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仇恨?
但那个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仇恨?
爱情是甜蜜而尖锐的。爱到深处,很容易变成恨。当我们遇到爱情,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承受它不可或缺的伤害?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文叶三
1
琼瑶一生写了67部小说,她是爱的教母。
《烟雨孟梦》是一部很早的作品。这部小说发表于1963年,当时琼瑶25岁。她刚结束一段失败的婚姻,感情和经济状况都不好。尽管她的处女作《窗外》在一年前出版,但由于其自传性质,它受到了很多批评。也是因为《窗外》的出版,琼瑶认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平·陶昕。然而,平当时已有妻子和一个儿子,而即将带着心爱的人16年背上小三的骂名。
用琼瑶自己的话说,当时...大浪淘沙太多,人生充满挫折和痛苦,脑子里只有悲剧。那时,琼瑶的大部分作品,如《窗外》、《烟雨》、《六个梦》,都是悲剧。
在这些悲剧作品中,《烟雨》仍然是比较特殊的一部。
它采用了琼瑶作品中罕见的第一人称叙事。与后期作品相比,语言风格甜腻,烟雨笔法清新。最重要的是,与其他作品的爱情主题不同,这部小说是关于恨的。
故事发生在公元1960年代的台湾省。女主人公是一个感情强烈、性格倔强的女孩。她的父亲是陆振华,前东北军阀,陆振华有许多妻子和小妾。然而,在她年轻的时候,依平和她的母亲被他抛弃了,她的生活非常艰难。看到她的父亲和妾王雪琴在豪宅中的奢侈,依平感到不满,并发誓要报复。
陆振华和王雪琴还有另外两个女人,如平孟平和两个儿子,尔浩尔杰。其中,如平达·易萍,四岁,是一个柔弱但善良的女孩。茹萍爱上了年轻的何叔欢。当依平看到这一幕时,她打算接近何叔欢来伤害茹萍,为她父亲的家人报仇。何叔欢很快爱上了依平,依平也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他。即使陆振华对这个酷似自己的倔强女儿逐渐产生了父爱,但易萍的仇恨无法消除,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悲剧。
得知依平接近自己的本意是报复陆贾后,感情受到伤害的何淑欢转而与茹萍订婚。看到依平如此悲伤以至于神志不清,她立刻放弃了茹萍回到了依平。此前,依平发现王雪琴与外面的人有暧昧关系,而最小的儿子二姐也不是在陆振华出生的。因为依平的举报,王雪琴在洗劫了家里的财物后和走私犯的情人私奔了,最后被捕入狱,二姐被送进了孤儿院。
茹萍被她的未婚夫和母亲抛弃了,她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她在家里用她父亲的手枪自杀了。由于依平和淑环没有及时帮助,梦萍被流氓引诱怀孕了。遭受这一系列打击的陆振华终于失去了家人,孤独地死在医院里。
最终,依平的复仇完全失控,她自己也遭受着情感的撕裂。面对变化多端的依平,舒欢决定出国留学。小说的结尾模棱两可。依平收到了舒欢从纽约寄来的一封信。我们没有犯大错,但命运造就了人...时间可能会治愈一些伤口。然而,窗外,烟雨仍在无休止地蔓延。
《烟雨》这本书贯穿烟雨意象,调性沉郁阴郁,向书中易萍提到的呼啸山庄致以淡淡的敬意。军阀陆振华的家庭悲剧呼应了他的祖国的变迁,赋予了小说一种难得的历史深度感。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极其悲惨的故事。
《烟雨》中,几个主要人物都有极其强烈的个性和情感。最后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没有好下场。
依平渴望父爱,也渴望爱,但她的爱只会以伤害他人或自残的形式表现出来;陆振华深爱着他的初恋情人萍萍。萍萍死后,他一直在寻找替代品,然后肆无忌惮地抛弃他们,以填补他心中的黑洞。本该以爱待依平的何叔欢被依平同化,利用茹萍进行报复,直接导致了茹萍的自杀。而温柔善良的女性,如依平的母亲文佩和茹萍,则是极其脆弱的,她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仇恨之船撞得粉碎。就连书中的配角,易萍的好朋友郁芳,也是书中最清醒冷静的形象。最终,她放弃了一切世俗的生活,因为爱而成为了一名修女。《烟雨》完全是对爱情的绝望。
在陆振华的葬礼后,孟萍向易萍发誓她会报复。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至此,这个以恨为名的故事形成闭环,告一段落。
恨的背后是爱的难以承受的尖锐,但悲剧的背后不是命运,而是人们在自相残杀,滥杀无辜,把命运一步步拖向深渊,使之完全不可避免。写在她人生低谷的《烟雨朦》,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严酷的故事。
