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写作就是把人类心灵无声的痛苦变成文字。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阅读白先勇的小说集时,我被他独特的语言和精致的结构所折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玉清姐姐》,它以一个不熟悉这个世界的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素雅的男人为爱痴狂的故事。少年的无知与迷茫,凸显了男女主角“兄妹之恋”结局的冲突与震撼。

从此成为白先生的粉丝,找了更多他的书来读,比如《台北人》、《树有如》、《白先勇论红楼梦》。你读得越多,对他了解得越多,你就越神奇──高中毕业的时候,你为了三峡梦放弃了走台大,进了成大学水利,一年后觉得兴趣不好,又回到台大外语系。17岁,遇到心爱的王国翔,相恋几十年,珍惜并坦诚对待感情;在美国任教,1960年开始讲《红楼梦》,获终身教职。退休后,我致力于昆曲的推广...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白先生对文艺之美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热爱。在异国他乡教书,让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更加执着,美之复兴就是两者的体现。从小说创作到昆曲之美,再到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随着作者的叙述,我们也能体会到文字、音乐、舞美等元素构建的另一个世界的感人力量。

即使你对舞台剧和昆曲不熟悉,书中的分析和讲解也会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因为它们都“用最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最深的感情”,尤其是昆曲。

600年历史的昆曲,发源于昆山,凝聚着江南文化的精髓,婉约缠绵,三声叹息唱响。音乐是一种笛子,也叫雅布。抽象、写意、抒情、诗化是昆曲最大的特点。

该书以《玉簪记》为例,讲述了乖乖女与道观书生之间的情感故事,详细阐述了为每部戏剧精心设计的舞台,体现了昆曲对优雅和含蓄美学的极致追求。

道观是以董阳子的野草《女性贞节观》为代表,而不是以真正的寺庙为代表。《上殿》是以经典书《Hokkekyo》为蓝本,然后用水墨观音像来表现整个寺庙的禅意,主题音乐是古琴。《秦调》以泼墨慢变呈现,女主角在荷塘边弹琴吟诗的意境饱满...最难的是演员的身材。昆曲是一门载歌载舞的艺术,每一个转身都要与演唱节奏相协调。每一张图片都不一样,每一张图片都融合了最优雅、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元素。

看完“昆曲新美学”这一章,在网上找到了《玉簪记》。有了书中的解说,真的是清新淡雅,博大精深。想起去年年底区文化馆的京剧专场。有了背景和灯光,有了屏幕歌词,演员的笑容和手势与歌词相呼应,不自觉地沉浸在剧情中。很难想象坐在《玉佩记》的舞台下会有多惊艳!

但昆曲等剧种的传承依然堪忧。说到底,他们的复兴是为了对抗经济高速发展中日益浮躁的人们。

事实上,外界越是喧嚣,越需要高质量的精神滋养,经典作品就是其中之一。把《红楼梦》称为“天下第一书”的白先勇,把他一生阅读这本书的经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整理出来,放进“美的复兴”第四章:《红楼梦》。从儒释道的笔法、人物、题材、宗教等角度,可以读出更深刻的含义。

比如《红楼梦》的情节发展中,经常有戏场,这是戏曲题材的写作手法。

第十八回,袁菲回娘家的时候,是贾府最兴盛的时候。袁菲订了四个剧本:第一个,一束雪和一个豪华的宴会,播放了莫怀古被强大的大臣严世蕃垂涎的故事,因为他有一个夜光杯,后来被抢走了他的财产。预言贾家的相似命运;第二本《乞灵》,讲的是唐代和杨贵妃的爱情,杨贵妃在马玉坡上吊而死的结局,暗示了袁公主的早逝。第三本书《仙命》,以吕洞宾比喻宝玉出家。第四部《离魂》,讲的是杜丽娘在梦里与柳梦梅在牡丹亭相遇,醒来后相思而死。黛玉和杜丽娘都是“深情”的人,这部剧涵盖了黛玉之死。

戏曲题材体现在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九、九十三章。剧中的戏份,在不着痕迹的表面繁华中,隐藏着贾没落的命运。

认为“写作就是把人类心灵无声的痛苦化为文字”的白先勇,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融入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生活体验。他几次提到对联:“天地同流,眼底皆生清净;千古一梦,人间几度续黄。“我觉得这既说明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悲悯之心,也警示了我们一些东西。文艺表演这种生活场景,给人以隔空观看的机会,难道不是某种程度的警惕吗?

在本书的第五章“对话”中,许知远对白先生的采访也是一个惊喜。王先生说,生活是一个故事。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能说的话,都是很好听的故事。美的复兴就是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