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太子的初步改革了什么?

崇峻天皇死后,推古天皇即位,翌年,即593年(推古元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574—622年)为皇太子,又委以摄政重任,厩户皇子后来被世人称圣德太子。太子曾分别向高丽僧惠慈和五经博士觉哿学习佛典和中国典籍。他广泛吸收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成为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他试图以加强皇权,削弱氏姓贵族势力的办法,整饬社会秩序,挽救社会危机,为此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603年(推古十一年),制定冠位十二阶。冠位是按才能和功绩,由天皇授予贵族个人的荣爵,不得世袭。它和可以世袭的姓是完全不同的。实行冠位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皇权,为选拔人材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了贵族的官僚化和官僚体制的形式。

次年,即604年(推古十二年),颁布17条宪法。17条宪法是贵族的行为规范,并不是国家的根本法典。其条文,大都出自中国诸子百家的典籍和佛教思想,而尤以儒家经典居多。《宪法》规定“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以提高天皇的地位。《宪法》还提到“以和为贵,无忤为宗”,“群卿百寮,以礼为本”要求贵族息争守礼。为了发展生产,消弭人民的反抗情绪,《宪法》还规定了“国司、国造勿敛百姓”,“农桑之节,不可使民”等条款。

圣德太子又采取兴隆佛教的政策。594年(推古二年),通过天皇下诏兴隆佛、法、僧“三宝”。太子带头建寺、讲经、注经。结果全国出现了竞造佛舍,弘扬佛法的局面。太子兴隆佛教旨在用佛教来统一全国的信仰,以加强皇权。

太子遣使通好于中国隋朝,恢复了中断一个多世纪的中日邦交,积极移植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600年(推古八年)至614年(推古二十二年)的十五年间,派出四次遣隋使和八名留学生和学问僧。随遣隋使到中国留学的高向玄理、僧痀等人,后来学成归国后,在大化革新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圣德太子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氏姓制的束缚,削弱了大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了天皇的地位,培养和选拔了人材,这为后来的大化革新打下了基础。但圣德太子的改革,局限在上层建筑领域,而在这个领域里的改革也很不彻底。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情况下实行的,实施范围仅在畿内及其周边地区。17条宪法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多大约束力。所以抑制大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皇权是有限的。由于太子的改革没有触动日趋衰落的经济基础部民制,要挽救社会危机是根本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