2
《烟雨》的影视改编版本多达四部。其中,由王银执导,归亚蕾主演的同名电影《1966》最忠实于原著,甚至比原著更彻底。在电影的结尾,舒欢在出国前向依平道别。最后一幕是依平对着镜头歇斯底里地大笑。
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最有名,1986的刘雪华主演的版本和2001的赵薇主演的版本。后者是当年的国剧,影响延续至今。
在刘雪华主演的1986版《烟雨》中,原著被软化了很多。除了加入李的副官家庭和小丑之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将结局改为淑欢在出国前突然回国与团聚。这个版本的改动中不乏倔强,很可能是为了迎合当时年轻观众的观看心态。虽然调性依然灰暗,但几乎消除了原著的凄厉悲剧。
2001,琼瑶借机和朱桓格格的原班人马翻拍《烟雨》,风靡全国。
这个版本的气质从片名就能看出来:《爱在雨深》。
《深雨》最大的变化是把背景从1960s的台湾省搬到了1936的上海。
剧中故事基本照搬86版,一些重要场景的对话甚至一点都没变,但人物设定和剧情发展都有很大拓展。想必是为了迎合刚从《朱桓公主》中走出来的观众,加入了相当数量的打斗戏和闹剧。
在话剧《深爱》中,茹萍不再是一个懦弱的小姐,而是一个内柔外刚的时代女性。易萍、舒欢、茹萍组成了一个立体的三角形,让舒欢的心在三角形内部做布朗运动;在86版中,小丑许超变成了茹萍的忠犬杜菲,负责在每一集里制造笑话,并为这个系列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垃圾故事。此外,李副官的家世也进一步复杂化了。在原著中,皈依上帝的郁芳被安排与二号相爱。作为二号的初恋,李副官的女儿李因为失去儿子而疯狂,随后与形成了另一个三角关系。陆振华、文佩、薛姨妈的故事,穿插着回忆和当下,构成了一个老一辈的三角...
接着,又增加了一个善恶兼备的人,即秦朝的叶舞。秦五爷相当于剧中的影子。自从被带到上海唱歌,即使每次来上海都会有混乱,秦五爷仍然无休止地支持她。
在剧中,秦的作用除了实用功能外,就是转移感情,给一个某种意义上父爱的替代品。这样,依平对父爱的渴望就不会越来越焦虑,从而为之后的彻底转变留有余地。这是《深爱》新角色中唯一有效的,因为它确实承担了理顺逻辑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填充剧情。
最后呈现的是《深深的雨》,虽然延伸了骨干情节,但与原著的核心表达无关。《深爱》中爱恨情仇的表达更多的是夸张的表演风格(相比之前的版本),更多的是童话,更少的是现实的剧情设计——比如一群人为了治愈心理疾病,花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还原场景帮她找回记忆;比如达菲在战场上紧急手术没有麻药,被茹萍的吻封印。这种异想天开的桥段比比皆是。
原著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景是,依平得知茹萍和淑欢订婚,她恍惚中溺死在他们过去游泳的蓝色池子里。在依平和茹萍的爱情竞赛中,依平以最终的自我毁灭夺回了她的爱人。这一幕实质上是在召唤茹萍自杀,这是走向深渊的最后一步,从此没有回头路。《大雨滂沱》中,身着白色旗袍的易萍攀上外白渡桥的栏杆,然后在观众的注视下,手拿红领巾挥舞着跳入黄浦江。
然后,一声炮响,卢沟桥事变来了。琼瑶直接借茹萍之口义正言辞地宣布:在民族大爱面前,我们的小爱算什么?于是,所有的冲突和矛盾都烟消云散了,大家都拿出之前热恋过的狗血来进行革命。战败了,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家,三军事后笑得很灿烂。
外白渡桥现在已经成为网络名人依平跳江事件中著名的出拳地点。这是整部《深雨》的基调。一种哑剧是严肃的,吵闹的,吹着打着。这种风格的明显效果,让观众抛弃了深度代入感和好感度的可能,就像外白渡桥上看依平的人群一样。
就这样,《深雨》以其甜腻的对话、夸张的表演风格、圆满的结局,洗去了琼瑶苦情剧的标签,重演了《还珠格格》大获成功的喜剧风格,彻底消解了原著小说中的严肃性和文学质感,以轻快甜美的娱乐氛围迎接新世纪的新一代观众。
三
创作者悄悄把自己打散,把自己变形,把自己解构,通过复杂而神秘的编码系统,翻译成创作,构建一个全新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上,TA没有自己的痕迹,却无处不在。这个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是由TA心灵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观看和解读作品,就是在审视作者的一生。
至于琼瑶,她真的是在用她的生命写作——以一种非常肤浅的方式。她的人,她的生活,她的作品高度契合,两者相互辉映,几乎没有秘密可言。正如她所说:有人说我的小说是假的,我的故事是假的,但我的感情是真的,就像圣诞树一样,花里胡哨,人人都爱看...
