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散文赏析

连散文范文

第一章:廉政散文——爱“廉”说“廉”

齐国的荔枝公主从小就没有艺术细胞。她写不出一手好字,写不出一首小诗,画不出一幅名作,但她只爱爷爷书房里的一对墨莲花。她闲下来就会在上面泼墨,装文人。"陆地和水上植物的花非常可爱."当我无聊的时候,我也会逛逛花园,欣赏花草。在花花世界里,我还是会更偏爱荷花,但那只是附庸风雅。仔细回想,真的很难记起我爷爷的《莲花》出自哪位大师的杰作。依稀记得小时候经常偷偷溜进爷爷的书房,盯着荷花看。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朵盛开在泥潭中的莲花。大荷叶稳稳的撑在下面,淡淡的墨也隐隐有一种在风中摇曳的温柔感。虽然不是“清水”,但确实产生“芙蓉”和“天然”来“雕琢”。现在想想似乎很可笑。四五岁的孩子能懂什么,真的能看懂画吗?但仿佛还是个孩子的我,真的好像体会到了“莲花”的高贵品质,端庄典雅,沉稳敦厚。这时,午休后的爷爷踱到我身边,并没有责怪我闯入书房,也没有问我是否能理解画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在厚厚的红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于是我们的祖孙俩静静地站在这幅水墨画前,静静地感受着来自莲花的灵魂洗礼。调皮的我也很体面的学着爷爷的样子,用我那双脏兮兮的小手背在背上,微微抬起头,细细的欣赏着这朵莲花。似乎那种淡雅的清香,宁静而深远,真的可以侵入我幼小的心灵,瞬间安抚我浮躁的心情和焦虑。站久了,修长的短腿真的支撑不住庞大的身躯。我终于忍不住问爷爷:“爷爷,爷爷,为什么要把这朵莲花挂在书房里?”我觉得外面的“公鸡花”五颜六色,画出来一定好看!”童稚的声音一停,爷爷就被我奇妙的思维逗乐了,哈哈大笑。他弯下腰抱起我,把我高高举过头顶,面对面对我说:“这幅水墨画虽然没有耀眼的色彩,却有一种气节和完整。琦琦长大后会明白的!来吧,让我们吃冰淇淋!"

那时候我真的不懂。我甚至第一次听到“廉洁”这个词。直到初中学了文言文,周敦颐的《爱莲说》才真正让我明白什么是“清廉”。“莲花之泥不沾,而清而不妖。外直,不匍匐,香清,婀娜,但远观而不可笑。”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入手,以浓重的色彩描绘了荷花的气度和风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映了作者鄙弃财富、追求名利的世俗心理和对清正廉洁生活的追求。这一系列的叙述,有力地渲染了荷花高挑美丽的姿态,优雅超群的德行,尤其是可敬而不张扬的风度。我也记得经常有叔叔阿姨提着东西去拜访官方的爷爷。但是,每次结果都一样,喝茶聊天,棋场打架,聊完之后把你带的东西都还回去。不要惊讶,收点礼物也是可以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俗话说:拿某人的手短,吃某人的嘴软。迟早还是要还的!官场是黑暗的,你在官场保持高尚的品格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样难。不要随波逐流,诚信精神不可忘。现在社会风气太差,诱惑太多。保持一颗诚实的心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应该向《墨莲》学习。看似柔弱的杆径,挺直挺拔,铮铮铁骨散发着清廉的芬芳。她以奉献美的本质、美的筋骨、自洁的美肤、爱美之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真善美的画卷。作为人类,我们也必须给他们一个“干净和正直”

写于2065438年5月25日17。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二章:古典散文

胡艾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的著作选自《周敦颐文集》,是一篇论说文。

北宋仁宗八年(1063),周敦颐、沈希言、钱陀* * *游历江西于都县罗燕,以诗刻石。后来,沈希言在杜愚庐山建莲溪亭,并请周敦颐题字。周敦颐写了《爱荷》作为礼物,可见他对荷的兴趣。泥不沾,清而不妖,外直,不匍匐;芳香清澈,婉约纯净;能不能远远的看着,不可笑?赞赏。本文通过对荷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了荷花忠贞不渝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宽厚的胸怀。

