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思想启蒙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时代的开始,可以说是以一个伟人为标志的,就是鲁迅。他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伟大的叛逆者和启蒙者;同时,他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知识分子——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伟大先驱。他继承和发展了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中国早期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思想和作品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鲁迅小说的思想成果主要有两个。一、鲁迅小说的启蒙思想:鲁迅小说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是一个“愚蠢而软弱的国民性”,是一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所谓“不幸”,主要是指遭受沉重压迫而不觉悟的人,不思为改变命运而奋斗,却活下去,甚至乐于暂时做奴隶。比如孔乙己深受科举毒害,华老栓愚昧麻木,闰土屈服于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对礼教的坚守等等。另一个是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小说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不欺不骗,真实地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些重要方面:第一个觉醒的革命者在孤独中死去,他的血被用作蒙昧人的救命药(药);一心一意坚守封建礼教的女性正在被礼教(“福”)吞噬等等。[2]鲁迅在真实而冷静地描写血淋淋的生活时,融进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礼教吃人、群众的启蒙、国民性的改造、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这是鲁迅小说具有高度思想性的根本原因。一、启蒙思想的产生五四前一年,鲁迅用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唤醒了沉睡的人们。一年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启蒙思想开始了,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新篇章。多年来,人们对鲁迅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学科,他的早期思想也一度成为研究的中心。而他的启蒙,曾经深受百姓关注,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年浩劫和一个新时期。在当今文化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再谈鲁迅的思想和作品,我们会感到更加深刻。他的启蒙思想意义深远。1933年,鲁迅写了《怎样写小说》,明确提出:“说到为什么要写小说,我还是抱着十几年前的启蒙思想,那就是一定要为了生活,为了改善这种生活。”“所以我的素材多取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旨在揭露痛苦,引起治疗的注意。”这是他启蒙思想的来源。所谓启蒙,广义上是指反对蒙昧主义,启发人的意识;狭义上是指18世纪欧洲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鲁迅在这场运动中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启蒙运动,但并不是照搬西方启蒙运动,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和鲁迅本人的战斗实践,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启蒙运动。鲁迅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大地上。他对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愚昧和落后有着切身的感受。他站得更高,比西方启蒙思想家更忧心忡忡。在中国,封建专制的传统根深蒂固。以至于人类自由的自觉本质被异化了。鲁迅在《灯下随笔》中透彻地指出:“如果有一种暴力,‘把人当人’不但不妥当,而且还不如牛马,这算不得什么;当人们羡慕牛马,感叹牛马不如太平狗的时候,再给它们一个与牛马价格略相等的价格,就像元朝的法律,杀了别人的奴隶,丢了一头牛,那么人们就会心悦诚服,赞美太平盛世。为什么?因为他虽然不是人,但已经等于牛马了。”这就是暴政下人性被异化的现象,也是被统治者安于奴隶的命运,甘于做牛做马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竭力推行蒙昧主义,实行思想禁锢政策。两千多年的暴政,生产的缓慢发展,生产方式的落后,社会生活的停滞,统治阶级的蒙昧主义,是我国人民愚昧落后,灾难深重的历史原因。鲁迅先生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历史。他认为只有改变人民的精神,唤醒人民,中国才有希望。早在1907年,他就号召中国的诗人像“恶魔”一样勇敢地反抗封建社会,使中国脱离被萧扼杀的严冬,进入暖春。他关注的是资产阶级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裴多菲等。他们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创作的,所以他们的启蒙思想是鲁迅的创作思想。鲁迅称赞拜伦的作品“抵抗毁灭挑战的声音没有一步字母”,雪莱的“反伪杀习成诗”,“一切正义、自由、真理、博爱希望的理论,都化为酒精。”尤其崇拜拜伦“把一切虚假的伪装都竖起来,清理干净”的叛逆精神和“斗不过”的坚强意志,被誉为摩罗世宗。他把这种精神概括为“意图是反抗,目标是行动”,企图唤起中国人民反抗和摧毁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热情。鲁迅认为,只有解放人们的思想,社会国家才能有新的面貌。他推崇自由平等,重视人权,解放思想等。:“思想自由,一切学术之事,如何崛起,学以致用,利人利己,所以时间,十九世纪,物质文明的繁荣,都以这两千多年的成就为荣。”他认为“尊重个性,张灵明”可以促进民族精神的觉醒。鲁迅吸收了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反封建精神,同时他的启蒙思想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更强的战斗性。早在辛亥革命前,鲁迅就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他非常重视思想启蒙。鲁迅在医学上描绘了一个崇高的革命形象。为了实现民主革命的理想,他义正言辞地劝说牢头在狱中造反,最后壮烈牺牲,但于霞的牺牲得不到包括他母亲在内的劳动人民的理解。鲁迅一方面肯定了自己反对朝廷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同时又为自己脱离群众的弱点感到痛心。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描述了革命者忽视启蒙工作而造成的令人震惊的历史悲剧,启示人们,仅仅依靠革命者的英勇斗争是不足以赢得革命的。更重要的是发动群众,提高群众觉悟,组织群众进入革命队伍。〔2〕鲁迅的小说多次揭露了辛亥革命在广大农村基础的薄弱。在《阿q正传》中,韦庄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革命前后也从来没有过起码的革命宣传活动。当革命蔓延到魏庄时,除了一段时间各界人士暴动外,一切恢复平静,封建地主阶级仍然牢牢统治着魏庄。农民这个最广泛的盟友,并不被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重视。