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槐树街的史料记载

据《槐荫区志》记载:“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古名盘龙庄。后在明、清时(一说,清乾隆三十六年前)分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清光绪三十年(1904),济南开商埠后,南、北、中三大槐树庄。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区。1947年,取消南、北、中三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树街,槐荫街等街巷。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方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比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北大槐树南街回族居民较多,在街的西首有清真寺,占地1.03亩,有前、后两个大院,建有大殿,南北讲堂,水房子(浴室)、储藏室及门楼。据载,明弘治年间,清同治年间及上世纪三十年代,八十年代都曾重修或维修。原纬十路清真寺后并入北大槐树清真寺。寺内存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石碑,碑文记载:“北大槐树庄,迤西之有清真寺,日方与明弘治”,由此可见北大槐树庄就存在了。清乾隆《历城县志》“卷二、地域考”‘载’北保二领庄十曰:北大槐树庄。2002年10月14日,《齐鲁晚报》报道在济南经七路小纬六路附近发现一单室石墓。墓志铭对其家世、里居有所记载,当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