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痕的誓约

在1972年的北京,何香凝老人因病住院了。周总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从百忙之中来到她的病床前看望。

这位能让周总理如此重视的老人,其实是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和妇女运动的倡导者,而且周总理早在黄埔军校时便与她熟识了。

当这位时昏时醒的老人看清楚眼前人的模样时,她那饱经沧桑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而后,她伸出颤颤巍巍的双手。

周总理连忙握住,并俯下身,在她的耳旁亲切地问道:“你有什么事想跟我说?我听着呢。”

只听老人用急切的嗓音呼唤道:“周公,周公,我与丈夫廖仲恺生前有‘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誓约,我不想被火化。”

原来,在建国后,为了提升人们对科学的认知,也为了节省耕地,中央提倡人们实行遗体火化。

可周总理看着这位眼含热泪的老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道:“ 不烧,不烧,我代表毛主席和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你就放心吧 ”。

何香凝和她的丈夫廖仲恺于1897年10月在香港结婚,虽说他们的结合也是和传统的旧式婚姻一样,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这份旧时婚姻却加入了一点“新鲜观念”。

在何香凝四五岁时,她就被母亲追着缠足。倔强的她在母亲走后又悄悄地拿出藏好的剪刀将裹脚布剪开。每次被父母发现后都少不了一顿责骂,可她依旧不肯屈服,如此反复了好几次,父亲终于松口了:“随她去吧!”

时光飞逝,转眼间,何香凝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正在其父因女儿的天足而发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缘分来临了。

一个名叫廖仲恺的青年正在“敲锣打鼓”般地寻找一位“天足女子”为妻。

人在家中坐,缘从海外来。当何家老爷听到这一消息时,心中一阵窃喜,随即请了媒人前去了解廖仲恺的情况和背景。

廖仲恺自幼从美国檀香山长大,由于其父是客家后代,家中女性就没有缠足的,而他早年来海外发展时,曾切身感受到洋人对中国人缠足的鄙夷。

因此,廖仲恺的父亲在临终前曾嘱咐儿子一定要找一位大脚媳妇儿。父亲离世后,家道中落,廖仲恺也跟随母亲回到祖国。

在其叔父的帮助下,廖仲恺和何香凝结为了夫妇。

新婚之初,廖仲恺还没有经济独立,二人便借住在其兄长廖恩焘家的二楼小屋里。

何香凝一开始还很担心能不能和她这位并不熟知的丈夫聊到一起去,但随着对廖仲恺了解的加深,她发现自己的丈夫不仅温柔体贴,而且博学多识,对她十分有耐心。

屋子虽然简陋狭小,但承载了二人太多美好的回忆,何香凝也为其命名为“双清楼”。此后,她的一生都在追忆这段轻松自在的时光。

在那个西方列强疯狂瓜分中国的时代,很多仁人志士不甘心中国就此沦为列强的奴隶,纷纷前往海外寻求挽救中华危亡的方法。

在廖仲恺向妻子告知了心中的抱负后,没想到妻子不仅在精神上支持他,还拿出自己的全部陪嫁来资助他去留学。

在二人的一番商议后,他们最终选定了邻国日本。原因非常简单:一是离得近,二是花钱少。1902年,廖仲恺满怀一腔报国热血踏上了前往异国他乡的轮船,两个月后,何香凝变卖家中全部物品,也随之前往。

当时,东京有一家中国留学生会馆,是学子们聚会、交往之地。有一天,廖仲恺带着何香凝前去参加聚会。

这时,他们听到人群中有个人正在铿锵有力的做演讲,此人正是孙中山。当孙中山谈到:“ 中国现在积贫积弱,吾辈应当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时,激起了夫妻俩的强烈***鸣。

聚会结束后,夫妇俩立刻托人带他们前往孙中山的旅馆拜访。也正是这次会面,开启了何香凝和廖仲恺的革命之路。

在旅馆中,孙中山侃侃而谈,从鸦片战争讲到太平天国,从洋务运动讲到维新变法,从义和团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他告知二人,现在的朝廷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中华才能有救。

廖仲恺夫妇非常佩服孙中山的革命意志,并表示愿意推荐身边的有志之士,***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904年到1909年间,廖仲恺曾多次受孙中山指派,潜回国内到天津和东北等地进行联络国内革命志士,宣传革命精神,筹备革命机关的任务。每一次,都是欣然受命,每一次都是不畏艰险地深入敌方进行工作。

