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求助,关于玩碗花。

自己写~靠自己?以下是如何写散文:

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文学散文。除了讨论抒情散文,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散文,是一种以叙事或抒情为主的文学文体,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爱文丰富。

散文的分类

散文有三种功能:叙事、议论、抒情。相应地,散文又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

以叙述人、事、景为主的散文,称为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叙事完整,人物形象生动,作者的感情都倾注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类散文类似于短篇小说,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描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用说曲折变化,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远高于散文;另外,散文在叙事时需要充满情感,而小说的情感主要是通过人物来体现的,不需要作者表达清楚。就作者而言,小说需要努力塑造典型人物,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虚构的。另一方面,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实的人和事的基础上进行切割加工的,注重人物的写意描写。

根据这类散文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笔记散文和作家散文。

以笔记为主的散文,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强调事件的叙事性。可以是有始有终的故事,比如许地山的《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段,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作者真挚的感情倾注在叙事中,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以记人为主的散文,全篇以人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粗略的勾勒,强调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人物真实与否是他们和小说的区别。

此外,还有一种散文,侧重于景物的描写。这类散文描写一个地方的风景,除了一些风土人情,主要是旅游散文。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作品中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张和虚构;但并不是根据类似的记载,而是作者将感情融于事物之中,实现了场景的交融。

4.抒情散文

主要用来表达作者主观感情的散文称为抒情散文。

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更富情感、想象力和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的方法,通过外在的形象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感情,所以借景抒情、表志是这类散文中最常用的方法。直接表达自己心意的方法可以出现在文章中,但很少看到有人通篇使用这种方法。

在象征性散文中,作者将情感融于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中,借助象形联想或寓意联想表达主观情感。比如杨朔的大部分杂文,白杨的矛盾赞等等。

借景抒情散文在景物中体现感情,赋予景物以生命,明写景物,暗写感情,达到情景交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刘的《日出》。

3.议论文

以表达观点为主的散文叫议论散文。

和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表达,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情感。

它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以事实和逻辑为依据,而以文学形象为主。这是一篇文学议论文。

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融政治理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的杂文和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都是典型的杂文。

散文的特征

1.强烈的纪实性质

散文有很强的纪实性质。然而,对纪录片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主张绝对真实:“描写真实的人和故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作家依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丰富的材料,仔细考察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真实场景,才开始写作。散文的特色决不能依赖虚构。它和小说、话剧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周立波文选序》,《文选》(1959-1962)人民文学1963)

二是提倡“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并不绝对排斥任何虚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请注意,这里的概念不等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所以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一些细节的虚构,甚至一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仅在创作实践中是习惯性的,允许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大小通吃’。”(韩《散文集》,北师大《写作论》)

第三,应用文要严格写实;供欣赏的散文是允许有虚构成分的:“谈散文创作,不能不谈虚构。小说是文艺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散文创作并不盲目排斥这种方法。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写散文都是为了实用和欣赏。实用散文只能严格写实,不允许虚构;供欣赏的散文,现实主义没有那么严格,允许虚构的成分存在。”(关仙的散文现实主义理论)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理论反映了散文创作在实践中的客观现实。以冰心的《小橘灯》为例。据散文家韩说:“不久前,我拜访冰心同志时,得到了她的指点,得知文章中的孩子和作者与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的父亲姓,都是确凿而真实的。”“我只是在一些次要的地方做了一点虚构。”在《小橘灯写作过程漫谈》一文中,冰心作了“有些次要的点作了一点虚构”的补充说明,即次要人物“我的朋友”是虚构的。理论上,“大实小虚”的理论也是符合逻辑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虚构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原则,所以只能是“大实小虚”。

