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出自《行路难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

全诗(节选)如下: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译文如下: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扩展资料:

第三首诗纯言退意,与第一首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

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百度百科——行路难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