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行话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是受到各种限制的。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一把洛阳铲都要拆了“藏”起来...所以他有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必须想各种办法,有些办法很微妙。

盗墓寻宝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盗掘古墓由来已久。历史上记载最早的陵墓是商朝第一代国王商汤。距今3600年,盗墓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发掘的古墓里得到一枚玉玺,上面有个十字,没人能认出来。

盗墓的规律和方法

盗墓贼有两种。一种是官贼,比如民国的董卓、孙殿英,他们都是全副武装。他们用大量的士兵扛着带火的棍子,另一种是分布在全国各地,人数众多的平民盗贼。集中在河南、陕西、湖南长沙周边地区。

职业窃贼通常是两个人合伙作案。很多团伙人少,单干的人就更少了,因为一个人照顾不了。一个人需要挖掘,一个人需要把风,清理泥土,然后一个人进入墓室,另一个人拿起上面的物品。两个伙伴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亲戚,但很少有父子合作。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你需要非常小心,以防止任何人变得贪婪。

这些人长期从事盗墓活动,经验丰富,善于伪装,非常擅长防盗机关。确定目标后,如果小墓不会费太大力气,几个晚上就挖好了,拿出物品就走。如果是大中型墓,他们会以耕种的名义在周围种上玉米高粱等东西,以绿纱帐掩盖自己两个月的盗墓活动。第二,他们会在坟墓旁边建一个房子来掩人耳目。

长沙盗墓四字决

南方水多,洛阳铲不太好。古人总结了多方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做出决定。

希望看风水,就是盗墓贼经常会风水,通过风水来判断墓地的大小。

第二,闻就是闻,玩鼻子的技巧。一把土就能看出你属于哪一代墓葬。你对这封信感到惊讶。有一个传说,一个盗墓贼盗墓三代,练就一身本事。但他是80年代被抓的,应该已经死了。但因为技术,他被判了无期徒刑,为考古事业干了一辈子。

三问多为能说会道之人,周游全国,与老人谈古论今,以获取墓葬信息。

四切指诊脉。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根据土层判断墓的年代和大小。另一种是在坟墓的棺材里摸死者的物件,从头部到肛门最后到脚部,作为一个无差别的池子。一定是心思细腻。第三种是用手触摸出土的物品来判断物品的价值。

盗墓寻宝之事,古已有之,今更为高明。它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已经发展到今天更加现代化、集体化和智能化。他们使用军用罗盘进行探测,使用探测器、雷管、炸药、链锯、汽车进行运输,使用手机进行通信。所以要想学会这个技术,是复杂而艰巨的,任重而道远。

现代盗墓者开发了盗墓工具...

反盗墓:“疑墓”传说的由来

最常见的防止盗墓的方法就是把坟地藏起来,让盗墓者不知道在哪里。据说古墓的主要出发点之一是不封树,也不在地面设置醒目的标志,这是为了防止非法挖掘。

汉末三国时期的盗墓,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反盗墓出现了所谓的“疑墓”、“虚墓”,也就是把盗墓贼和真假墓混为一谈的情况。其中以曹操设置的“疑墓”最为著名。据民间传说,曹操的“疑冢”多达72座,有些甚至立于水中。泉州民间曾说,施琅将军有七座“虚墓”,分别位于泉州多个古城门口。

传统的反盗墓方式有石墙铁壁坚固,防盗凿子蓄积砂,弩箭毒烟杀盗墓者等方式。

古墓被盗严重,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以我国已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据报道只有三座墓葬幸存。

“我们挖掘古墓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古墓被盗墓贼洗劫了。”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物。古墓中的文物代表了悠久文明留下的历史印记。为了最完整地记录古文化遗存反馈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墓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挖掘,而是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然后进行分析、对比、断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反馈的信息,供今后研究使用,以补充或丰富历史。盗墓行为,说实话,干扰破坏考古工作。

中国盗掘古墓的历史由来已久。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国王商汤的墓,距今约3600年。抢劫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发掘的古墓中得到一枚玉玺,上面刻了一个十字。当时没人认出来。

