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传说的图片

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探索月球的奥秘”综合学习活动

一、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1.理解月亮的文化意义。

2.学习如何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信息。

3.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对各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确定负责人。

2.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获取信息,通过合作讨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

3.学生们对他们找到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处理,并将其转化为多媒体。

4.准备好哑剧要用的道具,配上音乐《春江花月夜》。

三、活动过程

四、教学时数:三小时。

1.猜谜:主持人会给你看一些关于月亮的谜语,让学生猜,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图注:用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画面,请同学们说说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3.片段:播放一段“天狗吃月亮”的影片,请学生谈谈“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和科学解释。

4.说“月亮的名字”比赛:让学生谈论月亮的名声和绰号,看谁说得多,就把它送给礼物。

5.探究中秋节的起源:请根据你所掌握的信息谈谈“中秋节的起源”。

6.探究“中秋节的民俗”:请根据你所掌握的信息,谈谈中国的“中秋节民俗”。

7.告诉我一些赏月的地方:

(1)展示多媒体“三潭殷悦”的美景,请去过的同学说说那里的风景特点。

(2)展示学生发现的第二张图片“平湖秋月”(多媒体播放)

请你的同学谈谈那里的风景。

请一位同学用古筝演奏音乐《平湖秋月》给旁白配音。

主持人说《平湖秋月》就像一幅柱子上的对联。

8.秀《赏月》。

9.哑剧表演,请猜成语:临时选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1)水中钓月(2)月下老人

10.主持人画诗,学生说成语比赛。

(1)男主为自己的美术作品(提前画好)现场作诗,女主组织学生进行“月亮”成语大赛。

(2)用实物投影展示主持人的书画作品。

11.全班自由竞赛诗歌(古代赏月诗)或与月诗。

12.学生总结这次活动。

13.唱首《愿祖国花好月圆》

月球上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积累“观察,畅所欲言,里程碑,昂首挺胸,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汇。

2.了解航天和月球的科学知识,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如何按时间顺序写好这篇文章,清晰地描述事件的过程。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道德教育目标

1.感受科技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登月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和重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困难

了解登月技术;用简洁的句子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这篇文章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短文,以清晰的时间线索清晰生动地讲述了登月的全过程。先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用简洁的句子梳理内容要点。

2.外延扩张法。激活学生思维,对照阅读有关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教材中的“登月”,丰富相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准备教具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和电影、月球地貌图片

●班级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圆圈画出并记录摘要,以获得主要信息并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的讨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发展,探索月球奥秘。

[教学步骤]

首先,引导设计

设计(1)(月球地形的多媒体显示,航天器访问太空的信息)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获得的吗?是的,这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的。那么,你想知道人类成功登月的全过程吗?让我们研究朱昌潮在月球上的脚印。(板书题目,作者)

设计(2)(多媒体播放人类登月短片)

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人类游览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昌潮是如何用笔记录下这一真实过程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和航天英雄们一起感受一下1969的惊险时刻吧...

设计(3)(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歌,阿炳的两个春天反映月亮)

同学们,伴随着熟悉的童谣“一弯月亮,一只小船,一只两头尖的小船”,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过了童年。的确,洗过的蓝天和满月引人注目,丰富的内涵在于神话传说、文章歌词、民俗风情。落寞的长袖嫦娥,吴刚砍桂的声音,都诱惑着人们去想象月球上的情形。美妙的幻想终于展开翅膀,带着阿波罗11”——一只太空之鹰,在1969年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飞向了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昌潮的指导下重温那一时刻。(板书,作者)

第二,快速阅读,总结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专心默默看书不回头。在阅读中,勾画出以下单词,并使用参考书来掌握它们的发音和含义。

投影:

(1)观察:观察和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 chàng:畅谈。(3)里程碑:比喻可以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象征。(4)挺胸抬头:挺胸抬头。(5)远:远远就能看到。(6)触手可及(jí):只看得见不近。也就是靠近和触碰。

2.这篇文章是科普随笔,真实记录了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本文对表示时间的词组进行了筛选和圈出。思考:(1)登月的整个过程按照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尽量总结每个阶段的要点。用示意图标出飞船到月球的旅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飞船发射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成功登月、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报道登月全过程的?

