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信
?这周我想和你分享的书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写的信。《信》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一部小说,于2003年3月首次出版。书中的主角是父母去世后相依为命的一对兄弟:哥哥竹岛刚治,因工伤失去工作,为了准备哥哥的学费而犯罪杀人;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竹岛直树,却因为哥哥的突然犯罪,不得不背负凶手弟弟的精神债,陷入社会歧视的怪圈。从高墙内寄出的家书,寄托了哥哥对弟弟无尽的牵挂,同时也给弟弟带来了无尽的厄运。弟弟受不了歧视,和哥哥分手了。后来,多年未见的哥哥去监狱演出,在现场只能远远的看到哥哥。
因为周围的人知道了他哥哥的事情,桂芝丢掉了工作,放弃了对音乐梦想的追求,也失去了理想的爱情。就连好不容易保住的那份整天提心吊胆的工作,也因为有个杀人犯哥哥,就被调到了不用和人打交道的公司仓库。在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中,他对哥哥的兄弟之情逐渐由爱变恨,恨哥哥的聪明和自以为是的轻率举动。只是因为他愚蠢冲动的行为,被打上了“杀人哥”的烙印,他一直担心自己的烙印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被发现。但无论他如何小心,最终也难逃命运。他的生活因为他的哥哥被一次又一次的毁掉。渐渐地,桂芝再也无法理解哥哥的意图,他也不想再收到哥哥的来信。甚至当他看到哥哥故意轻描淡写地描述自己在监狱里的生活时,就产生了一种“你活得轻松,怎么能理解我的艰辛”的心理。于是他开始采取行动,逃离歧视的魔掌。他搬家了,没有告诉他哥哥他的新地址,也不再给他写信。他想和哥哥断绝联系,开始告诉身边的人,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亲人了。有一段时间,桂芝相信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找到了深爱对方的妻子,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工作,找到了规律有序的生活。这种普通的生活对其他人来说可能很容易,但对桂芝来说很难,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珍惜这种难得的幸福。但随着女儿石姬的出生,他所经历的事情在下一代身上继续上演。这一次,桂芝再也无法忍受了。他给哥哥写了最后一封信,讲述了凶手哥哥的存在给他带来的烦恼和艰辛。如果是一个人,他可能能够承受周围的不平等待遇。但他不能让这些不平等继续延续到他的女儿身上。他的妻子和女儿是无辜的。为了现在的家庭,他别无选择,只能和哥哥断绝关系。
可以说,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但读完之后的沉重心情却让人难以释怀。本来就是入室盗窃,刚之哥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给弟弟筹集学费。虽然出发点是对的,但是不能原谅。有些地方我甚至觉得很可笑——第一,你是小偷,抢劫前没注意房间里有没有人;第二,拿到钱的小偷应该是按照计划好的路线匆忙逃走了。和谐的时候甚至看别人的电视。谁知道你怎么想的,也许你是个二等贼;第三,因为我多看了一眼茶几上的糖炒栗子,以为是哥哥最爱吃的东西,回头想拿走,结果酿成大祸。最后,我意识到我错了。那是一段关于家庭的美好回忆——哥哥不爱吃,只是和弟弟一起给妈妈剥栗子...
在小说《信》中,东野圭吾跳出了以往小说的模式,将目光投向了犯罪给他的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长期附带损害。他通过对《罪与罚》的深刻描写和反思,默默向读者发出“千万不要犯罪”的呼吁。在小说中,叶萍总统以一种普通得仿佛在谈论天气的语气对桂芝说:“歧视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需要对你区别对待,这也是为了让所有罪犯知道,如果他们犯罪,他们的亲人会受到伤害。”他这才恍然大悟,自己现在的痛苦,是对刚治所犯罪行的一部分惩罚。犯罪分子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就是在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人在社会上的存在。为了表明这一客观事实,还需要有歧视。这个观点表达了作者对歧视的思考。
与东野圭吾通过挖掘罪犯深埋的犯罪动机来挖掘人性的一贯路线相反,小说平实地描述了凶手弟弟的人生经历,具有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和社会问题小说的元素。作者把这部小说写得深入浅出,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发展出代表主角情节的自己的感受,而被怨恨的主角竹岛刚治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充分的理由,让人既哀悼他的不幸,又愤怒他。
歧视一直存在。想象一下,你的同学是一个杀人犯的直系亲属。这个时候,除了少数愿意陪他的朋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冷漠和远离。不要责怪任何人,事实就是如此,尽管你是无辜的。我觉得小说的弱点和沉重大概就在这里。这一周的分享到此结束,之后会逐渐过渡到专业书籍。
2022/3/27
分享者:李梅,广播电视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