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悲诗的故事专栏:陈子昂,剑客,浪子,书生,孤独的诗人。
诗歌源于《诗经》,真正发扬光大是在唐宋时期。俗话说,唐诗宋词是元曲,明清小说。在整个唐文化中,诗坛巨作出现在盛唐,初唐四大家在整个初唐文风的转变中,去除了六朝以来盛行已久的诗风,注入了盛唐贞观应有的恢弘与繁华气息。但就他们而言,主要集中在骈文和赋上。世界上最好的骈文是《王腾亭序》,而罗、陆、杨炯的《致京师赋》、《顾衣致长安赋》、《致亭居赋》也是初唐时期的优秀骈文。初唐四杰之外,还有一位在整个初唐诗坛独树一帜。他革新了初唐的文风,对整个盛唐诗歌的真正崛起起了关键作用。盛唐以后的一代宗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文风衰落八代的大家,都对他推崇备至,被称为一代文人的“诗骨”。他是陈子昂。但在十八岁之前,陈子昂是个文盲,因为他有另一个梦,李白有,王维有,我们也有。
陈子昂,本名于波,四川射洪县人。从经济角度来看,陈子昂出生于一个相对较好的家庭,祖上是当地富裕的士绅。与初唐四杰相比,汪洋和罗路从小就才华横溢,而陈子昂的童年似乎与他日后的成就无关。当陈子昂出生时,他体弱多病,所以他的家人让他练习武术来保持健康。虽然陈子昂年轻时并不是一个武功超群的剑术大师,但他也是一个勇敢无情的人。此外,他的父亲,陈,是蜀中的一个伟大的隐士。他是个勇敢的人,经常慷慨解囊帮助邻居。因此,他在附近做了一个显著的声明,显示了来自陈子昂的侠义精神。随着年龄和剑术的增长,他藏在心里的江湖梦想开始泛滥。当然,作为一个富二代,他的想法很简单。他背上行囊,环游世界,看了没见过的风景,看了没见过的世界,听了风看了夕阳,在夕阳下遇见了故人。也许他能遇到一个漂亮的姑娘,结成一对侠侣一起闯荡江湖。正如他后来写的那样,
从这首诗来看,他至少从南到北游历过,包括湖南、湖北、河北这些侠义色彩浓厚的地方。在此期间,陈子昂基本上做了两件事。第一,当他遭遇不公时,拔剑相助,助天下正义。第二,他走到哪里都找一个剑客来踢馆,为了证明自己的剑术,就像初唐的李小龙一样。但在对武侠的追求中,他缺乏对武侠更高的理解,这当然归咎于他此时的笔墨不足。放马到江湖,在享受生活的日子里,一定会有无限的快乐。然而,陈子昂很快意识到,江湖不是打架和杀人的事,而是世界的事。在游侠的过程中,陈子昂把剑比作一个剑仙,陈子昂只用了三招就刺中了对方,可见陈子昂的剑术堪比盛唐时期的紫剑仙。但忠诚归忠诚,再厉害也还是在政府掌控之下。不久,陈子昂因为这件事陷入了困境,他的父亲花了很多钱来帮助他。通过这件事,陈子昂开始重建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要教给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而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陈子昂以前手里有一把剑,但他心里没有剑,所以他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如果他能明白剑是用来保家卫国的,那么他也可以走武学之路,说不定以后还会诞生一个伟大的唐朝名将。但更令人敬佩和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一事无成的浪子,竟然可以回头成为秀才。按照我们现在说的,他的三观和追求稳定生活的能力已经成型,真的很难改变。但是天才就是天才。只要一想,就可以放下刀剑,把书抱在膝下,浪子回头,成为秀才。陈子昂重新树立理想信念后,谢绝了昔日的练剑好友,开始闭门苦读。
陈子昂结束了他的浪子生涯,关起门来学习,很快就显示出他在阅读方面的天赋。整天泡在四书五经和儒家经典里,短短几年,他已经超越了他父亲半辈子所学的东西。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是读书的料,而陈子昂在别人眼里完全是游手好闲,只会舞剑的贝奥武夫摇身一变成了读了很多诗,学了很多东西的才子。公元679年,调禄元年,265,438+0岁的陈子昂,犹如另一把利剑。每三年磨一次,霜刃等着试。当唐朝在冉冉兴起的时候,陈子昂的为国效力和有所作为的精神诞生了。他决定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告别父母,收拾行李。这一刻,他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没有了过去出门时的迷茫。自古以来,从四川到山海关都是一段漫长而危险的旅程,步行也要几个月。在途中,可能会有几个坏人死去,但这对精通剑术的陈子昂来说不在话下。出了三峡,在湖北荆门的时候,他已经游历了半个月,看着夕阳和他落寞的身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现在他不再是那个文盲了,于是他触景生情,写下了人生中第一首著名的思乡诗。
