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42年是冯小刚的痛苦?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敲响了警钟。繁华的现代文明下,是脆弱的社会结构。
若干年后,我们会记得这次国家救援。但这也是一场自然灾害。1942年,中国河南发生了大饥荒,但它早已消失在世人的记忆中。
2011年,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拍摄了一部颇具争议的灾难片——《追忆似水年华》。
01,意外来源
上世纪90年代初,刘震云的小说《文古1942》出版后不久,一个7月的下午,王朔把刘震云的这本小说交给冯小刚说,我推荐你读读刘震云的这本中篇小说,最好能拍成电影。
于是,经过近20年的打磨,冯小刚在2012把它搬上了银幕。
这是一种反冯小刚的喜剧风格,自开播以来一直备受争议。观众好评和差评两极分化严重。
有人称赞它还原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有人认为冯小刚根本就是在利用他恶心人,赚劣币;针对这两种说法,冯小刚没有做出具体回应。
但就票房而言,冯小刚只是设法收回了成本。
02,崩溃,不仅仅是受害者。
老一辈河南人有句顺口溜,叫:水旱蝗汤,河南四荒。
前三个是指水灾、旱灾和蝗灾,而最后一个是指一个人:唐,当时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在河南在抗日战争期间。
所谓“汤”,就是唐上台后,刮地三尺敛财,像害群之马一样祸害乡村,而1942年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1942年,中国大部分领土已经失守,日军大规模入侵河南,恰逢当年大旱,随之而来的是蝗灾,庄家颗粒无收。
着急的农民闯进老东家范殿元家,吃了不少菜。在战争的压力下,没有粮食的地主范殿元驾着马车,收拾好仅剩的口粮,和家人一起加入了逃难的人群。......
三个月后,范殿元在经历艰难险阻后终于逃到了潼关,但是没有粮食,没有马车,没有亲人,只剩下他一个人。
于是,范殿元停了下来,决定不逃了。他开始往回走,不想活了,只想死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路上,我找到了一个叫他爷爷的小女孩,电影就此结束。
剧情很简单,没有太多曲折,直截了当。冯小刚试图还原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但在人物塑造上,他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步推进思想深度。
老地主范殿元住在堡垒里,有护卫,但受灾农民敲范殿元门的那一刻,就预示着社会秩序的摇摇欲坠。
天灾之下,传统的阶级壁垒就像是足够的纸。为了生存,底层不得不拉着上层一起下水。
被洗劫一空后,范殿元携家带口加入流民行列,昔日地主形象不复存在,社会秩序彻底崩溃。
而这是绝望的第一步。
给灾民布道的天主教神父安希曼,信心满满地走向人群,抱着改变一切的心态而来。
他用一块蛋糕买了一只瞎鹿拉二胡,参加亡灵节弥撒,宣扬天主教,却差点死于日军轰炸。
迷路的他回到教堂,却发现只有自己被改变了。是的,信仰已经崩塌。在饥荒面前,信仰不能当饭吃,更不能让人活下去。
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出现贩卖儿童和女童的场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主的女儿邢星把自己卖给了谎报服装厂的妓院。
三言两语,史书中“四岁饥,人吃人”的一幕出现在白修德的照片中,代表了中国人伦的崩塌。
经济基础的丧失导致了社会上层建筑的全面崩溃,可怜的灾民一点点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兄弟,山西有出路吗?”“山西有办法,我没有办法。”范殿元绝望地往回走,精神上失去了刚上路时那种“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的斗志。
03除了金玉之外,败家也在其中。
河南一千万灾民不是个小数目。大家都无所谓吗?
显然不是。影片中,除了老东家逃亡的一条线索外,还有一条来自高层的线索。但是我们看到了什么?
河南巡抚找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希望他减轻3000万吨粮食的军粮税负担,蒋却说:“灾民都饿死了,此地归中国。士兵饿死,我们就死。”
蒋说的话乍一看确实有道理,但是他把军队和人民对立起来了。军队为谁而战?这是为了中国人民而战。如果你拯救了土地,你就失去了人民,所有人都失去了土地!
但姜毕竟只是一名军人,而不是政治家。他只能服从蒋介石下达的命令。
李培基别无选择,只好去重庆见蒋介石,蒋介石邀请李培基一起吃早餐。
他刚一坐下,陈布雷就来汇报信息,从斯大林格勒到开罗会议,从蒙哥马利到罗斯福,这一下子吓坏了李培基。按照李培基的原话,“他们说的都比我的大。”
早餐还没吃完,蒋介石就登上了去印度的飞机。无法中断,李培基不得不向陈布雷报告灾情,让他改天再报告。
目前,蒋介石作为中国的最高统帅,不可否认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战争的成败决定着民族的命运。
物资和军需确实短缺,但他一味试图粉饰和平而不积极救灾的态度实在让人气愤。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直到白修德的照片被冲洗出来并刊登在《时代》杂志上,蒋介石才开始被动地分发救济食品。
然后,抓到几个贪污犯,无辜枪毙,给灾民和外国媒体看,说明政府在“积极”救灾。
另一方面,蒋介石为了欢迎美国总统特使,动员重庆市民,连夜赶制中美两国国旗,冒着日军轰炸的风险欢迎美国人,希望以此博取自己的面子。
但是里子没了,还想挽回面子?到头来,它只不过是一个宝藏。
1942年豫中战役期间,日军仅以5万兵力击败蒋的40万大军。纸包不住火,蒋介石政府毕竟腐败到了极点。
“佩姬,河南死了多少人?”
"根据政府统计,有1062人。"
“那实际吗?”
“大约三百万人。”
蒋介石和李培基的最后一次谈话揭示了豫皖灾情的真实情况。
当饥荒来了,最后的希望也消失了,曾经联结成千上万人的纽带也消失了,民族意识不复存在,国民政府也无力组织起来,就像孙中山先生说的“四千万中国人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