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地震的余震

9月3日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根据攀 3.0~3.9级21次,4.0~4.9级2次,5.0~5.9级1次,其中,最大震级为8月31日发生的5.6级余震

新华网昆明8月31日电(记者蔡祥荣、张熠柠)截至31日8时,攀枝花地震已经导致云南楚雄、昭通、大理、昆明4个州市约44万人受灾,民房倒损13万多间,其中楚雄彝族自治州近19万人受灾,民房倒损11万多间,死亡5人,重伤36人,轻伤72人。

据云南省楚雄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31日8时,攀枝花地震已经导致云南楚雄州的元谋县、永仁县、大姚县、武定县、牟定县5县46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189950人,死亡5人,重伤36人,轻伤72人;民房倒损111448间,学校倒损656间,机关、企事业单位倒损213幢。

据云南省民政厅统计,截至31日8时,除了楚雄州外,云南省昭通、大理、昆明3个州市约25万人受灾,民房倒损约7500户25000间。云南省民政厅已经向灾区调拨了3200顶帐篷、棉被1000床。云南省灾区民政部门已经发放大米25吨,楚雄州已调拨35万元资金用于救灾。

31日,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已经带领云南省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前往灾区指挥救援。

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发生在中国四川与云南交接地带金沙江沿岸的6.1级地震,对以上两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三个地区均造成危害,同时,还波及昆明、丽江、大理等地。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县、攀枝花市、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元谋县灾情最重,地震***造成41人死亡。至9月15日,以上三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地震造成770人受伤;18352间房屋倒塌,428175间房屋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60.45亿元。

记者自9月1日晨进入震区采访至今半月,在灾区不仅看到一片又一片的房屋倒塌、一群又一群无家可归的村民、一个又一个家破人亡的惨状,也看到两省三地各级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积极努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问题。

一些现象

震中之争

“震中就在我们这边,你不能说死的人多,灾情就重……”9月8日,攀枝花市在召开关于地震的第七次新闻发布会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漆贵全对记者如是说。

“他们会理那边其实只有一个点——就一个镇受灾,而我们这边是全面受灾……实际上就是我们攀枝花在地震,名称都叫攀枝花地震!”漆贵全强调说。

其实在记者前往震区前,在网络上看到大部分报道写的是“四川攀枝花发生6.1级地震”,许多门户网站上做的专题名称亦如此。新华社最早发出的消息称:“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

但是,会理县的干部们却不断对记者讲:“震中就在我们会理!我们全县32个乡镇严重受灾。”

震中到底在哪里?记者沿重灾区采访来到云南省元谋县,看到县、乡文件上均称“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发生6.1级地震”。其中姜驿乡的文件称“我乡由于靠近震中,已造成4人死亡,65人受伤”。而姜驿乡正好与会理县最南部的黎洪乡全面接壤,此次地震仅该乡死亡人数就达4人,占云南死亡总数的67%。

面对攀枝花与会理之间的“震中之争”,会理县的一位科级干部对记者说:“我们会上讨论过后觉得,这个震中,他们实在要争,就让他们拿去吧……”

对此,记者采访了攀枝花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彭建兵,彭建兵对记者说:“震中应该在攀枝花市仁和区与会理县绿水乡之间。宏观震中应该是会理县占多数地区,攀枝花与元谋县也各占一部分。”“也就是沿金沙江而下,主体在江东。”

记者注意到,随着震区灾害数字的不断变化,网络上对于这个地震的名称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名称由“攀枝花地震”变成了“攀枝花—会理地震”或“仁和—会理地震”。

为什么四川南部的两个地区对此次地震的名称以及震中之说如此计较呢?