何香凝自然深知廖仲恺面临着何等的凶险,但她还是极力支持丈夫,并为他写下《赠别诗》“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复存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

1920年,孙中山打算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并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为了帮助孙中山得到粤军的支持,廖仲恺曾多次帮助当时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整顿财政。

最终,在粤军和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廖仲恺也被任命为财政部代理部长。

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讨论率军北伐时,陈炯明却要求联省自治,这种分裂中国的荒诞想法自是被孙中山严厉斥责。可陈炯明仍旧一意孤行,最终,被革除在军政府的一切职务。

1922年6月14日,危机来临了。陈炯明派手下前去财政部请廖仲恺前往兵工厂议事,这一去就没了消息。

16日凌晨,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炮声把何香凝从睡梦中惊醒,她披上衣服唤来了勤务兵:“你快出去打听一下,出了什么事情?”

勤务兵很快就回来了,告诉她城市已经戒严了。

这让她的心猛地一沉,突然意识到一定是陈炯明叛变了。而至今未归的丈夫也一定是被他扣押了。

种种的不确定让何香凝冷汗直流,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决定先去打探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消息,而后再商议如何营救自己的丈夫。

在得知孙中山在卫士的护送下,已登上永丰舰避难后,她闯过哨岗,冒着稍不留意就会送命的危险,前去为孙中山等人送上衣物,传递消息。

在确保孙中山暂无危险后,她又找到了陈炯明的部下熊略,恩威并施之下才说服他允许自己看望被扣押的丈夫。

在廖仲恺被扣押的第十天,何香凝终于看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此时的他正被绑在一张铁床上,手腕脚腕上全都是被勒破的血痕,腰间的铁链由于捆得太紧,令廖仲恺满脸煞白,呼吸急促,身上的衣服早已被冷汗浸污,黏在皮肤上无法脱下。

见此情景,何香凝心如刀割,她抱着丈夫痛哭失声。廖仲恺了解妻子心里的难受,他宽慰道:“香凝勿悲”。

就在这危急未解之际,何香凝又查出患有痢疾,这让她一度陷入抑郁。

凉风阵阵,天空下起了朦胧细雨。她站在珠江的一艘电船上,拿出了一支香烟,想着抽完了这支就跳江,就此让自己解脱。

可是划了十几根的火柴都没能将香烟点着,直到用到最后一根火柴时,何香凝在心中暗暗地赌了一把“如果这根火柴能燃,我就活下去”。结果,这支火柴竟意外地燃了,看来一切都不应该就此结束。

何香凝在医院接受了几天的痢疾治疗,但又从友人口中得知陈炯明意图杀害廖仲恺。得知这一噩耗后,何香凝不顾自身的病痛再次前去探望丈夫。

而此时,廖仲恺也已经写好了给妻儿的诀别诗。何香凝看后难过地抱着丈夫泣不成声。她不甘心就此放弃,为了将丈夫从“虎口”中救出,她决定亲自去见陈炯明。

那天,大雨倾盆,白云山的山路十分难走,何香凝在雨中摔了一身的泥泞,十分狼狈。当陈炯明看到她时一脸的震惊,连忙请她去换衣物。

何香凝也不多说废话,直接义愤填膺地质问道:“你们说仲恺帮孙先生筹款才囚禁了他,那民国九年时,他还帮助过你们呢!”“我今天来就不打算回家,仲恺是杀是放,你今天一定要给我个准话。”

陈炯明自知理亏,而且孙中山已经离开广东,革命势力暂时对他构不成威胁了。

面对何香凝的强势要求和夫妻二人在广东的影响力,他犹豫再三,最终下了释放令,时隔两个多月,廖仲恺终于回到了家中。可是,几个小时后,阴险狡诈的陈炯明再次背信弃义,又派兵抓捕廖仲恺。

对此,何香凝早有预感,为了防止陈炯明变卦,夫妇二人早就在凌晨时分就乘船离开了广东。陈炯明扑了个空,这让他懊悔不已:“唉!我居然输在了一个妇人手里!”。

英勇无畏的何香凝将丈夫廖仲恺成功的从虎口中解救出来,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次拼尽全力的营救也只是换回了丈夫三年的生命。

要想真正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那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一支强大军队。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在苏俄和中***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廖仲恺任政治部主任。

正当北伐战争一片光明时,1925年,孙中山突然在北京病逝。

此后,国民党右派再也无所顾忌,直接把枪口对准了坚持国***合作,改组国民党的廖仲恺。

同年8月20日,这一天还是到来了。上午9时,廖仲恺夫妇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会,就在廖仲恺刚踏上第三个台阶时,惠州会馆大楼的石柱后面突然闯出四名暴徒。

