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潘趣》中一个吸毒女孩的自白
我最近读了《一个吸毒女孩的自白》(克里斯蒂·安妮)。起初,我拿起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兴趣,但读完之后,我感到深深的沉重。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是这些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导致了德国社会的青少年群体吸毒,拒绝改变教育?
这是一本禁书,曾经禁止公众接触和提及。这部告白作品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德国女孩克里斯蒂安娜就是作者本人。父母离异,13岁的她走上了吸毒的道路。65,438+04岁开始卖淫赚取自己的独资。在吸毒的过程中,她结交了一些毒友,包括她的小姐妹和男友德特勒夫(男友后来独自死在公厕)。她不是没试过戒毒。相反,她比身边的一些“毒友”尝试了很多次。也许这就是她不是死于毒品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若干年后我们才能看清整个故事。多年后,克里斯蒂安娜摆脱了毒瘾。她投身于青少年戒毒事业,成为骨干,奋斗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当时的《明镜》周刊编辑凯·赫尔曼。谈判结束后,主人公关于吸毒之路的回忆被编成了一个20多万字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本书。
与一般宣传的“远离毒品”不同,这部小说太过直观,血腥的现实摆在眼前,书中还附有年轻吸毒者死在路边的照片。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毒品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回想起小时候接触过的禁毒知识宣传,有些孩子甚至会对这种奇怪的东西更加好奇,但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让我?我觉得毒品很奇怪很可怕,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女生远离毒品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不是每个吸毒的人都能幸运地走出深渊。他们要么死在路边,要么死在家人的怀里。成年后,克里斯蒂安娜意识到了禁毒宣传的重要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时制止了无数迷茫的少年。也许这还不够。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和好奇的,人类一直无法逃脱这个发展阶段。但是,并不是每个社会群体都遇到过如此大规模的毒品引发的悲剧。回顾那段时期德国的治安管制,混乱的毒品市场,年轻人成长的家庭...社会是否应该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谁应该为此负责?
这条路太长,但必须有人在路上,总会有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