明确的:按时间顺序描述的。清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能够详细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点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询问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情节。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什么?在正文中标注出来。

老师很清楚:

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事情:(1)检查月球着陆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量装置、激光仪器和月球地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入美国星条旗;(6)与尼克松总统等谈话。

5.朗读课文第1 ~ 2段,总结登月事件及其意义,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

学生们回答,老师明确表示:

1969 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

6.阅读并背诵阿姆斯特朗评论登月意义的最后一段。

7.教师和学生* * *总结课文的思想:

文章采用“总结-评论”的结构:(板书)

第一部分:登月事件概述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论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行军。

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重返月球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重大意义。

8.想象力训练:

根据情况,展开想象,口头描述一个片段。

你驾驶着宇宙飞船,在茫茫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第三,精读课文,讨论细节。

1.让一名学生读课文的第5段。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用数字标记句子。思考:作者详细列出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老师很清楚:

吸引人的数字,如“阿波罗11”,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早晨,11: 39,登月舱打开舱门;1969 7月21日11: 56: 20等。

因为这是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体现事实报道的特点,帮助读者增长见识。

2.结合文中第四段的议论文句子和投影展示的内容进行讨论:为什么说首次登月是“全人类的伟大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这一小步,是一个人的一小步;这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的行星,最后踏上太空的其他行星。“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这句话是事实,“对全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 ~ 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亮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和谷物,并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亮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利用这些热能发电,供应整个地球所需的电力。人类还将发展旅游业,让地球人参观月亮村。

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回答,老师给一点提示:“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上跨过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对事实的陈述。然而,这一小步是人类在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杰出的智能,预示着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外太空的发展水平,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更加漫长。

3.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录了登月的过程。虽然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给个片段描述。

清晰:它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智慧和宇航员的喜悦和钦佩。

如登月纪念碑中透露出的胜利和英雄情怀。

第四,课堂总结

三十多年前,人类首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回望历史,重温经典,在惊叹人类用智慧书写的丰功伟绩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依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步伐,在这坚实的探索中孕育着精彩神话的创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亮村的梦想将成为生动的现实,让我们* * *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祈祷。

动词 (verb的缩写)课堂练习

阅读短文,完成1 ~ 4题。

投影:

阿波罗11飞船第一次登陆月球的那一刻,真的很惊艳。但航天器必须摆脱地球的强大引力,才能飞向月球。所以发射的前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开始的几公里内,是最困难的时刻,所耗费的电力往往超过以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有很大的“引力”,只是很多人不重视或者不肯承认。如果我们想改掉不灵活、急躁、挑剔、自私、缺乏意志力等坏习惯,我们无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因此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起飞”需要很大的努力,但一旦摆脱了重力的羁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来看,第一段关于飞船是什么意思?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2.第二段中的“习惯”到底是什么?

3.第二段中的“起飞”是什么意思?

4.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答案。

参考答案:

1.说明“起飞”需要很大的努力,但一旦摆脱了重力的羁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坚持、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惯。

3.人们改变坏习惯的最初阶段。

4.克服坏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不及物动词分配

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个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一些照片是假的。对此你怎么看?请参考相关资料来证实你的观点。

2.阅读短文,完成主题。(分发讲义)

7月19日晚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_ _ _ _ _ _(喊,救,叫)。三个人迅速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陆月球。飞船开始_ _ _ _ _ _ _ _ _(平均速度、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就能到达向往已久的月球上空。三名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手里握着操纵杆,以防电脑故障时手动操作。幸运的是,计算机发出正常指令,当飞船减速到一定速度时,自动发出停火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上登月舱,与地面指挥中心通话。很快,登月舱与飞船分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飞行。登月舱开始着陆,并在椭圆轨道上缓慢下降。

21年7月26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在月球着陆_ _ _ _ _ _(稳扎稳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顿地面中心报告,他们成功着陆了。休斯顿地面中心也很高兴祝贺他们的成功。

(1)根据原文选择单词填空。

(2)解释划线的单词。

(1)早上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这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_ _ _ _ _ _ _ _ _ _ _,哪些工作程序主要写在登月前夕?

(4)本文解释了三个关键数字,并分别确定了三个关键工序。请用连接线把它们标记出来。

19年7月9日晚9点32分,登月舱顺利在月球着陆。

7月20日早上7点32分,我从飞船换到登月舱。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

(5)“7月217: 40 am 1”和“7月21969 1:01:56:20”是本文中两个准确的时间数据。为什么?

