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小说创作中有哪些重要的小说家?

列车员:郁达夫

郁达夫(1896 65438+2月7日-1945 9月17),男,原名,别号大富,冯,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献身的爱国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他的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之秋》、《春风沉醉的夜晚》、《往事》、《迟桂花》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郁达夫于八月二十九日在苏门答腊丛林被日军杀害。1952,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6月20日,1983,民政部授予他革命烈士证书。

文学创作中的“自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都是“自我表现”,而且是“自传性”的自我表现,这是郁达夫看来最坦率、最露骨的自我表现,小说是自传性的。"现代散文甚至更带有自传性质。"他的作品《还乡》、《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和叙事,错落有致,真挚真挚,带有深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构建的。他毫不掩饰地透露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爱好,把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疾病暴露在世人面前。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年轻一代在旧社会压迫和窒息下的精神苦恼,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这个特点是弱者的感伤情调,浪漫青年觉醒的理想,反压迫民主派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了作家的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的“散文心”。他在文章中毫无顾忌地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细节,非常有效地展示了他独特的“自传式传记”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绪。郁达夫的散文和小说一样,与众不同,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自我解剖的文字肆意,坦率,热情。第四,这首诗的语气惊心动魄。此外,郁达夫的散文是一种无节制发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以强烈的个性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文章充满了惊心动魄的诗的情调,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的苦闷心情,呈现出一幅幅悲伤、忧郁、凄美而又意味深长的场景。

文学创作阶段的特点:

前期:1920-1933。近十年来,郁达夫写了二十六篇抒情杂文和六七十篇杂文,如《沉沦》、《死在银灰色里》,表现了他从日本归来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看到伤痛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心情,既有他对革命前途的感伤悲观的思考,也有他慷慨激昂为革命呐喊的激进理论。

中期:1933-1938。这一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低潮期。因为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走上了被动隐居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人”风范,出入山川。这充分暴露了他作为一个从旧封建阵营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和妥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厌恶现实,不愿随波逐流,才逃离。

后期:1938-1945。1938年春,郁达夫在政治部三馆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了许多政治文章,用他热情的声音激励人们去战斗。?

人物评价: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郁达夫清新的文风仿佛在中国凋零的社会里吹来了一个春风,立刻唤醒了当时无数年轻人的心灵。他的大胆自曝,对于隐藏在千百年铠甲下的士大夫虚伪来说,是暴风骤雨般的雷击,把一些伪君子和假人才震得怒不可遏。

作家沈从文:郁达夫的名字已经成为所有年轻人最熟悉的名字。大家都觉得郁达夫是个穷人,是个朋友,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他的作品里找到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