在革命还在进行的时候,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妥协,使得农村政权落入地主士绅手中,而像阿q这样具有自发革命激情的基本群众则成为革命的牺牲品。鲁迅通过小说中的形象描写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思想启蒙的无比重要性。二、启蒙思想的发展鲁迅在强调思想启蒙的同时,也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命题,这一命题一直贯穿于他早期的创作之中。他的小说在表现劳动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时,着重揭露他们的弱点,分析这些弱点的社会根源——封建统治阶级的蒙昧主义。鲁迅以深厚的感情,取材于“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尖锐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造成的国民性弊病。他愤怒地将这些麻木的人概括为“只能让其毫无意义地公开展示的材料和素材。”《狂人日记》中的一群人“他们也曾为知县打过枷,扇过君子的嘴巴,被官员霸占过老婆,被债主逼死过老子娘”,所有被剥削被压迫的人都加入了吃人的行列;孔乙己咸亨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的不幸无动于衷,反而拿他的缺点取乐;《医学》里看断头戏的平庸之辈“把脖子伸得很长,好像很多鸭子被无形的手捏起来举起来了”;《明日》里借帮的食客;《头发的故事》中盲目保守的大众;在《祝福》中,鲁家的短工、等邻居自私而冷漠。他们把祥林嫂的伤疤当笑话传下去,“咀嚼欣赏”她的悲哀,然后吐槽嘲讽。观众在向公众展示那些盲目追逐乐趣、幸灾乐祸和麻木不仁的人...都激起了鲁迅的愤慨。他说:“大自然已经如此聪明,一个人不会感受到别人身体上的痛苦,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却弥补了大自然的不足,让人在不在的时候感受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3]鲁迅对这种麻木的精神状态深恶痛绝,他非常感慨地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去玩,如果他们显得大方,他们看的是悲壮的戏码;如果它看起来像一个婴儿,他们会看闹剧。”这种人没办法,让他们没剧看才是治本之策。1924年写的《复仇》就是对这种麻木的鞭笞。荒野中有两个人,手持尖刀,看起来像是要杀人。路人正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杀戮。然而两人相拥而不杀,看客们厌烦了,慢慢分开。作者认为欣赏路人的干涩就是报复。作为一个真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伟大的启蒙者,鲁迅看到了劳动人民在社会重压下的痛苦和不幸,看到了劣等与上等的对立,看到了群众中的反抗精神。另一方面,鲁迅也非常重视传统观念对劳动人民的毒害。他不仅为人民的传统奴隶地位感到痛心,而且迫切希望人民觉醒起来,反抗传统压迫者。他看到了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就是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由于自然经济的原因,农民和广大劳动人民相互隔绝。他们听天由命,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年轻时,他满怀爱国热情,决心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他经常考虑如何让人们摆脱奴隶的命运,如何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鲁迅强调人的觉醒,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摆脱愚昧,这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三,启蒙思想的现实意义。封建蒙昧主义害了中国几千年。近百年来,先进的中国人流血牺牲,要实现的是彻底反封建的理想。五四时期,他们倡导科学民主,进行思想启蒙,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十年文革,它用它的蒙昧主义扼杀了一切生机,用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启蒙的重要性。“四人帮”的现代蒙昧主义流毒值得我们终生反思。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鲁迅的启蒙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今天,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本着“以我为主,为我们服务”的原则,积极吸收一切有利于我们发展的思想。我们知道鲁迅走上文学之路就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类精神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鲁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致力于改变中国人民的精神。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致力于勾勒和提炼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为中国人提供了一面反思自己的“镜子”。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顽强抵抗很重要。在20世纪中国由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我们从根本上彻底反思几千年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促使中国人冲破思想牢笼,实现精神解放,实现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和自立于世界的正确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鲁迅小说鲁迅(1881 ~ 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是通过吸收外国小说的文体艺术和改造传统戏仿而形成的。鲁迅先生是这场改革的伟大旗手。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宣告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在艺术方法上,明显带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白话诗和散文已经出现,但真正具有深刻的革命思想和文学革命特色,把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全新的、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的作品,是《狂人日记》。也可以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有《呐喊》、《彷徨》。呐喊赚了65,438+0,965,438+08 ~ 65,438+0,922年,写了65,438+04部作品,保持了五四前后奋起呐喊的时代特征。流浪赚了1924的福分,上了餐厅,肥皂和1925的孤独男人,悲愤往事,离婚等。, ***11.《流浪》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呐喊》中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这部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农场劳动者阿q被压迫、试图反抗并最终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作者深切同情阿q被欺凌被摧残的不幸遭遇,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受到强烈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苦涩批判,表达了唤醒农民意识,促使他们开始革命的强烈愿望。