只听“嘭”的一声,子弹从何香凝的头顶上方划过,打到了廖仲恺的身上,在何香凝还没缓过神来之时,又是“嘭”“嘭”两声枪响,廖仲恺身中3弹后倒地。

事发突然,身边的卫士们急忙还击,其中一名暴徒被打倒,其余三名仓皇逃窜。

此时的何香凝已经顾不得什么暴徒了,她浑身颤抖地抱着倒在血泊中的廖仲恺,她绝望地哭喊着丈夫的名字,整颗心似有千疮百孔,悲痛欲绝。

虽然经广州大学医学院的大夫们全力抢救,但廖仲恺因伤势过重,最终咽气,年仅48岁。

对于这场恐怖的刺杀,夫妇俩并非毫无预感。何香凝也劝过廖仲恺多带些卫士,可廖仲恺却说:“ 我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的学生,工人,朋友,还要参加会议,就算增加了卫士,也只能在事发后抓住凶手。我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国家和人民的地方,生死由它去吧 。”

何香凝并非不知道有些危险是防范不了的,但一颗心还是时刻为丈夫的安全而担忧。为了以防万一,她含着眼泪要求丈夫与她合拍一张照片。二人还许下不管谁先为革命牺牲,都要做到“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的誓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刻,她决定要让廖仲恺的意志和自己一同活下去,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和国民党右派斗争到底!

在黄埔军校时期,廖仲恺夫妇结识了很多***产党人,其中关系最好的一位就是周恩来。

当周恩来得知廖仲恺遇刺后,他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探望,可是后来,他整整三天没回家。原来,周恩来和蒋介石原本决定在当晚11点搜捕刺杀廖仲恺的凶手,但蒋介石却瞒着周恩来提前两小时发布了戒严命令,还改了口令。

当周恩来的车行驶到司令部门口时,因口令错误,警卫突然开枪射杀。司机当场毙命,周恩来即使卧倒在车座下才幸免于难。

那段特殊的经历也加深了周廖两家的革命友谊,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也加入了***产党。

可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爱国青年和***产党,国***合作全面破裂。何香凝也逐渐看清了蒋介石的伪善,从此她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孤身漂泊海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她毅然回国,并在上海举办了“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通过筹款的方式支援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又发表了《对时局之意见》,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华的大片河山落入日本人之手。

何香凝在欢喜激动之余,致电儿子廖承志:“ 国***团结抗战,对于汝父十三年改组国民党,执行三大政策之主张实现,为之安慰。

为了支持抗战,她在上海发起妇女解放运动,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和“战地服务团”等组织,号召全体妇女和男人一起担负起挽救国家危机的重任。

抗战胜利后,她又投身于民主运动中,积极响应中***的正确领导,组建了新的国民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9年4月,应中***中央的邀请,何香凝在女儿廖梦醒的陪同下,前往天津会见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当她看到几十年未见的周恩来夫妇正在站台上向她热情地招手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同年10月,何香凝以爱国人士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由于何香凝与邓颖超同为政协成员,因此两家交往甚密。何香凝曾为抗美援朝志愿军亲手绘制了一副《喜鹊牡丹图》,还请周总理欣赏。周总理欣然提笔写下“鹊抱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

1961年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政协礼堂主持了一个“百老庆寿大会”。一百位70岁以上的知名人士欢聚一堂。

当83岁高龄的何香凝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来时,周总理立刻加快脚步迎上前去,热切地与老人家握手问候。

这一举动充分反映了周总理与何香凝老人彼此敬重,相互关心的革命友谊,也是***产党与民主党派数十年的肝胆相照。

1972年9月1日凌晨3时,何香凝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4岁。

在她生命垂危之际,她向周总理恳请不烧遗体,希望以完整的遗体与丈夫廖仲恺合葬。周总理含泪应允道:“ 不烧,不烧 ”。

周总理后来对众人解释道:“何老革命一生,最后这点要求应该满足。”

当年,廖仲恺被杀害后,国民政府为表彰他为国家和民族所作的贡献,以国葬的礼仪将他附葬在中山陵,永久地陪伴在国父孙中山的身边。

按照何香凝老人的遗嘱,中央也将其遗体运至南京中山陵,与丈夫廖仲恺合葬,实现了她与廖仲恺“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的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