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课文解析是什么?

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赏析

从全文看,作者是站在哲学高度来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博览中外,从中国哲学传统任务入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确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确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一种作为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

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

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贤人,成为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得这篇文章具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