灾情之争

在两省三地,每到一个地区,当地的干部首先向记者提供的是一连串的灾情数字。

会理县给记者提供的数字里最多的是“死亡”、“重伤”、“轻伤”以及“房屋倒塌”的数字。在提供给记者的死亡名单中,该县29个死亡者分布在8个乡镇。记者开始了对逝者生命最后轨迹的追踪与查访,先后实地查访了14个死者最后离世的地方,同时电话连线其他亡者所在乡村负责人进行了求证核实。

记者发现,会理的死亡者基本都是被倒塌的土坯房砸死或者被捂死在土堆里。

会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给记者提供的数字是:29人死亡;360人受伤;7013间房屋倒塌,98458间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8.74亿元。

当记者来到云南省元谋县时,县里的数字如下:5人死亡;132人受伤;4946间房屋倒塌,34048间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7.447亿元。

记者根据该县提供的死亡名单,先后实地查访了姜驿乡4个逝者最后离世的地方,同时通过乡村干部对江边乡丙弄村的死者进行了求证核实。元谋死亡者的情况与会理是一致的,不是地震砸死就是被捂死在泥土里。

9月8日,记者再次到达攀枝花市,便被带到正在举行地震新闻发布会的会展中心。记者向攀枝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张海了解灾情,张海给记者一份材料,“我们的损失非常大,我们的许多工业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对此,《四川日报》记者郑先聪说:“会理远没有仁和损失大、灾情重,不能说人死的多,损失就大。”

其实也就是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其中的一位发言人——攀枝花市农牧局副局长温波一开始便向到场的记者详细介绍了该市的芒果、石榴“味甜、味浓、多汁”等等,由于地震“客商减少30%”;“全市农牧系统将为来攀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优质芒果、石榴挂满枝头,正待有识之士、有爱心之商来品尝、购买”。

当记者要求得到该市死亡名单时,被张海拒绝,“这个涉及到个人隐私,民政部门不允许。”

面对攀枝花市政府材料上的死亡数字——“6”,记者开始在该市3区2县查访,得到结果如下:

1.山朝维,男,43岁,彝族,仁和区平地镇火山组村民。30日下午地震后,从屋里抬大米,摔下台阶,后脑着地,在送往医院途中于31日凌晨死亡。

2.刘绪林,男,54岁,汉族,米易县草场乡克朗村二组村民。30日下午地震时,从房屋逃出在出院门时,被正在倒塌的院门边墙砸死。

3.屈春芬,女,42岁,彝族,延边县***和乡旭日村松林岗社村民。9月5日下午17时许,当地山体滑坡,滚下许多石头,被滚石砸死。

4.候宗清,女,42岁,汉族,四川省阆中市五马乡陈家沟村村民。在攀枝花打工,30日下午地震时,她从租住的房间跑出,在离开楼区3米处跌倒,后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街道办主任郭庆说:“不是地震死亡,最多算是地震引起的死亡。她本来就有心脏病。”

5.覃树清,女,65岁,彝族,仁和区布德镇猛良坪4社村民。震前在攀枝花市二医院住院,地震时,与其他患者一起外出避震,17时许返回病房。医院所在片区街道副主任王峰介绍说:“因心理恐慌,导致冠心病突发,抢救无效死亡。”

6.海贵红,男,31岁,僳僳族,云南省永胜县农民。在攀枝花西区一家石灰石矿做风枪工,30日下午地震后,在撤离现场时,被滚下的土块打下崖摔死。

以上是记者最终查实的攀枝花市因灾死亡名单。该市的伤者名称与其他两地不同,叫作“因灾伤病278人”。

到9月15日,在因灾“损坏房屋”栏里,会理是98458间、元谋是34048间、攀枝花是295669间。给当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栏里,会理是18.74亿元、元谋是7.45亿元、攀枝花是34.26亿元。

攀枝花是西南工业重镇,攀枝花钢铁公司、攀枝花煤矿等大型企业坐落于此。市里的材料上称,“工业企业受损严重,预计受损面积达70%以上”。另外“西区、仁和区***有采空沉陷区140多平方公里,涉及居民3.2万人”。

对此,攀枝花市委宣传部的干部们不断向记者们介绍“攀枝花灾情是最严重的”,许多记者被宣传部安排前往不同的重灾点采访。

“攀枝花震情并不严重,是他们吆喝得凶!”会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祁开虹如是说。

“我们是知道攀枝花地震了,千里迢迢赶到攀枝花,才知道真正的重灾区在会理,便赶到会理。”一位远道而来的志愿者对记者说。他还告诉记者,许多志愿者与他一样是看了最早的新闻便一路直奔攀枝花,有一部分人像他一样来会理了,有些打道回府了或还留在攀枝花。