《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杰作。《流浪》中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都表现了农村女性的命运。《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最后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它比《暴风骤雨》更深刻地展现了辛亥革命后的农村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小说《孔乙己》以简洁朴素的立意和纯净精到的语言,刻画了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践踏生命、摧残人性的罪恶。《药》也是愤怒揭露封建制度“吃人”的名篇。但是,被封建愚昧和迷信“吃掉”的,不仅有普通老百姓,也有被封建专制的屠刀“吃掉”的青年革命家。花老栓用血汗钱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早已是令人清醒的文学典故。《故乡》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名著。通过久别重逢时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儿时伙伴润土的故事,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民所遭受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灾难。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吸取了西方小说经济结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点,打破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单一形式,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称鲁迅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并不为过。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学大师,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润土、祥林嫂、吕、子君、孔乙己、四明等。鲁迅教育思想的特点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曾任浙江师范学校、绍兴附中教师,教育部教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讲师或教授。教育是他一生从事的唯一社会职业。1927定居上海后,虽然不再从事教育工作,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但对教育的热情和关注丝毫不减。他多次在学校演讲,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论文。虽然他没有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文学评论和书信,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鲁迅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他近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也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赋予他的使命。鲁迅生活在什么时代?周恩来曾说:“鲁迅的时代是半满清半民国。他出生于一个破产的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社会的洗礼,在戊戌政变后接受洋务教育。后来留学东洋,师从章太炎先生,参加光复会。进入民国后,在北方官僚社会做了多年的北京小官,也可以说是一份清闲的工作。直到“五四”前夕,他才参加了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坚力量的思想革命运动。从此,他公开成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士大夫阶级的叛徒,逐渐发展到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地位,而他自己却是如此卑微,甘愿做一个‘革命的棋子’。”周恩来精辟地分析了鲁迅经历的时代及其思想的发展过程。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也必须联系到他的思想主线。鲁迅的主旨是摧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诞生新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培养革命战士,进行思想革命。他去日本留学,开始学医。他想将来回国后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医学拯救祖国。然而,他在学校受到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日本学生的歧视。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个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鲁迅受到了侮辱,感受到了生于弱国的痛苦。尤其是在一部日俄战争的电影里,看到一个日本人说自己是给中国当侦探的,被日军抓去斩首,而一群日本围观者却一脸麻木,视而不见。他深受刺激,苦思数月,得出结论:“我觉得医学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所有愚蠢而虚弱的公民,无论多么健康和强壮,都只能做无意义的宣传材料和看客,没有必要认为自己不幸死去。”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当时觉得宣传文艺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想宣传文艺运动。“鲁迅热爱祖国和人民。正是这份爱,让他无法容忍人民的病态存在。他在《我如何开始一部小说》一文中说:“所以我的素材多取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苦难,引起治疗的注意。”因此,鲁迅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民性。早在日本时,他就常与好友徐守尚谈论中华民族的短处。”我们经常谈论三个相关的问题:(1)理想的人性是什么?(2)中国各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至于(1)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直在孜孜以求的东西,我们说它浩瀚,我们量力而行,就不多说了。至于(2)的探索,当时我们觉得我们这个民族最缺的就是真诚和爱...至于(3)的症结,当然要在历史中去探究。虽然原因很多,但两次被异国奴役被认为是最大最深的根源。一个奴隶还能在哪里说诚实和爱?.....唯一的补救办法是革命。《徐守尚:我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他坚决主张必须改造国民性,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否则虽然换了招牌,商品还是老样子;口号虽新,骨子里还是老的,革命不可能成功。他说:“谈到中国的改革,首先要做的是扫除旧的东西,从而为新生命的诞生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