散文的细节虽然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4.材料的广泛性。

散文取材广泛,几乎全世界都写不出来,所以郁达夫说:“散文轻而易举,涉及面广。没什么好谈的。”(<达夫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要自由选择,比如静物、昆虫、鱼,就是一朵花一片叶都可以。)(《致罗清镇》《鲁迅书信集》P241),人民文学1959版)周立波说:“把一切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枝末节,天庭的波澜,一件极小的事,我自己的历史,一点点感触,一撮悲喜,一种沉思。过去的悲伤,现在的欢乐,都可以搬到纸上,贡献给读者。”罗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有许多好处。一块石头可以是一首诗。一波水可以写意。一片花瓣就能解决问题。真的很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这位散文作家“震撼人心,处处都能感受到。”鲁迅读雪,抒发情怀,形成了雪的精神;茅盾看到了挺拔的白杨,引来了对白杨的赞美。巴金观朝心潮澎湃,心在歌唱,因为《海上日出》;吴伯箫回忆起纺车的韵脚,写出了名篇《记住一个纺车》;杨朔对绚丽山茶花的欣赏激起了他的创作冲动,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茶花赋》。简而言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可以作为写散文的素材。”(韩济《论各种散文材料》)。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形形色色的人,古今中外,政治大事...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经济建设、文学论争、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学随笔、读书笔记、写日记。可以是风土人情、游记、随笔,也可以是知识笔记、文学轶事;它可以无所不谈,也可以抒情有趣。之桃能以思想、美好的感情和情操激励人,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使人轻松愉快,可以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材料领域,小说、戏剧、诗歌都比不上散文。小说的主题要有完整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戏剧的主题应该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和冲突。诗歌的主题要有深厚的感情。而散文则没有这些限制,可以用来写小说、戏剧、诗歌。每个人都可以写散文,而不是小说、戏剧、诗歌或散文。

首先,它可以选择题材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凡是能给人知识、美的东西,能陶冶人情操的东西,都是可以信赖的,可以手写,可以写成优美的文章。其次,写散文的时候,可以在一个主题的指挥下,选择不同时空的素材,非常自由。如秦牧之地。

我们承认并强调散文素材的广泛性,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写成散文。不分青红皂白的往篮子里挖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写散文,要选择揭示“人的崇高庄严感”,体现“超越世俗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素材。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各种结构。

首先散文的结构是多样的。可以用人物作为结构中心,比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作为结构中心,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以风景为结构中心,郁达夫的《故都之秋》;也可以用一个象征性的东西作为结构中心,比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照时间发展或空间转移的顺序组织材料,如《小橘灯》、《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有的是按照作者思想认识和情感变化的顺序,如张洁的《挖牧羊人的羊角石》和杨朔的《荔枝蜜》;有的以某个想法为总指挥,把材料整理成土地等几个不同的方面。

②表达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运用记叙、描写等五种基本表达方式,也可以运用暗示、象征、比较、联想。记叙文叙述、描述、讨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偶有叙述、描写、抒情。

(3)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出于表达的需要,我们可以借用文言文、方言俚语、歌谣和谚语等语言形式中的词语和用法。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的词句:“松树的生命力可谓旺盛!松树对人的要求很少。”以歌谣和谚语为例,竺可桢引用了李道元《武侠》中“自然之语”中的“爷爷奶奶,割麦插秧”,“长江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

4.富有诗意。

散文不同于小说和戏剧,它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吸引读者,却以丰富的诗意和理性的趣味感染读者。我们应该在抒情和叙事散文中追求诗意。有些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就像苹果充满了汁液。没有诗的散文是没有生命的。所以散文作家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让作品诗意化。杨朔说:“不要狭义理解诗意这个词。《杏花春雨》虽有诗,但马铁金戈的英气更有诗意。在你的奋斗、工作、生活中,常常有触动你心灵的事,让你激情澎湃,让你快乐,让你悲伤,让你深思...每当遇到这种情绪化的事情,我都会反复思考,后来常常会形成文章中的思想情绪。”“我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总是把它写得像一首诗。”“总要像写诗一样,把材料剪下来,安排版面,掂量着字。”(<东风第一枝>小后记>,引自《现代散文选序后记》P190,百花文艺1983)

散文的诗意与它的抒情风格是分不开的,它的诗意浓度总是与作者感情的深度成正比。为什么散文比抒情长?因为:a、散文一般用第一人称来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你写什么,它的目的都是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是“作者心中的歌”(高尔基语)。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风格,所谓散文风格。散文的风格,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而富有文采;其次,笔法灵活自由。