(6)看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请说实话。

参考答案:

(1)呼叫减速平滑。

(2)天亮的时候,我已经渴望很久了。

(3)时间: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航天员转入登月舱实施登月计划,登月舱顺利着陆月面,登月成功。

(4)省略

(5)因为这两个人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省略

●黑板设计

●活动和调查

1.题目叫“月球上的脚印”。好吃吗?你能想到更好的吗?

2.把课文的第三部分移到第一部分的后面,好吗?为什么?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著名作品。请写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话为例,说明你喜欢的理由,推荐给你的同学朋友。

4.收集整理资料,设计完成一份以介绍月球奥秘(如起源、地质构造、月相、月食、潮汐等)为主题的手抄报。)或者成群的月亮文化。

在选题、查找资料、办报过程中,教师要了解、统筹、及时指导,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备课材料

第一,文本增编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失重是太空中最显著、最奇妙的环境因素。会引起一些不舒服的反应,让简单的操作变得非常困难。但是,它也会让宇航员单调而艰苦的生活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给宇航员带来全新而美妙的感受和体验。

步行

人在地球上行走,而宇航员在太空中漂浮。人进入太空,就摆脱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进入了一个没有上下,几乎没有重力的世界。你可以轻松地四处漂浮,但你必须学会如何用手指的轻柔动作来控制你的身体。例如,只要用手指在舱壁上轻轻一点,你就可以漂浮起来。如果有人用手指轻点你,你会飞过整个机舱。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须习惯身体姿势的任何变化。你还必须非常小心你的手和脚的位置,以避免出现问题。

连衣裙

飞船进入轨道后,宇航员脱下宇航服,穿上工作服。他们不用穿鞋,只穿袜子。航天员的工作服一般是根据飞行时间长短来准备的,是专门做的,在商店里买的。工作服没有固定的款式,最常见的是连体工作服,颜色可以由航天员选择。宇航员的衣服一般是纯棉的。除了工作服,还有长袖和短袖运动上衣,运动短裤,袜子和半丝袜。

空间站上的宇航员通常要长时间飞行,所以工作服的种类和数量更多。有长袖连体衣,无袖连体衣,冷连体衣,背心连体衣。航天飞机的宇航员通常在飞机进入轨道后换上衬衫和短裤。裤子上有带挂钩的尼龙带,用来放置餐盘和可移动的手提袋。

吃饭

在飞行过程中,要根据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和运动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进餐次数、间隔时间和每餐的食量。早期的太空食品都是做成糊状,装在软管里,像牙膏一样吃。现在在航天飞机上吃饭和在地面上吃饭基本是一样的。每人拿一个托盘当餐桌,把托盘放在腿上,用粘扣带粘住,把食品盒嵌入托盘的凹槽里,用钢夹夹住托盘一角的即食食品。托盘上有磁条,防止餐具飞走。

吃饭程序和餐具和地面上大致相同。宇航员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饭。这取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

喝水

在体积较小的航天器舱内,常采用加压水箱储存和供应饮用水。航天飞机的动力系统装有液氢和液氧进行发电,发电的副产品是供宇航员饮用和准备膳食的水。在飞行过程中,宇航员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喝水不能像我们平时在地面上那样,必须用吸管吸。此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喝水方式。因为在失重环境下,由于表面张力,所有液体在舱内自由漂浮时都是球形的。因此,宇航员可以拿起一罐饮料,把它挤出来。挤出的饮料很快变成一个圆球,宇航员可以漂浮着去迎接它,一口吞下。

睡眠

飞船里没有床,因为你可以睡在任何地方,任何位置,但是你需要用一个特殊的睡袋。一人一个睡袋,内衬可以换。宇航员把它固定在舱壁或天花板上,然后钻进去拉上拉链。这样可以保暖,不会飘走。太空睡眠最有趣最奇怪的一个现象是,人睡着的时候,手臂会自己摆动。

生理变化

在飞行的最初几天,宇航员出现食欲不振、嗅觉和味觉灵敏度下降以及腹胀、排气和打嗝等胃肠不适。因此,航天飞机有各种辛辣刺激的调味品供宇航员选择。当然,这些调味品都是液体,像眼药水一样装在可挤压的瓶子里。

