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战争与和平》和《沉默的唐》哪个更好(从文笔和剧情等方面。)
它残酷地剥去了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地告诉我们,当伟人斥责方遒的时候,会发生多少悲剧,无论是历史进步的代价,还是不必要的牺牲。
真正让地球人感动的,是底部的轰鸣声。
这本书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这本书* * *分为四个部分,从1928到1940,花了12年才写完。肖洛霍夫的第一部小说一出,立即引起国内外关注,被称为“惊人之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任何小说能与之相比”。这本书以1941获得了斯大林奖,肖洛霍夫以这本书以1965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静静的顿河》赏析
流淌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肖洛霍夫用他灼热的南方色彩,描绘了一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内战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面。小说中有两条情节线索。一个是以马列霍夫家族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另一种侧重于布尔什维克集团活动引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两条线索,纵横交错,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入动荡不安的哥萨克乡村生活,与书中人物一起品味喜怒哀乐。
读完《顿河》的宁静感觉
读《寂静的顿河》秋天的午后,每次抬头都能看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一瞬间,我的思绪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我化身为一个戴着帽子,穿着靴子的哥萨克,周围是烟雾弥漫的大草原,耳边回响着古老的哥萨克之歌:“不是犁耕了这千里野田,是马的铁蹄开了千里野田,哥萨克的头颅种在千里野田。”是年轻的寡妇悄悄打扮...“这是读者阅读的天性,也是小说家的天性。我相信,如果此刻我们能面对面的面对作者,两个人的眼中一定会有会心的微笑。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对哥萨克世界的细致描绘,这不是大师级工匠构筑的,而是对土地和人民的一种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描写都很熟悉,对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格雷戈里在白军和红军之间摇摆不定。阿西尼亚对纯洁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性格暴躁,但她很照顾自己的亲人。娜塔莉善良美丽,但意志坚强。随着每一个相关事件的发展,你都会感叹:这个时候的人就是这样!应该不是别的。
哥萨克人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历史上军人通常扮演压迫者的角色,而农民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在哥萨克人身上,两者的融合是如此的自然。马,酒,枪...这些元素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面中的点缀色,也是小说的主旨。只有粗野的民族才与这些词相关联。当这些文字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会觉得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来自血与火。从一开始,这些人物和事物就像山顶上融化的雪。每个哥萨克都是一滴水。当结合为一个整体时,generate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读者在阅读时会被这种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所推动,享受哥萨克人的粗鲁、朴实的幽默、保守和谦逊。他们会认识一群奴隶的后代,一群不屈的勇士,一群小农意识控制下的农民和无政府主义者,以及这些人类的魅力。
根据镜头构造法分析,《沉默的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近景,人物所处的战火是中景。这一切背后的前景,是顿河多姿多彩的景色。从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厌其烦地描写广袤的大地,顿河的每一朵浪花,草原上的每一片草叶,天空中的每一颗星星,泉水。一个蜷缩在都市胡同里的作者,永远不可能有宽广的胸怀,永远无法领略草原的美,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作家执着于描写天上的浮云,草地上的蝴蝶。
有人说老舍的《茶馆》很厉害,就是剧中人物往往只有寥寥数语,但读者却能从这一瞬间的表象中窥见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也有这样巧妙的用笔,有时只需顿河中一声短促的叹息,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素描。俄罗斯小说家向来擅长对话描写,肖洛霍夫的《顿河》也不例外。在这里,我想谈谈另一位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此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推理对话是拖沓而乏味的。肖洛霍夫出生在农村,使用农村俚语方言。大量哥萨克歌曲穿插其中,或悲或喜,他的魅力自成一体。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热爱那片土地,所以不需要耍花招,一切尽在掌握。除了肖洛霍夫,读者还应该感谢译者。王小波说,最好的文章是翻译。我深信不疑。我买过两个版本的《沉默的唐》,人民文学出版社明显不如丽江出版社。丽江版的译者李刚,据说是翻译俄语的权威。单从这本书的翻译来看,权威性是肯定的。他翻译了小说的魅力和哥萨克人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当一部小说脱离了土地,脱离了作者赖以生存的根基,脱离了民族性和地域性,脱离了作者的本体,那么这部小说就已经死亡了。中国小说读起来像美国小说,日本小说看起来更像印度小说。这样的小说是失败的。从根本上说,人文主义小说是对小说的背叛。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可能没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他(她)首先是来自中国,然后才是来自人,普遍的人性论也是对人性的亵渎。
美具有内在统一的本质,并以各种表象表现出来。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铁马也是美。当然,这取决于读者的主观审美趣味。考察一种文风,就像看一幅风景,比如沙漠里的黄沙。一个旅行者看到的是由衷的赞叹:辽阔、荒凉、豪迈等等,而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人必然会抱怨自己进入了不毛之地。这并不矛盾,只是观看者使用的角度不同。就当我是顿顿河边的旅行者吧。