震后捐赠上的差异就更大了。

到9月15日,攀枝花市累计已接收各种捐赠资金3919.75万元,会理是1145.93万元,而元谋县仅仅接收到131万元。从三方提供的资料看到,以上三地总人口与受灾人口分别如下:攀枝花市110万人,受灾人口31.3万人;会理县44万人,受灾人口10.3万人;元谋县21.3万人,受灾人口10万人。

再说三地接收帐篷的情况,到9月15日,攀枝花市累计已接收帐篷33742顶,会理接收22322顶,元谋接收4100顶。记者看到,在会理重灾区,村民还住在自己搭建的塑料棚或拖拉机里的时候,攀枝花市一些街区成片的帐篷却空放在那里,旁边的商贩告诉记者:“白天一般都没人,东西也搬走了,晚上睡觉时,有些人担心便来到帐篷里。”

对此,一位在攀枝花工作的青年人对记者说:“这跟争取项目与资源一样,谁的手段高,谁就能成为赢家。”

三个指挥部

会理:危房里办公

记者最先见到的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是会理县位于重灾区黎溪区工委院内的办公场所。走进区工委大门,两侧相对而立两座三层办公楼,顺着两楼相夹的走道行走20多米便是一个小院,四面都是砖混结构的平房。院子中心撑起了三顶绿色帐篷,上面写着“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里边摆着一条长桌,十多个人把帐篷挤得进出艰难,县委书记与一些干部一直在里边开会。

临时的新闻中心,设在墙上已贴着“楼体裂缝,此处危险”字样的一间办公室里,许多记者进进出出在忙碌着。所有救援人员均在院内原区工委餐厅就餐,人挤得满满当当。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间餐厅的墙上也可见一些裂纹。

来采访的记者被新闻中心统一安排在小街上的一家小旅馆里,路过小街时记者看到,有好几家民房都垮塌。而会理县死亡最为严重的村庄就在旁边不到一公里处的新桥村,地震当天全村被活埋和砸死8人。

元谋:烤烟大棚里的指挥中心

9月5日,记者从会理南下,进入云南省灾情最重的元谋县姜驿乡。“元谋县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不是设在乡政府办公楼里,而是在一个巨大的塑料大棚里。记者走进这间摆了足足有30米长办公桌的大棚里,只见许多人正在忙碌着。

元谋县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鲁维生告诉记者,这里***有25个大棚,每个大棚长50米,宽10米,即500平方米。这里原来是州烟草公司的烤烟育苗棚,地震当天政府征用这些大棚,将周围所有的村民集中安置于此。临时的医疗中心便设在大棚里,记者在医疗中心看到,有十多位受伤的村民躺在床上,医护人员穿梭期间。

由于救灾帐篷到位及时,姜驿乡村民户均领到一顶帐篷,所以大部分烤烟大棚已闲置。还在使用的有“指挥部”、“医疗中心”、“新闻中心”、“电力抢修中心”等等。是夜,记者与其他一些来采访的记者被安排到新闻中心的大棚里,席地而卧。

晚上,记者看到指挥部、军方、警察、民兵、电力等各点上均在进行着会议。在姜驿乡各村庄采访时,记者看到每个帐篷上均贴有“民警提示”、“震后临时安置点用电安全须知”等,许多区域帐篷上贴有“震后心理援助”的海报。

攀枝花:四星级宾馆

9月8日,记者二到攀枝花,市政府大楼上挂着一个“攀枝花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大牌。经过登记,记者被告知指挥部在302房间,然而时间已经是下午14时45分,这间办公室仍大门紧锁。后来隔壁办公室人员告知,记者应到市委宣传部报到登记。

市委门口直挺挺站着4个身着灰色制服的保安,一边两个。记者被盘问后放行上楼,查验证件后记者被安排到攀枝花宾馆。“我们的新闻中心在攀宾”,这是一家四星级的宾馆,许多前来采访的记者均被安排在这家宾馆的4楼。就餐时间,宣传部的人会一个个通知记者们到宾馆餐厅吃饭,每顿饭约10余个菜。

一些问题

在震区采访,除了以上现象外,还有一些问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按照国际规范,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其他则俗称小地震。

与汶川地震相比,此次地震是一个小地震,与一般的小地震比,这又是一起大地震。因此被人们称为“不大不小”的地震。大部分国家在面对类似地震时,基本上不会形成如此严重的损害。美国20世纪发生7级以上地震20多次,总体死亡人数为1380人。然而,此次发生在川滇交接地带的6.1级地震为什么会形成如此严重的损害?

