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鳟鱼》及五重奏欣赏笔记

1817年,舒伯特20岁时创作了一首歌曲《鳟鱼》,歌词选用诗人舒巴尔特的诗作,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看到明亮清澈的小溪中,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第二层是渔夫也来到了小溪边,他拿着钓竿,想要钓起小鳟鱼,作者心中想,在这样清澈透明的河水中,小鳟鱼是不会上当,被渔夫钓走的;

这两个部分的音乐用大调呈现,明朗、清晰,钢琴伴奏像清澈的河水在流淌中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还有一些细小的浪花泛出点点亮光。

第三层是说渔夫可没有耐心去钓鱼,他将河水搅浑,小鳟鱼看不清楚,被奸诈的渔夫钓上了水面,作者看着这一幕,充满着悲愤的心情。

第三个部分从具有小调色彩的离调旋律开始,表现渔夫用卑鄙的手段迫害小鳟鱼,钢琴伴奏也变得低沉并且浑浊;当旋律回归大调时,小鳟鱼已经遇难,作者正在为小鳟鱼的遭遇唏嘘不已,钢琴伴奏已经变回到和第一二部分一样的清澈感觉了,这时候的钢琴是象征着河水又已经变回清澈的样子了,可是,河水还是那个河水,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不同的是,河里那条快乐游戏的小鳟鱼不在了。

舒伯特自己对这首歌曲也情有独钟,两年后,他又将《鳟鱼》用在了《A大调钢琴五重奏》当中,他将这个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写成了一首变奏曲,变奏的音乐主题就是歌曲《鳟鱼》的主题。

舒伯特改变了这首五重奏的乐队组织形式。本来钢琴五重奏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这个弦乐四重奏的组合加上钢琴组成的,现在他想加强乐队的低音效果,就把第二小提琴去掉,加上了低音提琴,这样低音就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强。

第四乐章是变奏曲式,首先呈现出主题,主题用小提琴演奏,轻松惬意、舒展流畅,就像安静而美好的山林,又像与世无争的心情。

第一变奏用钢琴的高音区演奏主题,那透亮清晰的声音就像小鳟鱼那愉快的心情和活波的身姿,通过音乐,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小鳟鱼快活地在清澈的溪水中游来游去。

第二变奏,主题旋律出现在中提琴上,中提琴平稳的歌唱仿佛是小鳟鱼悠然自得的身影;小提琴高音区的三连音,就像是小鳟鱼那快活的歌唱,可爱的小鳟鱼如果能够歌唱的话,它的声音一定是小提琴高音区这样,细嫩而透亮的声音。

第三变奏,主题旋律进一步下移,出现在中提琴和大提琴上,这个低沉的旋律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幕:渔夫走近溪边,他的身体挡住了阳光,小鳟鱼被笼罩在阴影当中;而钢琴上呈现的急促音调是这样的一副情景:渔夫的出现让整个气场变得压抑,小鳟鱼敏感地察觉到这个不详的感觉,它慌乱起来,紧张地在水中四处奔逃,想要离开这个不详之物。

第四变奏,钢琴上那粗野的和弦就像是蛮横的渔夫,他野蛮的搅浑了河水,让小鳟鱼看不清楚;小提琴就像可怜的小鳟鱼,它在渔夫的钓钩上扭动着身体,痛苦地挣扎着,发出凄惨的呼救声。

第五变奏,音乐的速度变得缓慢,主题在大提琴上呈现,那低沉而缓慢的声音就像是作者痛苦的心情,他用同情而怜悯的心情为小鳟鱼的受难而哀悼。

本来就可以在这里结束了,就像原来那首歌曲《鳟鱼》一样,结束在一个悲剧的气氛之中。关于悲剧,有这样一句话来描述:“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悲剧可以带给听众最强烈的心灵的震撼,很多成功的作品都是因为这种悲剧的震撼效果而被人们记住的。

可是,舒伯特不愿这样想,即使自己正在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冷眼和迫害,他还是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即便是不幸的人也最终会感受到光明和温暖。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也是这样的思路,主人公化成蝴蝶,幸福地生活在仙境。

所以,舒伯特将快乐,美好的情景展现在终曲,仿佛是小鳟鱼在天堂里,依然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它再也不必为生命担忧,因为天堂里没有渔夫,那个邪恶的渔夫注定是到不了天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