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吃饭时有哪些表现的人没啥真本事,遇到别交心?

提起《易经》,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千百年来对《易经》最大的误解,专家已证实:《易经》是一本超科学。

《易经》被称为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书”,主要是因为书中阐述了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奥秘,是古代贤人们公认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

《易经》:“需者,饮食之道也。”人活着就要吃饭,但是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俗话说,酒品见人品。《易经》中告诫我们:吃饭有这几种表现的人,可能没啥真本事,遇到别太交心

逃避买单的人

《易经》中告诉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人,总是喜欢把自己当主人。

饭桌上那是一个威风,该吃吃该喝喝,带动全场,就感觉他是主人一样,结果一到结账的时候,就各种借口,各种逃避。

这样的人,是不是很虚伪,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看清他的嘴脸,所以也没啥真本事,遇到别太交心。

说人坏话的人

《易经》中告诉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人,他要对周边所有的人都抱怨一番。

与领导吃饭,他跟领导打小报告,抱怨这个同事怎么怎么,那个同事如何如何;跟同事吃饭,他又讲领导的坏话朋友吃饭,他们喜欢讲另一个朋友的坏话;在和亲友的聚餐中,他们又喜欢讲某个亲友的坏话,等等。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个人老爱背后讲人的坏话,肯定会受到别人的厌恶,这样的人,品性不端,没有好的人品,做人基本上会受到大家的排斥。

挑肥拣瘦的人

《易经》告诉我们: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非常挑剔。

曾国藩平步青云后,一天,一个老乡前来投靠。在吃饭的时候,这个老乡就喜欢挑肥拣瘦,只吃好吃的饭菜,这之后,曾国藩就把他送走了,因为他认为:这个人很挑剔,贪图享受,一定不能吃苦,放在自己身边,后患无穷。

酒桌上挑剔,嫌弃这个嫌弃那个,专挑好的,这样的人十分自私,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一切,所以这样的人确实不值得深交。

嗜酒如命的人

《易经》告诉我们: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喜欢一醉方休。

之前应酬时遇到过这种人,只顾喝酒,一杯接一杯,非得喝的烂醉如泥,这样的人属实不考虑后果,不负责任。只想着自己喝嗨了,没想过自己喝醉之后对他人来说是一种麻烦,对于这样的酒鬼,趁早远离。

酒后多言的人

《易经》告诉我们: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说话总是口无遮拦。

《醒世恒言·卷九》中说:“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这句话是说,看别人下棋不不乱指点的人,可以算得上君子,而酒后多言的人,大多数没有什么修养。

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多言”本就是不好的一种习惯,就像曾国藩在家书中说的那样:“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两端:曰长傲,曰多言”。

日常生活中,“多言”尚且不好,何况是在酒桌上?所以说,酒后多言的人,没有必要深交,最好可以避而远之,保不准哪天他就把你的小秘密全暴露了。

不得不说,易经确实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古籍,饭桌智慧也能从中得知,它确实是是一部涵养福报的的书,《周易》在我国被尊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受老子孔子等古圣先贤和历代伟人、哲人推崇并为近现代国内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和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重视的蕴藏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智慧之术。

孔子说:“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时代的先民,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要有足够的智慧生存和发展。

所以,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陆游能够从《周易》中找到解除的智慧。其实,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忧患也并不少,科技的发达、经济的发展虽然 增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却依然如故。

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成功、幸福、爱情、生死……这些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显咄咄逼人。

《周易》讲透了万事万物的现象,也讲透了万事万物的道理,一切都在变,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变是有规律的,一切发生的事都是可以预测、可以把握的。所以孔子说:五十岁以后读《易》,就可以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