盗墓者的规则和挖掘方法

盗墓的人分两种。一类是官贼,如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陶文,民国的孙殿英等。,都是有名气的。他们经常用大量的士兵用燃烧的棍子来做这件事。还有一种人贼,分布在全国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挖开坟墓和棺材,拿出陪葬的财物财宝,大赚一笔。多集中在古墓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等。解放前,这些专职盗墓贼一般是两个人合伙。很多人组成团伙,一个人干的少。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管不了,两个人可以一起干:一开始一个人挖坑,另一个人一边看风一边清理泥土;后来一个人挖墓,另一个人捡上面的坑土和随葬品。这两个人大多有血缘关系(好朋友很多),奇怪的是父子关系比较少。这可能是因为盗墓这个行当终究是见不得光的。即使我做这种不光彩的事,我也要维护我作为父亲的形象。我都不好意思拉着儿子一起,儿子后来发现了,还装作不知道。两个人做伴侣为什么要找血亲?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为了钱拼了命。也就是说,当洞下的人干完活,把所有的东西都传过去,他就会拍手或者拉绳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来。如果洞口的人是以金钱为动机,当洞内的人快速上来时,会突然松开绳子,洞下的人会从四五米以上的距离突然掉下去,而且会因为骨折受伤而不能动弹。洞口的人会迅速把坑土埋在洞下,下面的人会死。

这些人长期盗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有一套对付墓中防盗机关的方法。确定了盗墓目标后,如果小墓不用费多大力气,几个晚上就挖好了,速战速决,拿出陪葬品走人。对于大中型墓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开荒为名,在墓葬周围种植玉米、高粱等高大作物,掩盖其盗掘活动一两个月。第二种是在坟墓旁边建一个房子,用来掩人耳目,然后从房子挖一条地道通到坟墓。从外表看不出任何问题,古墓早就被洗劫一空。三是在古墓边缘修建假墓的同时偷偷挖地道,进入古墓盗取财物。

旧社会盗墓工具的演变

一方面,盗掘古墓要靠人的技术和经验;一方面是靠工具操作。在旧社会,偷猎的工具是铲、镐、锹、斧、火把和蜡烛。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专门的探测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让盗墓者永远只针对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盗墓者使用一种特殊的铁锥来探索地面上没有标记的地下。他们一旦找到古墓,就可以直接挖洞,根据圆锥体上带起来的金属气味进行盗窃。明代王士行在《广志义》中说:“洛阳水土资源丰富,葬人不如泉。”“然而,尽管埋了,小偷还是能嗅出来,如果有金银铜铁,他们就会制造(挖)。”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次飞跃。北方,尤其是洛阳和关中,地处黄土塬,水深土厚。洛阳铲的铲夹只有2寸宽,呈U型半圆。铲子的上部装有一个长柄。每钻一次,把这铲子往地里插一插,就能下三四寸深,往上一抬,就能把陷在半圆里的地面完好无损地带出来。就这样,盗墓者继续往地下深处钻,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以及各种包裹体。如果是被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可能有古墓或古建筑。如果在包裹体中发现了陶瓷、铁、铜、金和木材,就可以推断出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有经验的盗墓贼可以通过洛阳铲敲击地面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来判断地下的情况。例如,压实的墙壁自然与空心墓和墓有很大的不同。

关于洛阳铲的起源,洛阳有一个故事:

在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一个叫李亚子的农民,从小就以盗墓为生。民国十二年(1923)的一天,他到了十几里外的孟津县。偃师县马沟村的一个熟人正在搭棚子卖油炸馒头。双方见面打招呼时,他看到那人正忙着用一把瓦形的短柄铁锹在地上挖一个垂直的小圆坑,以便插入棚柱。这个人用这把铁锹往地下戳,一抬就带出很多土,顿时引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挖盗洞比铁锹轻巧,特别是用原土,有利于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于是他找来一张纸,用铁铲夹画了一个很大的原始图案,回家后马上找了一个铁匠按图打造。真的是得心应手,效果不错。后来其他盗墓贼也纷纷效仿,于是广为“推广”。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门对其进行了改进,并用于地下是否有文物的勘察和钻探,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然而近年来,在全国的盗墓狂潮中,又被盗墓贼利用,再次误入歧途。