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随南康军来到幸子。周敦颐正直,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生爱莲。周敦颐来到幸子后,在俊雅东侧挖了一个池塘,种上了所有的荷花。周敦颐来幸子时,已是暮年(55岁),又多病,所以每次饭后,他都是一个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在池畔赏花品茶,爱莲花白,感官海之乱,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花落》。虽然《胡艾莲的故事》很短,但它一直被人们传诵。

一年后,周敦颐因年老体弱辞职,定居在庐山西北麓的一座教堂里讲学。他留下的荷塘和《爱莲》一文,一直为后人所珍视。惜春六年(公元1179),朱调为南康知军。怀着对周敦颐的敬仰,他重修了荷花池,建立了荷花厅。他从周的曾孙周志清那里得到了周敦颐《爱莲说》的墨汁,请人刻在石头上,刻在池边。朱写过一首诗:听说花开十里玉井;明月高冷,无人见,只为夫君领成长。欣赏《胡艾莲说》的要点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清莲无妖?这是本文的中心话题。古人一般用事物来表达感情。同一句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一个是表达。同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清莲无妖?还有第二层表达。隐喻作者有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清莲无妖?高尚的品格。其实他的意思是:官场是黑暗的,所以你在官场保持高尚的品格就像一朵莲花从泥淖里钻出来不被玷污一样难。

这也是他做官经验的总结,因为他不想附和。然后呢。清莲无妖?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经常走在河边,怎么能不湿鞋?所以能在百花齐放中独当一面,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因为他不可能对大环境免疫,除了逃避,远离。或者像他一样,兢兢业业的守护着自己的一个节日。周敦颐的《胡艾莲说》出自哪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人很甜?开头,就是这个感叹。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爱读书,在家乡也颇有名气。人们说他是?胸怀大志,博学务实,有古人之风?。他的学识和气度也感动了很多人追随他,其中最著名的是程颐和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成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讲学,收徒育人。他给学院前面的小溪命名了?屯溪?,又自号?濉溪先生?。因为一生爱荷,所以在书院建了一座荷堂,并在堂前雕了一个水池。莲池?,以莲花之高洁,寄托毕生志向。在讲学和学习之余,王先生经常在大殿前散步赏莲。之后,我创作了一篇文章《胡艾莲说》,这是一个好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清而不妖,直透外,不匍匐,香远而清,纤巧婀娜,远看而不可笑?它成为了一首永恒的绝唱,至今仍广为流传。原著

陆地和水上植物的花很香。陶金渊明独爱菊花。自从唐力来了,全世界都喜欢牡丹。独爱莲花,泥污不沾,清而不妖。外直,不匍匐,香远而清。它苗条而优雅,你可以远远地看着它而不显得可笑。

欲唤菊花,花之隐士也;牡丹,花开富贵;荷花,花之君子也。嘿!菊花之恋,陶之后鲜有耳闻。谁给了莲花的爱?牡丹之恋,老少皆宜![1]王腾馆序

《王腾亭序》全称《王腾秋亭序》,又称《王腾亭诗序》。

王腾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河畔。李元婴,唐高祖之子,创建时为洪州太守(公元653年)。后颜为洪州牧,宴群在亭中。王波的父亲通过了这个和即兴创作。本文通过对滕王阁地区的情况、风景、宴席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没有办法做志愿者的感受。创作背景

王腾馆以王腾·李元婴的名字命名。李元婴是唐高祖·唐高祖的小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他骄奢淫逸,道德败坏,政绩平平。但他能歌善舞,擅长画蝴蝶,很有艺术细胞。他为了歌舞的乐趣而建造了王腾馆。这座江南名楼建于盛唐时期,不久因王波的《王腾亭序》而声名鹊起。韩愈在新建的王腾馆说:?少的时候会听到江南之美,王腾亭是第一个,称得上雄伟独特。?《王腾馆序》叫做《秋》。

