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为什么要发表科幻小说?

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是真谛,它找到了统一科幻和科学的力量。图为电影《星际》剧照。

韩松

据说全世界很多科学家都反对科幻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想象科幻小说会在国际知名科学期刊和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

但事实就是如此。摆在我们面前的《自然》杂志科幻小说选编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以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66部科幻小说。这个系列目前已经出了两本选集,我手里的第一本据说以后还会出。

“好玩”可能是科学发现的真正动力,是统一科幻和科学的力量。

《自然》杂志科幻作品选由《自然》杂志工作人员亨利·吉编辑出版。科幻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加上翻译和原创,中国现在每年出版100多种科幻书籍。但在我看来,这本书真的很独特。这简直是一本精彩的书。翻译家江和穆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工作。

英国杂志《自然》创刊于1869。其宗旨是“向公众介绍科学发现的重要成果,让公众尽快了解自然的每一个知识分支所取得的全部进展”。是一本极其严肃而又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或者说大部分——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首次发表在《自然》杂志上: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是它为什么要出版科幻小说呢?

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的是现实世界,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不可能和现实有直接联系,更何况是科幻小说,描述的是不存在的未来。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

在阅读指南中,我看到了《自然》收录科幻小说的两个原因。一是与被誉为“科幻界的莎士比亚”的英国科幻大师黑格尔·威尔斯有关。威尔斯与自然有着深厚的个人关系,他是该杂志的长期作者。该杂志共发表了66篇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其中26篇署名为威尔斯本人,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此外,《自然》杂志还发表了许多评论威尔斯作品的文章,包括科幻小说。所以科幻小说的出版应该算是对这位大师的致敬。有趣的是,威尔斯经常批评科学。

第二,出于一个看似简单又不可思议的原因。在亨利·吉用科幻手法写的《怀念未来》序言中,介绍了自然的历史。原来是一个叫麦克米伦的家族赞助的。大自然的成功与它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的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关。季说:“这种氛围鼓励新的尝试:只是为了好玩。”

所以杂志在1999 165438+10月4日(杂志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刊登“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作品是英国科幻大师亚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读者的热烈反响让编辑始料未及。很多人都成了该栏目的铁杆粉丝。部分作品已入选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许多科幻作家和科学家都为它写过文章,它还发表过一个父亲是科学家的11岁女孩的作品。

在这篇序言中,亨利·吉提到了“好玩”、“有趣”、“充满乐趣”、“超脱的娱乐精神”等多个词语。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第一次承担民族复兴的使命。鲁迅先生在介绍科幻小说到中国的时候说,“要引导中国的人民,必须从科幻小说开始”,这句话很好,但也很沉重。

从《自然》中科幻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的选择来看,可谓是五花八门,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有的魔幻。脑洞大开,完全没有禁忌和限制。

我想,这会是科学发现的真正动力吗?归根结底,这种动机是一种好奇心。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是真谛,它找到了统一科幻和科学的力量。科学

创作是深度兴趣的结果。

原创的“创意”闪闪发光,表现了人类对未来多样性的向往。

我认为,江和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自然中的这些科幻故事都比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的主流文学标准,有些甚至可能称不上是小说。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作品绝非不起眼。相反,它们是极其有趣和有意义的,至少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蒋等人表示,这些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我们可以领略到国际科幻创作反思科学的主流倾向。此外,它还有助于人们了解《自然》是一本什么样的杂志。在我看来,此次收录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了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审美,代表了人类对未来多样性的向往。

在这里,最初的“想法”闪闪发光,在构建科幻小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作品大多充满了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能发表在《自然》上的,自然是基于某些新的技术和理论。这本书的章节也是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间旅行、多元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设置的。很多作品都很辛苦。读者从中看到了科技进化带来的日新月异的人类未来。这是科幻小说最精彩的地方。

另外我觉得,从形式感上来说,这些作品是介于人类创作和机器人创作之间的新文学。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就没有科幻小说。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还在发展。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树曾说:“断言包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的人,可能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可能认为描述宗教烦恼的是‘纯文学’,他们只是在挠头描述科学发明。但这种理解是对只接受文化系统教育、只懂哲学的文艺青年的偏见。”我想,也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看这本集子里的假想机器人写的小说《随机存取存储器相移2》。

我来介绍一下《文选》中一些作品的内容,看看它的奇效:

未来的城市没有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的驱动力整个城市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存储、解码和交换信息的超级硬盘。每个人都可以享受阅读彼此的信息。(《20-2》)

从人的生物学意义上来说,电子人发展出来,他和原版,谁才是正宗?他是谁?谁才是真正完整的人?法律规定电子人才是。生物人就像蛇蜕下的皮一样,已经不能算是新生命的一部分了。(终极审判)

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内啡肽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一种享受。(旅途愉快)

有一种药可以让老两口回到年轻时相互迷恋的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水)

……

从这些小说中,读者会看到一种大胆的混合。它们把不同的领域连接在一起,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文学混合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创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目前我们很多科幻小说里没有的。

作品除了思想,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或者说风格,好像是未来人写的。坦率地说,有些人不得不读第二遍,以把握里面微妙的味道。我看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了21世纪,看了我们写的文章。

这是真正的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