在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一个叫李亚子的农民,从小就以盗墓为生。民国十二年(1923)的一天,他到了十几里外的孟津县。偃师县马沟村的一个熟人正在搭棚子卖油炸馒头。双方见面打招呼时,他看到那人正忙着用一把瓦形的短柄铁锹在地上挖一个垂直的小圆坑,以便插入棚柱。这个人用这把铁锹往地下戳,一抬就带出很多土,顿时引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挖盗洞比铁锹轻巧,特别是用原土,有利于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于是他找来一张纸,用铁铲夹画了一个很大的原始图案,回家后马上找了一个铁匠按图打造。真的是得心应手,效果不错。后来其他盗墓贼也纷纷效仿,于是广为“推广”。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门对其进行了改进,并用于地下是否有文物的勘察和钻探,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然而近年来,在全国的盗墓狂潮中,又被盗墓贼利用,再次误入歧途。

盗墓寻宝的事自古就有,尤其是今天。其方法、技术和工具已经发展到更加现代化、智能化和集体化。军用罗盘和探测仪用于探测,雷管、炸药、电锯用于挖掘,汽车、摩托车和手机用于运输和通讯。因此,打击盗掘古墓葬、贩卖走私文物的斗争更加复杂艰巨,任重道远!

盗墓现象的历史文化考察

古墓是生命终结时的最后一次定格,也是储存墓主人生活时代一些文化信息的宝库。重叠式古墓历经沧桑,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遭到破坏。最常见的破坏形式是故意挖掘。盗墓在历史上相当普遍,甚至成为一些地区的地方习俗,一些家庭的谋生手段,一些社会群体的行业特色。

盗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看到有意识毁墓的遗迹。春秋时期“礼数不周,乐崩”的社会变革后,重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盛行。陕西凤翔1号秦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先秦时期墓葬,也是目前国内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墓葬。这座古墓共发现盗洞247个,其中10为盗洞,直接进入墓室。

司马迁写中山的风土人情,注意到“挖坟”的普遍性。虽然挖坟盗墓是一种“强奸”,但在当时,也有人因此而发家致富。西汉时,无法无天的贵族作恶多端,盗墓竟是骄横凶悍之人的嗜好游戏,于是出现了“国内葬藏,尽皆掘出”,“造墓无数”的情况。汉代一些严重的社会动乱,如七国吴楚之乱,推翻辛莽王朝的大暴动等等,都有大规模盗墓的记载。汉魏时期,出现了盗墓高潮。据说曹操的军事集团甚至设置了名为“法丘中郎将”和“莫金队长”的官职来指挥盗墓。

唐代所谓的“贼群蚊蝇”、“荒坟锄声”、“骷髅头半出地”、“白骨纵横交错”等诗句,也反映了盗墓的流行。在唐代宗,郭子仪父亲的墓被盗,有人怀疑这是余朝恩导演的。而郭子仪在司令部谈到这件事时,承认他当时统领的军队也有许多破坏陵墓的行为。据史书记载,从唐末到五代初,除了唐高宗和武则天,关中的唐帝陵墓被一座一座的盗走,无一幸免。

宋元明清时期的盗墓和毁墓历史是独一无二的。盗墓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中原金朝支持的伪齐政权对两座北京墓的大规模破坏。刘玉曾设立负责墓葬发掘的官员,即“河南陶沙官”和“汴京陶沙官”。元代蒙古贵族信任的僧人有盗掘南宋墓葬的行为。明朝万历年间,宦官陈丰办理李妻杨墓被民间盗掘案,受“夺大量黄金”的信息引诱,甚至“得知了中国的墓葬情况”。武昌市民反对其恶行,一度掀起激烈的抗议浪潮,几乎形成暴动。

盗墓的盛行,在各个朝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所以有“从古至今,没有不死之人,也没有留墓之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