《日登鸿福·王腾亭送别序》又称《王腾亭诗序》、《夜宴王腾亭序》,其成书时间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王的《唐·伊彦》说:?王波十四岁就写了《王腾亭序》。?当时,王波的父亲可能被任命为六合县(今江苏省)的订单,和王波前往六合,通过洪州。又是在这个序言里?一个男孩知道什么?弓总是赢。语言,也可以证明。元代新《唐才子传》认为,《滕序》是去交趾(越南河内西北)拜见其父(当时其父为交趾县令)时所作,于去年二年(675年)路过南昌。从这篇序言的宽泛内容和丰富修辞来看,更像是一部成人作品。?男孩?不一定是指孩子,也可以是一个谦虚的词,表达你的年少无知。另外序言里有。有求无门,坐等终军弱冠?如果有,?弱冠?意思是二十。因此,关于写作时间,正文的注释采用了后一种说法。《新唐文学艺术传》将由滕执笔。九月九日,总督在王腾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他的丈夫注定要为客人们写一篇赞扬的序言。因为纸和笔的关系,他邀请了各地的客人,所以不敢当真。都督大怒,起身更衣,遣官员侍候其文。反复报道,语言陌生,却突然说:‘天才!’请写下来,非常享受。?可见当时王波年少气盛,挥毫泼墨,言辞震撼。

《唐亭序》中有关于王的出处的生动记载。原来,的本意是让他的丈夫孟为他的名字作序,但当他假装谦虚时,就开始写了。颜呢?换衣服?

第三章:散文欣赏

一、散文欣赏概述——散文的特点

散文可能是一个内涵相对空洞,外延极其宽泛的模糊概念。就文学体裁分类的传统而言,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清晰的领地。唯有散文包罗万象。似乎不属于前三种体裁的都应该归为散文。

在表现方式上,散文自由独立,记人叙事,仿景抒情推理,都是只要意就行;在题材的选择上,没有限制,世界被关在形式的牢笼里,一切都聚集在笔端,完全是一种很棒的氛围(转载于:wWw。HnnsCY.cOM:莲花的散文)。散形式、凝精神一直被认为是散文的本质特征。当然指的是主题的无止境,也指的是结构、构图、笔法的天马行空。在这方面,一代文人苏轼有许多精彩的比喻:

我的文字就像喷泉,乱喷而出,汩汩流淌在平坦的地面上,虽一日千里难行。

我的文笔如流水,开始没有确定的质量。我总是做我该做的,然后就此打住。

散文崇尚真诚。只有真诚才能自然。它记住真实的人,描绘真实的风景,表现真实的气质;因此,如泉水、瀑布、浪漫的云起,都没有随意构造和书写的意图;可行就行,不可行就停。欣赏散文,当然要珍惜这个特点,认真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意图,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散文是灵魂的倾诉,是心弦的交响乐。强烈的精神人格和现实生活体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神透视和对世情人情的静观,得以暴露和挥发,成为不可抗拒的抒情冲动。这是散文和诗歌血缘关系的本质。在散文中,那些言志、惜山水的作品,因其意象丰富、情景交融、富有诗意而最接近诗歌。这样的散文稍加押韵修饰,就可以称之为“散文诗”。

在文言文中,属于应用文体的散文,其文学价值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情感的表达。诸葛亮的模式是官文,可以溢出对国家和政治的苦心经营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曹操的《让郡公知道自己的故事》也是一篇公文,却以朴实无华的笔调,倾注了作者的雅量。司马迁的《致任安书》以深沉苍凉的笔调传达了屈辱的悲痛和对事业的愤怒,表现了作者崇高的人格境界。这种散文是实用的,不是为了发表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心境和感情更加率真,诗歌的情感意义也在文体特征中生成。散文也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含蓄凝练,形神兼备,声韵优美的比比皆是;简单的道理,自然的色彩,口若悬河的日常口语也很常见。因为在题材、结构、构图、语言等方面的限制少,散文的审美空间更为广阔。诗歌的本质在散文中得到了扩展。只有这样,诗歌的欣赏方法和思想才能转移到散文中去。