在那个年代,《烟雨》可以看作是年轻的琼瑶写给全世界的一封充满恨意的情书,没有留下自我表现的空间。在之后的作品中,被打上婚姻破坏者烙印的琼瑶开始隐晦——即使这种隐晦是一目了然的,每个人都能看出她在说什么。
她以各种方式质疑婚姻制度。作品中的小三总是可爱的,原配妻子几乎从来没有正面形象。然而,她对这个不擅长情感的男人总是又爱又恨。
例如,陆振华。当对男人极具吸引力的黑豹到了暮年,即使妻儿分离,家破人亡,他也要在死前吐露心声,让观众同情地看到他的真爱,还有一直爱着他的佩。在最后一部改编的(《深雨》)中,琼瑶让他公开为民族大义而死,成了抗日英雄,也因此抛弃了妻子的事业。
现在看来,琼瑶的作品离真正的文学还有一段距离,他们的爱情和伦理道德也远谈不上健康,但年轻观众对爱情故事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受命运影响的——所谓命运,就是在某种状态下,他们只是遇到了契合这种状态的作品和创作者,作品中总会被注入强烈的个人情感,从而形成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塑造。这是观众的印象。
20世纪80年代,琼瑶第一次在大陆流行起来,成为一代年轻人的爱情启蒙,这是文明河流解冻所致。当时琼瑶的矫情、甜美、不真实赶上了全民的情感饥渴,大众心理赤裸裸地展开了欲望(《琼瑶红几度》2007年8月24日《南方人物周刊》),可以说是一个错误。
随后,随着大陆电视剧的蓬勃发展,琼瑶的电视剧风靡全国。除了爱情书,它带来了更多商业片的操作范式。到1998,朱桓公主宣布琼瑶的作品以近65%的恐怖收视率达到了第二个高峰。
从文化产品的维度来考察,《爱的大雨》可以看作是《朱桓公主》的外围。在上个世纪末,全民娱乐兴高采烈的时候,不客气地说,尝到甜头的无疑是琼瑶的一部餐饮作品。
-还有最后的荣耀。在同年播出的《大雨滂沱》和《朱桓公主三世》之后,2007年看到另一幕梦境,是最后一部有全民讨论的琼瑶剧。然后,就是互联网带来的网文、宫斗、穿越等新模式的野蛮生长。
早在1964年,25岁的凭着她青春的直觉,在原著《烟雨濛濛》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严肃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仇恨?在小说原著中,她自己的回答是,爱情并不能解决问题。1986,在她终于与平结婚七年后,无论是出于大众娱乐的妥协,还是对自己人生看法的修正,电视剧《烟雨》第一版以一对男女可疑的重逢而告终,但并没有真正解除他们心中的负担,即作为那些悲剧的始作俑者,我们该如何面对彼此,获得幸福?
其实2001的《深雨》在核心情节上确实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那就是战争。
在前后所有版本中,到故事的后半段,易萍对陆振华的感情一直很复杂。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苍老而脆弱的向自己呼唤爱的父亲形象,足以削弱甚至消失她在现实中的仇恨。然而,主导她行为的强大力量,却来自于得不到父爱的内在自我。她无法与之和解,也无法理解和接受母亲的遗憾。她不能平静地享受爱情,却必须让自己的爱情生活陷入扭曲的听命。她总是焦虑不安,直到拥抱周围的一切。精神成长如果不能在亲密关系中进行,只能靠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来促进。琼瑶将整个故事的背景搬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并以《城市之恋》的方式解决了其对原著的超越。从创作上看,这是一个成熟女性在经历人生后对青春的反思。
可惜的是,娱乐化的2001版《深雨》不仅颠覆了原著小说,某种意义上也背叛了自己。
突然到了今天,《情深雨露》开播20年了。不用说,琼瑶式的爱情观和爱情读物模板已经过时了。但神奇的是,爱情的深雨并没有从流行文化领域消失——它以表情包、语录、标签(绿茶如萍,舒欢)继续着它的生命。
这种碎片化存在的代价是,几乎没有人再把它当回事了,即使是那些把它当做爱情启蒙的最初受众的人。它已经并且只能作为戏谑的对象继续存在。
所以,在不断迭代却又归结为分辨率的过程中,我们成功的避开了所有的深度思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趣却又遗憾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