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的历史与现状?
如果追根溯源,勇敢的历史与中国古代的一位皇帝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即使在今天,许多勇敢的人仍然声称自己是皇帝的后代。明朝中期,国力强盛,周边民族部落纷纷纳贡,接受明朝的统治。当时云南与缅甸北部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方,明朝以“以夷待夷”的方式统治“蛮夷”。明朝在这里设置了六个宣慰司,其中两个是缅甸现境内的勐养和木邦。当时明朝统治范围很广。萨尔温江上游是中国的内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朝管辖之下。在伊洛瓦底江附近的巴莫,明朝设立了威远营,并在此筑坛向民众宣誓。誓约曰:“六慰,三博,复诸洋人之心而求深远之功,洗甲沙藏刀而思洞天,不可擒南人。
1593年,云南巡抚陈永斌奉命武力夺回曼莫(巴莫)。为了加强边防,陈永斌在腾越国边境修建了八道关隘,分别是神狐关(今云南省腾冲县西北的勐卡山)、万仞关(今云南省盈江县西北的勐弄山)、居士关(今云南省盈江县西北的洗马山)和铜壁关(今云南省盈江县),这八道关隘位于当时距中缅边境数十里至数百里的地方。
从1602到1606,调兵遣将,一个缅甸人,向北进攻,先后攻占了巴莫和勐养。1658年3月,南明“小朝廷”桂王李咏皇帝朱由朗,举旗反清,争取“西凉大军”的支持。同年5438年6月+10月进入云南,最终因败给清军而放弃昆明,经保山、腾冲退守缅甸。虽然战争失败了,但在这期间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将军,名叫罗,他就是后来站在“金三角”崇高一边的勇士的祖先。
1662年,吴三桂率65438+万清兵至缅甸阿瓦嘎郊外,缅甸王莽白将皇帝李咏及其母子妻妾送清军。同年6月,李咏在昆明被绞死。之后,朱有郎的数千随从,有的被清剿,有的逃往内地,但大部分官兵留在了缅北地区。果敢地区的汉人是明末这些官兵的后裔,无论是果敢土司还是莱莫土司也都继承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制度。
这一时期果敢地区有一些汉人,他们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商队。他们因为对缅北的留恋而逗留了很长时间,他们大多来自云南、贵州和四川。此外,“二战”中流散的国民党远征军老兵,因缺衣少食,被迫流落缅北,迁居果敢。
所以在缅北果敢地区,人们的籍贯不仅仅是云贵高原,还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地。罗星汉的祖籍是中国南京,恰好是传到罗星汉的第10代。
李咏事变后不久,在今腊戍附近的丹尼,清政府设立“慕邦宣威司”一职,命其守地。但清政府毕竟鞭长莫及,统一了很久,却实实在在成了“外国”。1897年,英国人与清朝谈判划定边界,大胆进入英属缅甸。
整个果敢地区呈条状,多为山地丘陵,主要由三个“大坝”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苏巴”。平均海拔1216米,年平均气温16.8度,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
果敢南部是举世闻名的雷蒙山。虽然地理上属于当阳,但和麻栗坝的关系非常密切。历史上,莱蒙土司和果敢土司继承了明清的祖制。不同的是,莱蒙山是缅甸掸族的聚居区,汉族和掸族文化交融在一起,但果敢仍然是比较完整的中国传统。这些地区的大多数人几乎都以身为中国人为荣,无论是文化背景还是民族认同。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和中国没什么区别。对于任何外力,都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和排斥。这也是果敢汉人作为缅甸少数民族始终无法与缅甸人融合的原因。
在英国统治缅甸期间,果敢、勒莫等地因居住着掸族,享有较大的民族自治权,传统社会形态保存较为完整。二战时,这里山高皇帝远。与此同时,日本人和英国人一样,在统治掸邦时表现得很宽容,使该地区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掸族、旅居缅甸的华人和众多土司武装奋起抗日,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果敢地区活跃着几股地方势力,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罗氏家族、扬氏家族、彭家声和果敢同盟军。这些地方群体的发展历史与果敢的历史演变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至于我们在研究果敢的历史和现状时都无法回避。这些地方势力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壮烈历史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