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乌斯简介|欣赏|反思
1931黑白胶片130分钟。
法国马塞尔·帕尼奥尔电影公司/美国派拉蒙(巴黎)广告公司联合出品。
导演:亚历山大·科尔达编剧:马塞尔·帕尼奥尔(根据他的同名剧本改编)摄影:泰德·帕勒主要演员:雷穆斯(饰演塞萨尔·奥利维尔)、布埃尔·菲涅尔(饰演马里乌斯)、奥拉娜·德马齐斯(饰演范妮)、费尔南德·沙班(饰演霍诺埃尔·帕尼斯)和阿里达·鲁夫(饰演霍诺瑞娜·加巴尼斯)。
摘要
年轻的马吕斯虽然在“水手酒吧”工作,但他的心早已飞向大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乘坐远洋轮船环游世界,所以工作时无精打采,心不在焉。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他守寡的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虽然被人说懒,不想上进,但心里很爱他。
我的父亲,老塞萨尔,性格开朗勇敢,经常和牌友打扑克消遣。造船厂的老板帕尼斯、驳船船长费利克斯、衣着光鲜的海关检查员布伦先生都特别像他,他们四个正好凑成一局。几乎都是丧偶或者失意的单身汉。只有驳船长是个有老婆的男人,但也是个有名的“乌龟”。
其实,马吕斯早就暗恋渔夫霍诺瑞娜的女儿范妮,但由于心路历程,他一直不敢向她表露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当他在水手酒吧里听说帕尼斯打算向范妮求婚时,他不禁嫉妒起来。于是范妮趁机“刺激”马吕斯娶她。正在这时,马吕斯的朋友毕瓜索突然来报告说,今晚有一艘远洋轮船要出海,船上有一名水手还没有回来,急需雇一名水手。马吕斯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高兴,把一直挂在嘴边的求爱的话咽了回去。
霍诺瑞娜得知范妮拒绝嫁给可靠的帕尼斯是因为爱上了鬼混的马吕斯,决定和塞萨尔谈谈,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孩子的未来。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两位老人终于就嫁妆和嫁妆问题达成了一致。
酒吧打烊时,范妮来到马吕斯身边,说她已正式拒绝了帕尼斯的求婚,并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她对马吕斯长久以来的感情。马吕斯也实话实说,他一直向往大海,但又舍不得离开这个平庸的马赛,因为他舍不得范妮。这一对暗恋已久的恋人,第一次谈起了感情。正巧碧瓜索回来报告,原来一直没下船的水手回来了,远洋船不再需要雇佣新水手。既然马吕斯和范妮之间的障碍已经消除,范妮就跟着马吕斯进了他的卧室。从那以后,他们对父母保密,每天晚上见面。
连续几个月,什么都没发生。老塞萨尔只觉得儿子言辞闪烁,行动诡秘,猜测着要和哪个女人暧昧,却猜不到那个女人会是谁。范妮一心筹划婚姻,她只希望永远和马吕斯生活在一起;她哪里知道马吕斯那颗想远走高飞的心还没有打消?
……
一天,毕加索告诉我们,一艘名为“翌晨”的远洋巨轮正在航行,并邀请马吕斯加入他的行列。
随船出海。马吕斯拒绝了他朋友的邀请,因为他舍不得离开范妮。毕梭认为范妮阻碍了马吕斯的前途,这对马吕斯来说是一种遗憾。他们的谈话被范妮听到了,范妮意识到即使和她结婚,马吕斯也不会满意。只有让他飞走,她才能让他实现夙愿。
那天早晨,霍诺瑞娜一大早走进女儿的房间,发现马吕斯躺在床上。于是她冲到塞萨尔家,老父亲知道了儿子和范妮的暧昧关系。正直的父亲向催促孩子尽快结婚的母亲保证,他们父子绝对不会做错事。早餐时,父亲向儿子摊牌,反复强调不能对女生不负责任。这时,毕加索又一次催促马吕斯:你要不要把那艘下了锚的远洋轮船立即出海?马吕斯忧郁地回答说,他不能离开马赛...