在议论文中,追求文章的理性趣味也是散文的诗意表达。朱自清在评论鲁迅杂感时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是幽默,另一方面还有一点,就是传统的趣味感。现在我们可以说它是理性的结晶,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被作者深刻的思想所震撼,被精辟的论点所折服。如韩愈的《马硕》和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推理和议论文的推理是不一样的。它必须以意象(苏轼的《红墙赋》)来交融情与理,这样才能“言人之情,表人之思。”(普列汉诺夫)

5.优美的语言。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国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有以下特点:

①注重文采。往往采用多种技法,或重墨,或轻笔淡色,着力表现事物的“如画”和再现美好的形象。有些散文作家为了更好地表达散文的“诗情”和“画意”,有意识地把常用词变成陌生词。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天》中的前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再比如萧声在《赤壁赋》中的写法:

它的声音充满了怨恨、渴望、哭泣和抱怨,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能让神龙在深谷起舞,能让孤舟上的寡妇听得落泪。

散文讲究文采,但不仅仅是语言丰富多彩。有些散文家用最普通的语言写出漂亮的文章。所谓“家风”。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

②灵活稀疏。

作者可以随意外推、点染,让感情穿插,时而叙述,时而讨论,时而抒发感情,或者融合在一起。可以说,飞来飞去,都要跟着心走。

③注意节奏。

句式丰富多样,时而平行散,时而平仄;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充满音乐美。请看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段:在《血染》中,毛竹青是黄黄绿,不向残暴低头,也不向敌人低头。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有竹鞭;竹鞭断了,地下深处埋着竹根。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又要掌握朴实的文采。写得豪放不易,写得简约更难。徐迟的文章很有文采,经常运用赋的方法和比兴的修辞手法,使文采绚烂。但他说:“只有简单地写作,才能显示你真正的文采。古今中外伟大的散文家都是这样写的。越伟大的作家,越成熟,写的越简单。而文采闪耀在朴实的书页上。”我们还应该看到,散文丰富的文学语言,无论华丽还是平淡,都来自于鲜活生动的口语,也是优秀古文创意的传承,是作者精心挑选、锤炼、加工的结果。

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层次少,结构复杂,但也有选材简练,立意凝练,深刻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见世面,半瓣花谈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园林,虽小,却有深邃的境界,开阔的世界。(对于“园迷画散文”,参见“毕谭散文”)

散文笔法

散文笔触多,主要有写意、引申、点拨、兴波等。

快乐的

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讲究的是表情的表现,是作者意趣的表达,不要求工笔。写意画作为散文笔法的一种,指的是用简洁的笔墨进行生动的表现。散文结构小,篇幅短,人们不愿意叙述。所以,要想把人写活,把事描写活,让作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必须用传神的笔法。

常用来形容和写人。叙事时,一般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表现事物的特征和精神,往往有意改写能体现事物精神的关键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写人的时候,我们常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如《阿昌》、《山海经》中对阿昌风度的刻画。在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地方,不排除用重笔书写。

延伸

延伸是指用想象和联想围绕着某人或某物向多个方向伸展。事实就是上面说的联想,主要包括纵向延伸、横向延伸、多边延伸和附带划水。

引申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解释过的联想,我就不详细说了,就说几个特点。

作者写记叙文的时候,会不经意地突然写下另一件事。这种笔法就是不小心写了一张纸条。从现象上看,这两件事似乎关系不大,把它们联系起来似乎也没有太大意义。但是,这两个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如果你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会凭空出现很多“散文味”。

比如鲁迅的杂文《父亲的病》中写道,江湖郎中给父亲开了一些奇怪的药方后,写道:

结霜三年的芦根和甘蔗,他从来没有用过。最常见的是“一对蟋蟀”,小纸条上写着:“原配,即同在一窝的那一对。”看来昆虫也想贞洁,继续婚姻或者回归生活,甚至失去资格。

这个增加的文字是一个方便携带的笔画。这源于他父亲的病,但和他父亲的病关系不大。看似是额外的摇滚,但这个“分支”味道很浓,而且很幽默,把庸医的讽刺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看完不会觉得是“蛇脚”,反而觉得是文章中非常精彩的地方。