大量土坯房倒塌的背后

此次地震造成会理、元谋、攀枝花三地18352间房屋倒塌,428175间房屋严重损坏。记者观察,其中会理的房屋垮塌最为惨烈。与元谋、攀枝花相比,会理农民的住房更加简陋,位于灾区的农民住房基本是土坯房或木架房,农民的住房水平与其他两地差距较大。

记者一路观察,在同样的震区,大部分砖混结构的房子以及框架结构的房子基本完好无损。而土坯房、木架房没有倒塌的,也大部分被严重撕裂,基本都是危房。

“老百姓太穷了,这是房屋大量垮塌,伤亡如此严重的首要原因。”会理县城乡建设局工程师熊家祥如是说。

熊家祥解释说,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老百姓没有经济来源,仅有的一些经济作物也难以运出大山,更难卖上好价钱,所以百姓很穷,修不起砖房,只有垒土坯房。

当地农村的房屋分三种类型:土坯房、木架房、砖混结构房。

熊家祥说,条件很好的农民才修得起砖混结构的房子。此次在会理震区,这类房子没有倒塌的情况,但这类房子仅占6%。条件较好的农民修建木架房,即先搭木框架,然后砌墙。这类房子全面垮塌的比较少,但就是这样的土木房子在灾区也仅仅占19%。

条件差的农民只能修建最简单的土坯房,就是“砌了土墙搭根梁,盖上青瓦便是房”。而土坯房在整个灾区占到75%。而此次地震大面积倒塌的就是这种土坯房。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地的土壤基本是红沙土,黏性较差,容易破碎。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对媒体介绍说,整个攀枝花-会理地震灾区的房屋结构以土坯房、夯土房等土木结构为主,约占85%;砖木结构约占10%,其他结构仅占5%。而土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差,震后容易出现多处贯通性裂缝、墙体倾斜移位、屋顶坍塌等现象。

此外,这个区域处于地震频发区,是中国地震局重点监视防御区。

“农民穷得连木架的房子都修建不起,别说什么按防震标准建房了!那是专家们的一厢情愿。”熊家祥补充说。

灾区的许多农民居住在高山峡谷的一些角落里,许多村庄不仅不通公路,连摩托车行走都十分艰难,加之地震造成断路,许多村庄只能徒步前往。记者从仁和区平地镇政府所在地赶往一个居住着24口人的火山组,当地的摩托车手整整驮行了两个小时才找到这里,而且许多地方车手是托起摩托车通过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抗震意识普遍薄弱。

“8·30”地震之后,第二天又发生5.6级余震,但是,会理县抗震救灾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依然居住与工作在重灾区黎溪区工委院内的已经定性为危房的办公楼及民房里,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均在已经有明显裂纹的区工委餐厅扎堆用餐。另外,截至2008年9月15日15时,地震灾区已发生余震1318次。由于31日余震达5.6级,引发新的灾害,会理县仅此余震便造成7人死亡。

此次“小震大灾”一方面与农村民居选址不合理、建筑结构不当、建筑材料质量差、整体性能弱和抗震能力低密切相关,还与长期以来民众抗震意识淡薄及政府没有强制性推行防震建设标准不无关系。

虽然这两年这些地区村民均收到政府发放的抗震减灾宣传资料及《农村房屋抗震知识宣传手册》,但村民反映只是发到手,“很少有人看啊!”,“更没人会按照本本上说的做。”