诚然,《静静的顿河》这本书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在其诺贝尔获奖感言中,瑞典人还提到:“肖洛霍夫在艺术创作上毫无创新...这种写实的手法,比后来的小说创作艺术中的一些模式更简单、更朴素……”我认为小说的最终目的是表达小说家想要表达的思想,传达小说家想要传达的观点,讲述小说家想要讲述的故事。当小说最终产生了力量,让读者唱起了* * *让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那么创作这部小说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成功的,也就是胜利,没有现实主义,也没有现代主义。写小说是为了表达思想,发泄情绪,不是为了买噱头。以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为例,黄娴熟华丽的武功可以成为大师,郭靖的真诚端庄可以自立门户。
现实主义过时了吗?不会,任何一种没有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都会成为无根之水,空中楼阁。小说不是躲藏,不是在迷宫里迷惑读者,也不是让读者赞叹迷宫建造者的高超手艺,更不是小说家躲在衣柜里的自恋。作为一个小说家的任性鲁莽和心血来潮,这些实验是值得尊敬的,但在今天,没有任何一种小说技术可以超越现实主义,也没有任何一种现代技术可以构造出像《顿河》这样宏大的哥萨克史诗。
瑞典老人们在决定为《顿河》获得诺贝尔奖时,指出“肖洛霍夫在描述俄罗斯人民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的艺术力量和完整性。”上世纪60年代的前苏联,今天,我们回头看看当时生活在那个国家的作者们。在那个时候,他们能够以正直的决心和正直的良知来描绘人性的真正美好。与《日瓦戈医生》和《古格拉群岛》在同一层面上,《肖洛霍夫》和《沉默的唐》更值得读者尊敬。
当一个作家发自内心地属于一片土地的时候,他的血液里就充满了那片土地的精神、传奇、风格、历史和崇高的形象,那片土地向他传达的某种特殊的启示,就会凝结成这个作家一生赖以表现的人物形象。他在这些人物身上传达的,是最能表达他内心和情感之美的语言。他不是来自世界文学的潮流,也不是来自书架上的那一堆文字和论文。而是从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长葡萄的平原或者雪山中获得灵感,获得写作的力量和决心。只有他对土地的眷恋,有一颗心,他的文字才能如此闲适,充满个性。
肖洛霍夫简介:
Mikhail Alessandro sholokhov 1905 May 11(24日)出生于顿河畔维奥申斯克亚镇(位于今罗斯托夫州维奥申斯克亚区)克鲁格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我的父亲来自梁赞地区,以在买来的哥萨克土地上种植粮食为生。他也是地主兼管家,管理着一家蒸汽面粉厂。肖洛霍夫就读于教会学校和普通中学。参加过内战,在收粮队服役。
Sholokhoda在1922年底来到莫斯科。他当过搬运工、勤杂工和办事员。1924年,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在杂志上发表。后来,这些作品被编成一本书,收入文集《顿河的故事》和《浅蓝草原》(1926)。
肖洛霍夫早期作品的主题是顿河地区的内战、残酷的阶级斗争和人们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这些短篇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小说《民国革命军事委员会* * *主席》(1925)、《别人的血》(1926)、《无聊的洞》(1926)表现了作者在尖锐的社会和日常冲突中揭示真实真相、深刻把握人物内心活动的能力,并尽力将情感世界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1924肖洛霍夫丹回到顿河边的维奥申斯拉亚镇,在那里住了很久。他开始写《沉默的顿河》(1928-1940),这部小说为这部分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这部作品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期间,哥萨克人在顿河流域的生活。着重表现革命中民族和个人的命运。在实践上,《沉默的顿河》跨越了俄罗斯最重要的十年(1912-1922),而《处女地》(1932-1960)则讲述了发生在1930的故事。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里,他的散文,如《顿河》、《南方》和《哥萨克》都在期刊上发表或单独发表。短篇小说《仇恨的科学》(1942)广为人知。1943-1944开始出版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的章节(1969出版了新版)。
试图以史诗般的方式再现民族命运是肖洛霍夫的天赋。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功勋也决定了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的情节构成和情感风格。平和却紧张的工作生活,士兵短促的喘息和突如其来的战斗,这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交替出现,编剧可以再现战斗人民的统一面貌。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经历》( 1956—1957)是文坛上的一件盛事。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带来的个人生活的悲惨故事,这也是对民族、国家和个人的一次历史考验。作者只是从安德烈·索科洛夫的生活中截取了一些片段,这些片段可能会让人理解与悲剧事件有关的人物的命运。通过这段文字,作者展示了人与战争的关系以及和平与法西斯主义的不相容。这种复杂的历史核心思想也决定了小说的诗化风格。小说的几个“主题意象”(作者的经历——主人公的命运——战争中人的命运等。)清晰的从纸面上跳跃,第一人称主人公和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声音自然流畅的变化。安在烈·索科洛夫的经历不仅反映了战争的巨大罪恶,也诠释了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乐观主义主题——对善良、人性和立功的信念。
战后肖洛霍夫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散文:《祖光颂》、《战斗在继续》(1948)、《光明与黑暗》(1941)、《刽子手躲不过人民法庭!”(1950)等。,梅达达到了反对冷战思想的人的观点。
在肖洛霍夫的理解中,文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是作家与人的联系。他在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说,书是“折磨人的东西”。在他的演讲中,他多次重复说,作家应该学会说出真相,不管真相有多残酷,在评价艺术作品时,首先要关注历史真相。肖洛霍夫认为,只有为人民利益服务的艺术才有存在的权利。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创作得到了应有的评价。他的作品值得被收入俄罗斯经典。
话说天下是个很不错的小说网站,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