一个接一个的景观,西游记和陈子昂终于来到了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都长安。同时,他也正式成为了帝都的“北漂”。饥肠辘辘的他来不及领略此刻长安的繁华,立刻冲进餐厅,点了一份凉皮肉夹馍和一份泡沫套餐。吃饱喝足后,陈子昂来到大唐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刻苦学习了一年。680年,他生平第一次进入考场。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像孟郊那样在未来享受春风。当然,他没有欣赏春天长安的花。回到四川后,陈子昂更加努力地学习,继续钻研经典和历史。后人曾评价说,这一年陈子昂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几年来,经典和历史有几百部,我却从来没有看过。尤好为文,雅如云之风。”能和司马相如的汉赋相比,陈子昂确实不错。
681年,学习了一年的陈子昂再次北上长安参加科学研究。似乎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考试,甚至陈子昂也不例外。就像张雪峰老师的著名相声说的,“优等生知道如何学习,但我知道如何考试”仍然是有道理的。结果,陈子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科举失败。至于他为什么失败,没有详细的记载。当时唐朝的科举还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提问者按照自己的喜好出题,还是考官小家子气,偷偷收礼,还是当时各大盖茨、世态炎凉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大家的表现。自古以来,考场作弊的事情就很多。无论如何,陈子昂又一次落榜了。他很沮丧,努力学习了很多年。要不要再提他当年放下的剑,做一个讨厌别人的纨绔子弟?不甘心的他徘徊在长安街的街口,想着怎么办。突然,前方不远处,很多人都在看,他好奇地走上前。原来是一个人在买胡琴,但是太贵了,标价一百万,而且明确表示不会还价。有钱可以买,没钱可以走。大家都在嚷嚷你有什么琴,还敢要价百万。陈子昂发现买钢琴的人很有个性。陈子昂上前摸了摸钢琴,然后简单地说:“好吧,我买了!”同时我也告诉你,第二天我们会在长安宣阳里设宴为你演奏。请加入我们。有钱就是任性,但此时的陈子昂已经不是18岁之前那个任性的浪子了。他心里有自己独特的盘算。
第二天,当大家都在等陈子昂去杨轩玩的时候,他当众把胡琴掰成两半,然后大声说:“陈子昂,一个舒曼,百斧,无名。这种欢乐是廉价的,你要注意。”说白了,这是陈子昂策划的一场营销表演。之前多次考堂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名气,没有长安的背景。我们所熟悉的初唐诗人,几乎都是从小神童,到了唐朝才开始走红。陈子昂十八岁才开始学习,所以他起步晚,所以他想出了一个妙招。先是买了几百万的小提琴,成了当天长安的头条,成功吸引了一批长安的名人来围观。然后,在打破胡琴之后,他把他的作品寄给他们,这类似于自荐的方式。果然,他当天就在长安走红了。当然,他也很强大。赵婧四公王石看后惊呼:“此人一定是中国的秀才。”
俗话说,出名不容易。借着这一波营销热点,公元684年,广斋元年,陈子昂又在华东都城洛阳参加了一次科考,最终成为秀才。进入仕途后,陈子昂积极评价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多次在政治上直言不讳。但当时朝廷正处于“吴李之争”,权力中心逐渐向武则天移动,所以没人关心他为国为民的请愿。反而得罪了很多官场同僚。同年,随着唐高宗皇帝的去世,当政的武则天准备让高宗皇帝返回长安,安葬在甘陵。由于当时关中地区饥荒,民生比较萧条。陈子昂呼吁人们写一本书《谏精神进京》。武则天看了之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虽然最后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还是把高宗皇帝葬在了甘陵,但她也提拔了陈子昂给我们正字,上升到了收遗骨的权利,类似于检察院的助理。