救援的速度与力量

把两省三地抗震救灾相比较,云南省元谋县的救援速度与力量是最快最强的。

8月30日16时30分地震后,元谋县一支包括医疗、运输、电力、通信、物资保障在内的救援队伍就跨过金沙江来到重灾区姜驿乡。

当晚姜驿乡的大部分村民被安置在25个烤烟大棚里。第二天上午,县里运大米的车辆便到达灾区。最强有力的救援力量是军队。仅仅元谋县境内就有两支野战部队参与到救援抢险中,他们分别是:成都军区驻滇某部高炮团救援队、第一炮兵驻滇某部救援队。

地震发生18个小时后,成都军区驻滇某部高炮团救援队便赶到姜驿乡,到当天晚上这个团先后有300多人进入灾区抢险。团长苏小林告诉记者,至9月6日12时,他们已为灾区搭建帐篷1653顶,占这个乡搭建帐篷总数的68%。“灾区的物资运输与装卸基本是由我部承担的。”

元谋县最重要的灾区有两个,一个是姜驿乡,另一个是江边乡。前来江边乡的是第一炮兵驻滇某部救援队,来了165人,装备精良,完成了该乡大部分救援任务。

相对而言,会理县虽然灾情更重,但124人的部队救援队9月4日才到达灾区现场,好在9月1日便派来一支27人的医疗队。除了交通不畅外,信息不畅也是会理救援被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干事对记者说,人家攀枝花、云南的宣传做得好,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出去,我们这里灾情最重,但传递出去的信息最少。据宣传部的一位干部说,原本要跟医疗团队来会理报道的成都几位记者,临时接到省委宣传部的指令,取消了行程。

中新社攀枝花4月2日电 题:重访“8·30”地震重灾区:抗旱重建两不误

作者 徐杨祎 刘忠俊

经过两个小时颠簸的车程,记者来到2008年“8·30”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民族文化村。

走进村庄,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彝族老人坐在村口的树下交谈着。虽然记者并不能完全听明白彝语,但老人们还是热情地招呼记者,尝试着沟通。82岁高龄的起瑞仙老人一字一顿地说:“那年地震把我家40头牛都埋在了大山下,家里房子也垮掉了。自己没有钱修房子,村上给了我们很大支持。你看嘛,我家的房子马上就要装修了。”

离村口不远的地方,一口长约10米的池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池塘中大约有一米深的水,这在已经190天没有下雨的山里实属罕见。

村民说,这并不是他们的饮用水。迤沙拉民族文化村村长殷少洪的介绍解开了记者心中的疑惑,“村里都是彝族徽派建筑,基本都是木结构,极容易引发火灾。一旦起火,这山上没水的话就十分危险了。这个池子是消防池,里面的水是不能随便用的。”

一提到村里干旱情况,殷少洪村长脸上显出无奈。迤沙拉村***有572户村民,***计2267人。“8·30地震”给每家每户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全村有426户重建,其余146户对房屋进行了加固。“地震之后本来就困难,现在又干旱,地里的庄稼全部绝收,让受灾民众雪上加霜。”殷少洪说。

走在街上,一栋主体结构已经完工的新房吸引了记者注意,走进该房院内,主人纳录秀热情招呼记者参观,这是一栋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新房。纳录秀说,她家地里的小麦因干旱全部绝收,现在玉米都还没有种。“今年由于天旱,地里自己吃的蔬菜都绝收了,我已经好久没吃到新鲜的菜了。所有的东西都要到平地镇上去买。”

纳录秀说,现在家中的生活用水还能从山里接些山泉水应付,如果老天持续旱下去,就很难说了。“气象台预报要6月中旬才下雨,山泉水最多能维持半个月,这两天大家都在寻找新水源好打井。”

尽管长达半年的干旱给这座刚刚从地震中新生的村庄带来又一次考验,但生活在迤沙拉的每一个人依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前几天来了专家指导‘水改旱’,现在基本上都不种水稻,都改成烤烟、土豆、花生那些耐旱的庄稼了。”面对一片闲置已久的田地,殷少洪告诉记者,家家户户早已经做好了耕种的准备,只等天公作美下一场大雨。

就在记者即将离开时,村口的几位彝族老人们唱起了祈雨的民谣,老人们的眼神表达着对雨水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