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王朔
出生于1958
1976年从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当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北京,在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当售货员。他在1983辞职,以写作为生。
1978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姐》在当代出版以来,他已创作了22部中篇小说和3部长篇小说,约160万字,创作了数十部电视剧。
1997 65438+10月去了美国。
65438+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身体发育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教育赶上文革,这叫全面营养不良。他没有什么技能,只是大致认识三五千字。就是那种志存高远,才疏学浅的人。他应该碌碌无为一辈子,做别人脚下的石头。也是人生不该注定,社会变了,也很难以偏概全。为了让未来的世界站在一个圆锥里,那是一个沉池,跳舞,写作——王朔
王朔语录
王朔定义中国文化的脊梁:谁是最好的作者?也就是那些博览群书,文化底蕴很强的人,也就是最懂套路的人,被称为老无赖,滑头。做过这样的作品,我也对这样的作者肃然起敬。这并不容易。地上有波浪,没有硬笔。还需要引经据典,丰富多彩。有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作家,中国文化的脊梁。
王朔说批评家:批评家和作家一样都是独立的意见表达者,只不过作家拿自己当素材,批评家拿作家当素材,都是先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前面,再找素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王朔说艺术与娱乐:乐观不一定是娱乐,悲观肯定不是娱乐,也就是说艺术是把东西放在人们心里,娱乐是把东西从人们心里拿出来。反过来,艺术不一定悲观,娱乐一定乐观。
王朔论北京文化:北京文化有一种傲慢感,谁见谁灭,大者灭。王朔说老舍:老舍和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只当了半辈子的好作家。
王朔说智者: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没有价值的事情做得惟妙惟肖,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勇气。
王朔说金庸小说:整体印象,情节重复,文笔啰嗦,一见面总是打架,一句话说不清楚,谁也做不出来。人快死的时候从天而降,所有的人物都有一些随机的仇杀,这也是驱动整个故事的原因。
王朔说金粉:金庸能卖是因为大家活得太累了,很多人还胆小。所以他们愿意停一会儿脑子,用文字在头上做个按摩,这样就可以平白的来点豪气,然后感受一下善恶,最后捧着这个中国古代的贱谈,第二天受苦的时候还能有点希望。
感动王朔的十个短篇:《莺莺传》、《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邮差》、《献给埃斯梅的故事》、《忧国》、《一个无毛的墨西哥人》、《脖子一拐》、《犹大三个故事》、《采薇》和《他们不是你的丈夫》。总之,我不喜欢看到一个正派的人为了怕别人不知道而过着正派的生活。我的品味介于受过教育的病人和时髦的年轻女性之间。
王朔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中产阶级不一定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尊重现有社会阶层和道德规范的人,在概念上可以被划入中产阶级。
王朔说好莱坞:好莱坞是中产阶级价值观的缩影,也宣扬爱国主义,尊重家庭伦理。故事圆满结束,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他们最尊重观众,所以我们可以说,检查系统位于观众。
王朔说思想:思想是发现,是反抗,是对大多数人的人性本质和生活真相的一种不舒服的暴露。王朔说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王朔说商人:商人心中有百姓。在这里,两个口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金钱,不打一仗。它们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也是最有利可图的。
王朔相信群众论:以前我相信群众,以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不是雪亮的话。我偶然发现了金庸的案子。大家说好,好像真的不太好。有时候大家真的可以齐心协力编一个弥天大谎。
王朔刻骨铭心的谜语:墙说什么——在拐角处相遇。
作者简介:
出生于1958,住在北京。母亲是医生,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他虽然不是读书人,但家境殷实,是典型的北京市民家庭(这种背景对他后期作品中对北京普通生活的描写大有裨益)。王朔年轻的时候,住在部队大院里。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群殴,但那段自由的日子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中篇小说《猛兽》(曾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当时的感受。王朔少年时就读于韶山中学。他在学校不是一个固执的学生。他甚至抱着每个男人都有责任的信念,参与了1976的“四·五”事件。虽然他不是一个威武不屈的英雄,但他也被囚禁了三个月。
1976年夏天,王朔高中毕业后去了山东参军。正如他在《猛兽》中描述的那样,他渴望战争,希望成为英雄。然而,他并没有成为军队中的风云人物。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舵手”,一名卫生工作者,甚至是一名厨师。1978大学恢复招生的时候,王烁有了报考文科的愿望,于是开始练习写作。这期间,他偶然向《解放军文艺》投稿,被选中。这是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等待》是一部时代感很强,相当幼稚的小说,文笔还是很有学生气的。但在1978年四人帮刚刚被粉碎的时候,无疑是新鲜的,可喜的,它的热播明显显示了王朔的创作潜力。
此后,王朔写了几部军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并不大。其间,他尝试过做生意,但似乎时机并不好。不仅没赚到钱,还经历了很多被骗的感觉。这段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被改编成电影《气喘吁吁》)和《徐夜》中。
当他在生意上失败时,他在游手好闲中又开始创作。商家的视角让他知道什么东西适合出售,于是选择了这个在普通人眼里很神秘的“空姐”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果然在当代一拍即合。
下面是他的一些作品和他的评论,还有其他一些人对他的评价,相信对你有帮助:
(1)/01-作者/w/14-王索/王_索. html
(2)/cyd/ztzl/wsyjy/wsyjy-index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