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子宫脱垂简介

子宫脱垂是中医子宫脱垂疾病的名称。又称子宫脱垂、阴僵、阴脱、阴癫、慢性病、子宫衰竭、肠衰、花翻。俗称吊茄子、葫芦。类似阴道痔疮等疾病。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 * *下行,宫颈外口到达坐骨嵴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出* * *外口。它属于中医“尹霆”的范畴。病因病机多为气虚下陷、脉衰、冲任不足,或多产、难产、分娩时用力过猛、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等。,损害络脉和肾气,导致子宫保养功能丧失。多由产伤、盆底组织和支持子宫韧带过度松弛、腹内压增高引起。症状包括子宫脱垂,或从口腔突出,甚至与子宫壁或膀胱和直肠一起膨出。诊断要点①患者自觉有肿块从体内突出,严重者有下坠感,可能排尿困难。②妇科检查:要求患者向下放气。当腹压增加时,如果子宫外口达到坐骨嵴水平以下或暴露于口中,就可以作出诊断。气虚的辨证论治伴随着气虚、懒、面色。白、腹空等症,宜益气补阳,用补中益气汤;肾虚的人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宜补肾益气,大补元汤加鹿角霜、升麻、枳壳。若因摩擦损伤或病原体感染引起子宫脱垂,局部出现肿胀溃烂、滴黄水、外阴肿痛、小便赤等症状,宜清热利湿,外用龙胆泻肝汤,熏洗:苦参、蛇床子、黄柏、乌梅、五倍子水煎,先熏洗。针刺可以针刺卫细胞、子宫、三阴交穴等穴位。针刺治疗选择卫细胞、子宫、三阴交、百会、气海、足三里等穴位,交替使用。电针适中,选择间歇波,频率20-30次/分钟,每次通电20分钟。此外,芒针、艾灸、穴位注射治疗本病也有效。西医子宫脱垂子宫从正常位置沿* * *下行,宫颈外口达到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出* * *口,称为子宫脱垂。常伴有* * *前、后壁膨出。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盆底支持组织的损伤和薄弱。解放前,子宫脱垂是我国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解放后仍发生在妇女劳动力较强的山区、丘陵地区,多见于已婚多产者,也可见于营养不良、腹压增高者。目前该病的治疗采用子宫托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临床表现:1。坠落感和背痛。

参见百科词条:子宫脱垂[最后修订于2016/8/24 20:40:41 * * 1310字],自动匹配出以下结果。不排除无关内容,请自行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