇高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张杰;小说;女性意识;男性形象

分类号:I206.7文件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06)04-0033-03。

作者简介:张立明(1980-),女,河南郑州人,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作者:张立明(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参考资料:

【1】塞布丽娜,郑翰林。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对男性形象的解构[J].江淮论坛,2005(3)。

[2]孔令云。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男性形象的嬗变[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周志雄。解读《无字》的意义和叙事立场[J]。名著欣赏,2004(3)。

[4]曲敏。女人的天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72。

[5]胡宇崴。激进与彷徨--评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0(1)。

[6]张杰与联邦德国记者的谈话[N]。文学报,1986-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