然而,为了帮助马吕斯实现他的航海梦,范妮撒谎说她决定嫁给帕尼斯,说因为帕尼斯有钱,嫁给他可以保证她母亲安享晚年。马吕斯见范妮如此善变,并不担心。他痛苦地收拾好行李,去赶船了。为了不让父亲阻止她,范妮设法缠住了老塞萨尔,但父亲并没有意识到儿子已经离开。热情的岳父把未来的儿媳妇带到他的房间,没完没了地谈论他打算如何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这时,伤心欲绝的范妮站在窗前,茫然地望着远处的船,泪流满面。
辨别和欣赏
这部电影是马赛三部曲的第一部。编剧马塞尔·帕尼奥尔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影评人和电影导演。本世纪初,在马赛长大的帕格诺尔见证了帝国时代的沿海渔镇迅速成为繁荣的海港。他的第一部作品通过描述马赛居民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生活而获得了国际声誉。这位中学英语老师很快成为一名职业作家。起初,他因他的戏剧而出名。他的成名作《多布斯》不仅征服了法国观众,也以其鲜明的性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惊艳了外国观众,尤其是美国观众。好莱坞曾将《多布斯》改编成电影,电影大受欢迎,这引起了马塞尔·帕尼奥尔对电影的兴趣。多布斯之后,他的舞台剧《马吕斯》在巴黎好评如潮,所以他决定把它搬上银幕。但他毕竟不熟悉电影,所以他请匈牙利导演亚历山大·科尔达执导。帕格诺尔认为电影的导演并不重要,编剧才是电影的真正作者,所以在拍摄《马里乌斯》期间,帕格诺尔从不离开拍摄现场。他一方面监督导演不要改动原来的场景和对白,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学习拍摄的方法。
亚历山大·科尔达(Alexandre korda)是匈牙利电影的创始人之一,但他在1920之后离开匈牙利,前往奥地利、德国和美国拍摄电影。自1931起,他一直居住在英格兰,因其在电影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英国女王授予勋爵称号。他的电影《亨利八世》(又译《共工秘史》)和《那个汉密尔顿女人》无疑是英国电影史上的杰作。《马吕斯》是科达离开匈牙利后拍摄的电影中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影片中打牌的场景几乎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有名。就连鄙视导演角色的帕格诺尔也承认,电影导演的场景调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帕尼奥尔写的电影,在有声电影开始的时候就有了。声音不仅为音乐电影铺平了道路,还将电影进一步推向戏剧。过去在屏幕上听不到的对话传到了观众的耳朵里,而人物则是手势。在好莱坞,许多无声电影演员因为缺少对话而失业。与此同时,一批舞台剧演员携手擅长写舞台剧的编剧进入工作室。在法国,看到无声电影艺术越来越完美的电影艺术家们非常不愿意为戏剧腾出空间。但有成就的舞台艺术家走向银幕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而帕格诺尔就是这些舞台艺术家中最具竞争力的代表。他不仅创作了电影,还写了演讲稿,为话剧出现在银幕上做铺垫。他说:既然电影有了声音,它就不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个盒子里的戏剧。在今天看来,他的想法显然有失偏颇,但在当年,他的电影虽然受到影像艺术家和评论家的批评,但却非常受到观众的赞赏,这至少说明了戏剧,尤其是精彩的对话和曲折的情节,作为电影表演的可能性,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后来,法国电影在剧本结构和对白的创作上不断追求完美,逐渐形成了“高质量的传统”,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受到《电影手册》中才华横溢的人们的抨击。应该说,帕格诺尔实际上是这种“高质量传统”的创始人。然而,《电影手册》中的才子们在抨击“高质量电影”的同时,却对帕格诺尔手下留情,认为他和雷诺阿一样,也是作家电影的先驱。
《马里乌斯》是帕格诺尔第一次尝试将戏剧搬上银幕。这部电影虽然有很浓的舞台剧味道(比如大部分镜头的角度相当于观众看舞台表演的角度,座位很少变化),但由于人物鲜明,对话生动,仍然具有观赏的魅力。
塞萨尔无疑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角色:暴躁、正直、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对儿子好、对朋友忠诚、对所有人好。这些鲜明的个性特征,被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莱姆斯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千言万语的眼神、棕熊般粗糙笨拙的动作、总是喃喃自语却又声音洪亮的对话,刻画得惟妙惟肖。夏班饰演的帕尼斯是塞萨尔的完美陪衬。他们不仅在纸牌游戏中作弊,在生活中也故意跟着唱。可惜他们总是唱歌跑调,事与愿违(帕尼斯无意中成了塞萨尔心爱儿子的情敌)。
马吕斯总是处于不可调和的深刻冲突中。他是一个孝子,他真诚地爱他的父亲。但是,他想出海闯荡世界的强烈愿望,不得不让父亲误会,失望,甚至伤心。最后,他不辞而别,远离了父亲。他是一对忠诚的夫妇。他暗恋范妮已久,强烈的航海欲望使他无法向范妮表露真情。压抑爱情,不用说,他为此非常痛苦,而这种痛苦最终因为嫉妒而爆发,才得知心上人其实早就对他有了爱。这个发现不仅让他感到高兴,也让他开心;然而,强烈的职业意识迫使他失去了快乐。杰出的舞台表演艺术家布尔·菲涅耳(Buel Fresnel)将马里乌斯复杂的内心世界以清晰的层次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很称职,个性鲜明,这当然要归功于帕格诺尔打造的精彩对白。这些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因地方色彩浓厚而十分生动,以至于有些场景令人过目不忘。比如上面那个和埃菲尔铁塔一样出名的打牌的场景:塞萨尔想和费利克斯“通气”,但这个“戴绿帽子”的傻子就是这么呆。塞萨尔不得不捂着胸口,说他会不真诚。他的暗示被识破后,厚颜无耻地说:“谁要是连朋友都骗不了,跟这种人打牌还有什么意思!”当然,这种“出轨有理”的说法丝毫没有损害塞萨尔整体善良的形象,相反,反而让他更加真实可爱。
虽然科达在导演上受到了帕格诺尔的极大限制,但能干的科达成功地让扮演影片角色的舞台演员遵循了银幕形象的微妙要求。此外,科达在灯光和拍摄上努力营造与现场一致的氛围,为这部由舞台剧改编、充满舞台气息的电影增光添彩。马吕斯急着要走,而被蒙在鼓里的塞萨尔却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们父子深情相爱的最后一幕。即使对帕格诺尔的电影观有偏见的人也不能不被深深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