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之佳作,今收藏于台湾博物馆。《溪山行旅图》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图上重山迭峰,雄深苍莽。此画构图奇特,扑面而来的大山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此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雄伟、高壮,造成凝重逼人的气势。 书画作者:范宽。生卒年不详,名中正,字中立,一说本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缓,人呼“范宽”,陕西华原人。范宽风仪峭古,进止疏野,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常往来汴京、洛阳。长期居于终南山、华山中,写山真貌而不取繁饰,卓然成为一家。范宽擅长表现四季景色、行旅,以雪景最佳。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雪山楼观图》、《临流独坐图》等。 范宽是北宋初“三家山水”画家之一,另外两位为李成、关仝。三人都师承荆浩,属北方派系。而范宽的画风更显雄杰、浑厚,他还独创一种画“雪”的景观,在北宋山水画中成就较为卓著。范宽有句山水画名言:“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山水画古代美学规律。 范宽的画大都是雄壮奇伟的全景山水,以沉雄浑重的笔墨,塑造了峻拔浑厚、雄阔壮美、充满震撼力的山水境界。米芾曾在《画史》中说:“山顶好作密林,自此趋枯老;水际作突兀大石,自此趋劲硬。”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评说:“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 赏析:《溪山行旅图》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绢本,水墨,作者于树傒间题“臣范宽制”4字,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溪山行旅图》绘巨峰耸立,下不见底,山涧中一线飞瀑直泻而下,山下巨石突兀,溪水潺潺,丛林茂密,楼阁隐约可见,山路上走来一行毛驴驮队,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构图于饱满中见出空灵,山 石树木勾勒严整,以 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肌理效果,得其形貌质感。画面浑厚壮观,气势雄强,为范宽的代表作品。 《溪山行旅图》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图上重山迭峰,雄深苍莽。此画构图奇特,扑面而来的大山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此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雄伟、高壮,造成凝重逼人的气势。山头茂林丛密,两峰相交处一白色飞瀑如银线飞流而下,在严肃、静穆的气氛中增加了一分动意。近处怪石箕居,大石横卧于冈丘,其间杂树丛生,亭台楼阁露于树颠,溪水奔腾着向远处流去,石径斜坡逶迤于密林荫底。山阴道中,从右至左行来一队旅客,4 头骡马载着货物正艰难地跋涉着。此画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中有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人们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正从画中传来,从眼前走过。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画中山石下笔劲直,作者先用粗笔重墨侧锋勾勒出山岩峻峭刻削的边沿,然后反复地用坚劲沉雄的中锋雨点皴(俗名芝麻皴)塑出山石岩体的向、背纹和质感量感。在轮廓和内侧再加皴笔时,在沿边处留出少许空白,以表现山形的凹凸,刻画出了北方山石如铁打钢铸的风骨。山势错落有致,顶植密林。墨色浓厚,画出了秦陇间峰峦浑厚、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画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极富美感。重山叠嶂,草木蒙茸,山石坚硬,山势雄健、丰厚,虽是正面,却多变化;毛驴行人,动态准确生动。此图是对关陕一带地方景色地深刻描绘。作者着重骨法,用墨比较深重的绘画风格从这件作品中即可看出。这幅画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现代艺术大师徐悲鸿曾在《故宫所藏绘画之宝》中高度评价这幅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此画流传有绪,确认为范宽的真迹无疑,但900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不能在图上找到宋人的字迹或印鉴为憾。直到1958年秋台北故宫的一位叫李霖灿的研究员在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发现“范宽”两字,这才拨开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