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聆听先贤”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聆听先贤的声音
______ 由《孔孟两章》想到“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先贤的一些治国主张,无不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学习《孔孟二章》,对理解“和谐社会”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社会。 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的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春秋时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财物匮乏,人口稀少,孔子的这种均贫富的主张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即使在今天也不无借鉴作用。社会的稳定团结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今天虽然社会稳定,财物也丰富了,但是人口增多了,社会矛盾仍然存在。如果不适时调节收入分配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限制特殊利益集团,那么社会矛盾就有可能激发,出现不安定的因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执政者就要依法行政,消除社会不公平因素,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就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力。孟子云:“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认为,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治国者就要以人为本,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权,使百姓“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后治礼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而之善”,这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百姓在物质上富裕,在精神上安乐,民无怨愤,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王道可成”。这是孟子畅想和描绘的理想的和谐社会蓝图。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合理的利用资源,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子不可胜食也。”这是对统治者的棒喝,不要在农忙时节征调百姓,保证他们有劳动的时间。“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是对百姓的忠告:不要竭泽而渔,不要乱砍滥伐。孟子这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曾几何时,大炼钢铁,毁林种地,围湖造田,狂捕滥伐……由此而带来的自然灾害还少吗? 两千多年前孟子描绘的和谐社会只不过是理想的乌托邦,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强音,我们所期待的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定会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