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至成
贵州省地处西南边陲,自古以来就不是统治中心,加之经济不够发达,也不是革命老区。因此,这里出的我军开国将帅不多,开国元帅、大将均无贵州省人。57名上将中,仅有一名贵州籍,即杨至成上将。
1988年9月后,我军恢复实行军衔制,上将成为最高军衔。此后,***进行了29次上将军衔的授衔仪式,***计有192名高级军官成为新一代上将,这其中,仅有1位来自贵州的上将,即廖锡龙上将。
开国上将杨至成
杨至成,原名杨序清。侗族,1903年11月出生,贵州三穗人。粟裕大将是侗族人,杨至成上将也是侗族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总人口数为2879974人。他们是近300万侗族儿女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1917年,14岁的杨至成考入贵州省立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学习,1921年毕业。1923年在重庆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官,从此与军事后勤工作结下不解之缘。1925年夏,随川滇黔联军赴粤,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转入中国***产党。1927年毕业后被派到由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任连政治指导员。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春,他随部参加湘南起义,在与前来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作战中右腿受伤。1928年4月任中国工农革命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1营4连连长,曾兼任留守处主任。1929年1月任红4军军部副官长,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革军委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供给部科员。
杨至成参加了井冈山反“会剿”作战、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先后组织建立了中央苏区的“赤色邮政”,红军的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建立了枪械、弹药、被服、纺织、鞋袜、卫生材料等20余个工厂,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红军的物资供应,并创办了后勤学校。1934年参加长征,负责筹集粮食、物资、弹药、药品等供给部队,为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提供了物资保障。1935年1月任中革军委先遣先谴工作团主任。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革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中革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参加了东征、西征战役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戌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6月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1939年起先后在***产国际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深造。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严密封锁,被迫滞留乌兰巴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他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怀抱(期间,以讨饭为掩护),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期间,组建后勤学校并大力开展军工生产,为解放东北和辽沈、平津战役、南下作战提供了物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62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67年2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
新时期上将:廖锡龙
廖锡龙,1940年6月出生,贵州思南人。1963年2月加入中国***产党,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文化,上将军衔。
廖锡龙由于家境贫寒读书不多。1958年12月,18岁的廖锡龙参军入伍,成为昆明军区步兵第49师145团4连的一名战士。由于表现优秀,1963年就入了党,并被列入了干部苗子,但在干部考查时,因只有高小学历,学历不达标被刷了下来,但仍作为军事训练骨干和干部苗子被留在连队继续培养。
1964年,著名的“全军大比武”如火如荼地在全军各部队开展起来,廖锡龙作为骨干获得了昆明军区大比武对抗刺杀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正当所有人都认为他前途光明时,又一个意外降临了。在当年9月3日销毁施工后剩余的雷管时,一枚雷管突然爆炸,廖锡龙的右手手指不幸被炸伤致残,他因此又错过了1964年提干的机会。当年底,服役6年、提干无望的他被列入了退伍名单,这时,一位师首长来该部视察,在观看了廖锡龙组织的该连“郭兴福教学法”的汇报演习后对他赞不绝口,称赞其是一位“很有指挥才能的干部苗子”。由此,廖锡龙终于被提干。
真正让他大放异彩并奠定了将军之路的是他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和之后两山(老山、者阴山)轮战时的突出表现。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他作为副团长,下到该团3营加强指挥。在他的出色领导下,该营相继参加了1049高地捕俘战、船头穿插战、木桑攻坚战、946高地西南无名高地抗敌反冲击战、班绕散奔袭战等多次战斗。战后,他指挥的“船头穿插战”、“木桑攻坚战”、“946高地西南无名高地抗敌反冲击战”、“班绕散奔袭战”等成功入选对越作战经典战例,成为军事院校的教材。战后,他所在的91团,成为了云南前线各部队中唯一荣获军委授予的“二等功臣团”的步兵团。廖锡龙亲自指挥的该团3营则被军委授予“英雄营”,该营9连被授予“猛虎连”的光荣称号,涌现了“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陶少文和“特级战斗英雄”李光辉。
5年后的者阴山收复战中,他也有突出的表现,时任31师师长的廖锡龙通过两次推迟总攻发起时间,仅用时五小时零三十五分就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是役,我军***计歼敌安明县独立第3营、县队第6连、877团第7连,重创敌877团第5连、第8连和105公安屯,毙敌大尉以下550名,俘敌18名,缴获60口径以上火炮19门,各种枪151支(挺)及军用物资一部。战前,我军预计要准备两百口棺木,战后,一百口棺木都没用完。实现了以少胜多,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战果的目标,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合并,廖锡龙再次升职,出任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兼云南前线司令员,成为副大军区职将领。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成少有的副大军区职少将,而不少排名在他后面的副司令员都是中将。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他当时晋升有多快。1995年7月升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成为正大军区职将领。2000年晋升为上将军衔。2002年11月,廖锡龙升任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直到2013年3月退休,结束55年的戎马生涯。
他也成为后勤战线上最高职务,成为了我军后勤工作长达10余年的领导者,达到军旅生涯的最高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和老乡杨至成上将都和我军后勤有着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