既然方便携带,就不要带太多笔墨,否则本末倒置,导致跑题。

给出方向

就是写作时通过讨论来表达自己的倾向。小说中,作者通常不会站出来直接指点,他的观点和倾向要通过情节和场景自然流露出来;而散文,让作者站出来,直接表达自己。

(1)指向要求

指点时注意温度。

在一篇作文中,哪里怎么指点,要注意火候,不要乱指点,不要乱指点。一般来说,引导应该出现在以下三个地方:一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和升华。二是穿插在叙事中,既是对叙事的总结,又是直接的抒情叙事,还可以调节全文的节奏。比如韦唯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每讲一个故事都要指点迷津。第三种是在文末指点,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要含蓄生动。

虽然指指点点是作者对人的舆论,但也要讲究艺术性,要含蓄,要留点东西给人咀嚼和琢磨。比如高尔基的《海燕》结尾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改成“让革命浪潮来得更猛烈些吧!”会扫兴的。

紧密配合作家的叙述。

指向词不能脱离作家的叙述。应该和写作人的叙述紧密结合,应该从写作人的叙述中总结。再生动,再精妙,再有哲理,与作者叙述没有内在联系的引导也是苍白无力的。

②指向的方式。

公共指导

是用明确的语言直接明确地指出作者的观点和意见的方式方志敏的《穷》,在写到自己被国民党士兵搜身,拿不到钱之后,在文末指出:“穷、白、简的生活,正是我们这些革命者克服许多困难的道路!”听取公众意见。

这种引导的优点是明确的,容易引起读者的赞叹,但也有它的缺点,就是直白肤浅。

暗中指点

是用弯笔和间接手段表达出来的引导。它可以用象征性的词语来表达,如苏联的科罗连科在《火光》中的指示:“火光...毕竟...就在前面!……";或者借用文中的寓意来指点迷津,比如李天方的《保龄球之花》。

重复指向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反复出现了四次“白杨不一般”的指令。

制造事端

就是在文章中兴风作浪,让文章具有感人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只能出现在小说、戏剧等文体中,篇幅短、题材杂的杂文不可能兴风作浪。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也需要丰富多彩。只是散文的曲折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小说、戏剧相比,散文的格局决定了它不可能大篇幅兴风作浪,往往跌宕起伏、锋短节奏快;同时,散文以表达情感为目的,所以往往不会以冲突的形式出现。小说、戏剧中常用的误会、悬疑,在散文中并不多见,它的兴风作浪总是与“情”息息相关。兴风作浪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急转弯”式造波

写记叙文时,人们刻意向某个方向发展,循序渐进,不断加码,直到推到一个定点,然后笔尖急转,来个180度的急转弯,激起波澜,把读者带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杨朔的《泰山之巅》和《香山红叶》都成功运用了这一手法。

爱情兴风作浪。

人对人、事、物的感情总是在变化的,作者巧妙的根据感情变化兴风作浪的方式,叫做以情兴浪。比如苏轼的《赤壁赋》和杨朔的《荔枝蜜》都是用这种方法。

打压兴风作浪

让文章跌宕起伏的兴风作浪之道,欲扬则先抑,欲抑则抑。比如在唐涛的《小家子气的回忆》里,他开始故意用笔写他是如何相信人们对认识他之前的鲁迅的评价,什么“鲁迅多疑”,什么“鲁迅脾气大爱骂人,如何报复”,等等。然后,作者重点介绍了鲁迅的优点,如平易近人和关心青年。在这种打压和推动下,文章兴风作浪。

通过争论兴风作浪

这种兴风作浪往往是借助讨论来完成的。一般是通过对从感性到理性的突变的描写,依靠讨论,点出一些惊人的、不平凡的东西,从而激起哲学的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灵,感染读者。比如王安石的宝蟾之行就是一个例子。

我的手因为说得太多而酸痛。请与我分享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