得到皇后重用的陈子昂觉得自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继续给武帝上书,批评缺点,陈述治国方略,但这些在真正的政治家武则天眼里都不值一提,而陈子昂也处处针对她的武氏集团,这让她非常不满,渐渐疏远了陈子昂。同时,为了打击唐力的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权,她重用残暴的官员,一时间让所有人都没有安全感。陈子昂也被指控编织而被投入监狱。看来,坐牢是* * *初唐作家的事,、罗、也不例外。在监狱里,陈子昂目中无人,从不屈服。最后,由于证据不足和陈子昂在北京的声誉,他被迫释放。入狱两年,他留下了38个著名的故事。
从此唐朝真正有了自己的诗风,气势磅礴,深邃苍劲。六朝的奢靡文风在陈子昂的笔下一下子崩塌了,这也是他被后世佛称为“诗骨”的原因。
出狱后,陈子昂对自己的仕途极为失望,呆在这个名义上的职位上已经让他失去了真实性。就在他迷茫的时候,长安街头的征兵广告再次吸引了他。当罗宾50多岁的时候,他还打算去当兵,那时他才27岁。田童元年,恰逢契丹骑兵侵边作乱,武则天决定出兵镇压。爱国心重燃,毅然从军,追随当时吴国的另一大势力——建安郡王吴友义。心有余而力不足,心地单纯的陈子昂不知道,这场看似抵御外敌,保护我们山河的战争,其实也夹杂着权力和政治的味道。刚上台不久的武则天,急于巩固自己的政权,让自己的武氏集团在朝中树立威信,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出动五万多人追杀颍州,而陈子昂作为皇帝派出的幕府,当然要负责武攸嗣在军中的军情。
出身名门的吴有义,从小就骄奢淫逸,不计后果,不学无术,更不用说懂得兵法,为他做事了。由于他的刚愎自用和指挥失误,五万战士和一万多前锋很快就落入了圈套。这让胆小如鼠的吴友宜停了下来,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把军队放在幽州,停了下来。这让出身剑客、熟谙兵法的陈子昂非常不满。如果他放弃一万前锋,等契丹人吃了以后再回来对付,那就更危险了。于是劝吴友宜,自告奋勇,率领一万大军去救前锋。但胆小如鼠、无所作为的吴友仪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将他降职为军士,不准参与任何决策。陈子昂燃烧的血液突然降到冰点,报效国家的燃烧的心被浇灭。
仕途和战场的双重失望,让他内心渐渐失去了信仰,在现实中变得更加无助和孤独。大军在幽州生活的日子里,有一天他来到幽州台,又名黄金台,在这里他看着天地间孤独的自己,忍不住泪流满面。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是极高。黄曾在《唐诗快报》中说:“胸中无一人。”的确,当时在幽州,没有人能理解陈子昂的心思。那是一种比心死更大的悲痛,是一种各种人才无人问津的失望,是一种幻灭和失去信仰的无奈和孤独。他看着周围的一切,他希望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个渴望和尊重人才的时代。拨开历史的云雾,在这里花重金复兴燕国,并获得了话剧《辛》的参演,从而振兴了燕国。可惜,在如此繁华的唐朝,没有人是燕昭王。他既痛苦又无助。他终于喊出了那首著名的诗!
公元698年,武则天元年,参军失败的陈子昂在失望中放弃了权力斗争,回到四川射洪老家,侍奉年迈的父亲而死。与此同时,他和其他诗人一样,回到了大山和大自然,准备在这田园般的风景中度过余生。然而,险恶的官场和人心又一次缠住了他。父亲死后留下的财富,让当时在射洪县的段建贪得无厌,于是勾结当时在京得罪的吴的外戚,诬告把他抓进监狱。多年前,陈子昂在长安监狱坚持自己的真实意图,从未向那些邪恶势力屈服。但这一次,他虽然放下了为官之心,但他的远大志向和超然的灵魂依然未受玷污。只是他没能挺过来,最终在射洪的监狱里悲痛而死,时年38岁。
纵观陈子昂的一生,他是一位少年时就痴迷于武术的剑术大师。成年后突然悔悟,回头浪子回头,好好读书。他的仕途虽然灰暗,但结局也很尴尬。但最终会成为一代文宗,历史悠久。人生最难得的是浪子回头。如果此刻你仍然对自己感到困惑和不满,你必须像陈子昂一样做出改变。当你改变的时候,你会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改变的过程是苦涩的,路途可能很遥远,但这就是回头的意义:那就是不断努力寻找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