此外,宇航员的外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在失重环境下,人的椎骨会变得更加放松,所以身高会增加,所以航天员飞行时穿的宇航服比平时训练时穿的要长。只要在失重环境下呆两个小时,血液就会均匀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你会发现你的腿变细了,但是你的上半身却肿了,每一块肌肉都鼓起来了,脸也肿了,长脸变圆了,皱纹也没有了。

(选自大象出版社出版的《载人航天科普》系列之一《非凡人生》,有改动)

月球上的脚印

二、活动课结果展示

月亮上的诗

天高气爽,月朗星稀,美景美不胜收。唱关于月亮的著名诗歌一定很有趣,很享受。

“我的床脚闪着如此明亮的光,难道已经结霜了吗?。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再次下沉,我突然想到了家。”这是李白的一首诗《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朗朗上口。诗人为我们营造了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月下乡愁图”。诗人的主题是“静夜思”,但全诗没有一个“静”字,而是以霜为喻,写了一个安静孤独的环境在一旁。“低头”二字,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挥之不去的乡愁。

李白还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上半月秋,影入平羌河。夜清溪去三峡,四君不见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和歌颂峨眉山,表达了诗人对离开四川的眷恋。秋月高挂山顶,河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抬头看秋月,一会儿低头看河中明月,一会儿仰身俯下,倾注着深深的眷恋。船进三峡,诗人错过了明月,群山却遮住了月亮,诗人忧郁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雁行初闻,无蝉鸣,百尺塔接天。少妇素娥耐寒,月中斗霜。”这是唐代李商隐的诗《霜月》。这首诗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第一句说的是鹅来蝉往,是秋天指出季节。第二句描绘的是霜月争艳的景色:远远望去,月色皎洁,霜色如水,霜月相交,给人一种“水遇苍穹”的感觉。三、四句用童话,清女是霜雪女神,素娥是月中的嫦娥。他们在《月中霜》中比较各自的美。这种“诗意”带给人奇妙的遐想。

明朝边贡写了一首《嫦娥》诗:“月宫秋色寒,桂团团,花开只自攀。* * *人间谈天道,不知天道记不记得人间。“这首诗,以童话中的嫦娥为主题,描写了清凉幽静的月宫,其实是一部秋夜观月的精彩之作。三四句,语言浅显却寓意深刻,是月月中一直传唱嫦娥的名句之一。

“月色更深半家,北斗弱斜。今夜知春暖,虫声隔绿纱窗新。”这是唐代刘的诗《夜月》。第一句话很精彩,写得平和如画。深夜的月亮斜斜的,月光照在半个花园上,半明半暗。第二句写星星,增添了宁静神秘的意味。但诗人的真实意图不是写月亮,而是写生机勃勃的春天;诗人惊喜地感觉到春天来了,立春以来的第一声虫鸣破窗而入。昆虫“嘈杂”的声音与月夜的“安静”形成了对比。后人把这首诗称为“春意盎然”,非常中肯。

“秋月胜春夜,万里静孤。最近几夜霜重,只剩叶子凋零。”这是唐代容闳写的一首名为《秋月》的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寂寞难耐。诗人喜欢“秋天的月光比春天的夜晚更好”,但诗人更喜欢摇曳的绿树,秋天的飞霜会让绿叶枯萎。这是诗人内心的矛盾。诗虽四句,写得波澜起伏,不平淡。

“中庭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晚,月亮充满了希望。不知道秋思会落到谁的手里?”这是唐代王鉴写的一首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秋之夜,天空晴朗,满月高挂,寒露凝结。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望月惜人”的诗。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写朋友的回忆,而是写了月下的风景:树、乌鸦、露水、桂花,还有洒满庭院的水汪汪的月光。通过一系列悲凉肃穆的场景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的落寞心情,并以“不知秋思落在谁家”这句话结尾,含蓄地写出了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这和李白《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自1325号宋,有删节)

第三,阅读知识推广

论比较阅读法

阅读一篇文章时,与另一篇相关文章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获得深入理解和新鲜体验。这是一种常见的精读方法。比较,从方向看,有类比分析和比较分析;在功能上,有比较怀疑,也有比较分析;在内容上,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类比分析就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对比分析就是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比较提问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就是在相似中求异,在不同中求同,探索规律性。单项比较是某一方面的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文笔、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也可以从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甚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进行比较。综合比较就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不同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