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阁

世界敦煌学

敦煌学和红学曾被称为当代世界的两大流派。与红学相比,敦煌学更具国际性。据刘永增介绍,世界上有二三十个国家有敦煌研究机构,所以也有“敦煌在中国,研究在世界”的说法。但刘永增认为,敦煌学研究需要较高的学术水平,包括佛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少数民族文献学。敦煌学入门很难,很多大学生毕业三四年都无法参与研究工作。

敦煌是汉唐时期中国中原地区与中亚、南亚、西方的重要交流通道。它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因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敦煌学的兴起也与19世纪的世界性探险热有关。此前,这些探险者在中国总被评为间谍和军事间谍,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不良企图。目前对这些探索者的评价也有所缓和,比如斯坦“欺骗”敦煌文物。

沙洲和敦煌不能混在一起。

电视剧《大敦煌》是由导演陈家林创作的“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剧”。关于敦煌的史料记载很少,剧中大部分情节都是虚构的。刘永增告诉记者,因为时间关系,他目前只看了其中的四部。在观看的过程中,刘永增发现敦煌的标题在描述宋朝的时候有些混乱。敦煌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命名,汉代的敦煌县在宋代改为挂沙州。瓜州城即现在的安溪县,沙洲即现在的敦煌县。电视剧里把瓜州和敦煌放在一起提,显然不符合历史。沙洲此后几经易名,恢复敦煌旧名的是清朝。

藏经洞是古人的垃圾箱吗?

探险家斯坦于1907年来到敦煌。几经周折,终于贿赂了道长王。当斯坦走进藏经洞时,眼前的一切让他大吃一惊。密密麻麻的手稿差不多有3米高。斯坦因挑选了许多好的笔记本、丝绸画等。,拉了满满24箱笔记本和5箱艺术品。经过长途跋涉,它们于1909年被运送到英国伦敦,进入伦敦大英博物馆。斯坦根据洞内相当数量的文字残片、经文和卷轴提出了“遗弃论”,认为藏经洞是寺院遗弃文献的场所。日本学者藤木弘一也认为,印刷佛经普及后,卷轴也被废弃。

《大敦煌》中的主流观点

关于电视剧《大敦煌》中藏经阁起源的解释,刘永增认为该剧采用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避难说”。刘永增说,目前大多数人都认同藏经阁是在西夏入侵敦煌时关闭的,这一观点最早是由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提出的。当时,伯希和在敦煌搜索了大部分汉字卷。据他统计,卷内最晚日期为998年,藏经洞内未发现西夏文字。因此,伯希和认为,藏经洞是为了躲避西夏人从1035的入侵,处于非常情况。目前发现的最新年代论文为1002,与伯里奥特发现的年代论文相似。此后,日本人井上靖写了一部小说《敦煌》,也采用了这一观点。刘永增说,关于藏经洞的起源,现在还有很多观点,但都是推测。因为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这只能是一个永恒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