二,散文鉴赏概述——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类的标准并不太严格,一般可分为三种:

1.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指以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心体验为主的散文。他们或在吟诵事物的场景中抒发感情,或在叙事中传达感情。这类散文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画合一和语言的本质,以获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般来说,最受欢迎的散文,如周敦颐的《情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多属此类。

抒情散文多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为主,集祥瑞片的羽毛状描写、画龙点睛的议论、稍纵即逝的叙事于一体,故称有形走神。抒情散文和诗歌一样,讲究意象和意境的表达。而意象、意境等诗性元素,因为被溶解、稀释到一个更大的语言体系中,相对被“稀释”了。

2.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或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也有两者并重、主次难分的综合型。除了经典的文学散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游记也属于叙事散文。

3.讨论散文。

议论文不同于政治和科学论文。感情丰富,论据雄辩,是一种情理交融的气势和音韵,具有鲜明的文学和美学特征。虽善于论述,但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用生动的语言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述,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

杂文和随笔在议论文中影响很大。

随笔重在写随想。优秀杂文体短小精悍,文笔辛辣犀利,运用讽刺幽默的文体,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巅峰之作。他的关注视野之开阔,批判之犀利,哲学探讨之精辟,文化底蕴之深厚,语言表达之纯粹完美,在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随笔是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所谓的知识小品、科普小品、随笔、读书笔记都属于这一类。杂文体系虽短,但立意集中,文笔自由,语言幽默或典雅,集思想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休闲性于一体。虽然它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是有限的,但它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满足人们对知识、审美、休闲的文化需求,因此也拥有大量的读者。

第三,散文欣赏

1,了解创作背景:

了解创作背景是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但对于散文鉴赏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散文创作求真避虚构,其背景对于内容解读更为重要。比如在古文中,经常使用文体,其内容往往涉及一些具体的人、事、历史环境。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总是要先把背景搞清楚。

了解创作背景。另一项任务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概况。那就是从作家的角度去了解背景。散文篇幅短,集中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并不难。这样,就更需要从作家的生活中去了解背景。了解创作背景的主要途径是查阅相关资料。好在所选散文都附有注释或提示,所以大致了解并不难。重要的问题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扩大阅读范围,积累大量的文史知识,把一般的理解提升为深刻的理解。

2.分析作品的结构:

结构分析应该是散文欣赏的重点。这是因为散文风格迥异,结构灵活多样。看来要通过复杂多样的形式来把握凝聚力的魅力。前面提到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类,也就是说它们的表现对象、内容、方法都不一样。这些差异必然导致结构上的差异,形成一定的格局走向和文体特征。不管对象是什么,只要它的结构表现出规律性,开始认识它的过程就比较方便。

现代散文的结构可以分为思想内涵结构和艺术形式结构两部分。古文往往有额外的文体结构。中国古代作文非常重视文体特征。他的想法,笔记,推理都要用文体来规范。现代散文的文体结构比较自由,模式化趋势不明显。

比如古代汉语中的“录”,就是以叙述为基础的。要先记录地点,再记录风景和传说,再记录事件或事物的特点,最后说明构图的原因。“记”的这种写法表明,文体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表达方式。早在魏晋时期,曹丕就曾指出:“诵要雅,书要理,题要实,诗要美。”可见,文体结构也会对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产生直接影响。熟悉文体结构对提高欣赏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3.感受美学内涵:

艺术要表达生活的情趣和真韵,如何避免呼唤哲学?散文在这方面也有无数成功的尝试。于先生认为艺术哲学的本质在于对世界和人生的内在意义的整体发展。

哲学文学作品不注重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塑造,也不注重赞美好人好事。他们一般表达自己的爱与恨的感情,揭示生活的一般真相和赞美一般的性格,但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和生命意义的一般发展。比如一只羽毛湿漉漉的麻雀雏鸟被大风从树窝上摇下来,痴呆绝望地蹲在地上。然后一只猎狗慢慢靠近了它。突然,一只胸部发黑的老麻雀从附近的树上冲下来,落在狗的鼻子前面。它毛茸茸的,吓坏了,用狰狞的獠牙扑向狗的嘴巴,试图用它柔软小巧的身体盖住幼仔。如果只是写下“老鸟护幼”的故事,不突破故事框架做出更多的构思,那么这篇杂文的内容就是琐碎的,意义有限,审美价值不大;或者像某些习惯画龙点睛、开风气之先的人那样,用下面的一段话来讨论一下老雀的行动,落实一下母雀的大无畏勇气。这样的写法虽然突破了原有的故事框架,增强了思想意义,但它所揭示的恶性也仅限于普遍的真理,而不是生命意义的整体发展;而且这种脱离了故事,缺乏形象意义的孤立剧,给不了人审美上的享受,也远离了艺术哲学。而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见《屠格涅夫散文选集》)的写法则不同,它突破了上述故事框架,使其在理性的强光下显示出非凡的意义。在描述了那只老鸟从树上冲下来,对着那只凶猛的狗“绝望而悲伤地尖叫”之后,文章写道:

它俯冲下来救援。它用身体罩住幼仔,但瘦弱的身体却因恐惧而颤抖,小小的叫声变得狂野而喑哑。它正在死去。它准备自我牺牲了!对它来说,猎犬是多么大的怪物啊!但它不能稳稳地坐在安全的高枝上,一股比它意志更强的力量把它从那里扔下去。我的猎犬特雷弗停了下来,后退几步。显然,他也承认了这种实力。我认为,爱比死亡和对死亡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能维持和推动生命前进。

作者既没有纯粹的叙事,也没有简单的叙述和讨论的方法来突出事件的内涵,而是将两种力量不同的动物进行对比和描写,以求获得故事之外的特殊意义。这里有两组艺术上的比较:凶猛巨大的猎犬与瘦弱惊恐粗鲁的麻雀相比较;麻雀颤抖着,吱吱地叫着,呻吟着,勇敢地冲向狗的嘴,搏斗至死,与凶猛的猎犬相比,它停了一会儿,后退了一步。这种鲜明的对比具有异常生动动人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很自然地将具有普遍意义的琐碎故事渗透着普遍的生命真理:“爱比死亡和对死亡的恐惧更强大”,“只有爱才能维持和促进生命”。这是屠格涅夫对社会爱情的哲学理解。

散文的哲理追求往往是通过作者的精神活动来实现的。日本散文家德夫·鲁花在“相模海滩”看日落,看着,看着,有那么一瞬间,作者感受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

在风平浪静的傍晚看夕阳,是一种很大的守护圣人临终的感觉。极其庄严,极其平和。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觉得自己把身体包裹在了气场里,身体融化了,只剩下林的灵魂站在永恒的海边。夕阳溅落,逼近山顶。最后还剩下最后一点,突然沉了下去...

抬头一看,世界上没有太阳。光线消失,海山茫茫,万物悲凉。太阳落山了。突然,天边射了过来,射出了成千上万的箭。遥望西天,是金色的。伟人就是这样死去的。(《相模海滩日落》)

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夕阳的散文,一般都侧重于对山、水、色的客观描写,对光的一角的倒影,或者从中引出悲喜交加的感情,而《相模滩的夕阳》则不同。作者不是纯粹客观地描写夕阳余晖下的沙滩奇观,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平静的傍晚沙滩上“最庄严、最祥和”的气氛中,描写由心生的独特感受——“守圣之感”“伟人就这样死去”——一种“悲喜交加的宏大无比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当然是一种情绪,但不是个人悲喜交加的感觉。所以作者说,“有则浸于心,说‘喜’则超越,说‘悲’则不足。”这种经过理性净化后超越“快乐”和“悲伤”的感觉,无疑是一种哲学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