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隶变成将军的卫青,究竟是如何逆袭成功的?
卫青其实不姓卫,姓郑,他的父亲叫郑季。他的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的仆人,与当时在平阳侯府做事的官吏郑季私通,生下了卫青。
卫青小时曾被送到郑家,但是郑季并没把他当成儿子,郑季的儿子也没把他当作自己的兄弟,而是把他当成奴隶使唤。后来卫青离开郑家回到母亲身边,而且将郑姓改成了卫姓,成了平阳侯府的仆人,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做客姐姐平阳公主府上,看上了卫青的三姐卫子夫,把其带进宫中。帝王后宫从不缺美人,卫子夫被带进宫后,武帝就把她给忘了。一年以后,一个偶尔的机会,被冷落的卫子夫再次被宠,并怀上了汉武帝的骨肉。
母凭子贵,卫子夫为此得到汉武帝的宠爱,这引起了陈皇后的妒忌。陈皇后的母亲馆陶公主因此对卫子夫非常憎恨,但是,又不敢明目张胆伤害她。为了打击卫子夫,便瞄上在建章做事的卫青。她派人抓住卫青,想杀害他。
卫青为人做事非常的和善,与同僚关系都很好。当时与他一起做事的公孙敖听到卫青被抓的消息,预料馆陶公主要杀害卫青,便带人将他抢了出来,卫青因此捡了一条命。
汉武帝得知此事,非常恼火,他觉得如果不想法保护卫家,不仅卫家人还会被伤害,就连卫子夫和她腹中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死于非命。他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长君为侍中。将卫孺嫁给太仆公孙贺,卫少儿嫁给了陈掌(陈平的后人)。他还在数日间连续赏赐卫青,后来又任命卫青为太中大夫,掌管朝政议论。
卫青也不负汉武帝的重任,跟随其左右,对他忠心耿耿,深得武帝的信任。
元光六年,匈奴兴兵南下。汉武帝分派四路人马迎击匈奴,这四路人马是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
这是卫青第一次带兵,他认真分析敌情后,决定带着他的一万人马深入险境,直接袭击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匈奴没想到汉军会直捣其后,被卫青打了个措手不及,俘虏七百人。另外三路,两路被匈奴打败,另一路没分胜负。卫青大胜而归,汉武帝非常高兴,立即将卫青封为关内侯。
元朔二年,匈奴入侵上谷、渔阳。先后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打败渔阳守将,劫掠百姓。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地,他迂回侧击绕到匈奴背后,攻占了高阙,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与单于的联系。接着,卫青率精兵迅速南下,将驻守在河南的匈奴包围。这次战争,汉军活捉了敌兵数千,控制了河南。汉武帝大喜,封卫青为长平侯。
再说卫青的东家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在第二个丈夫死后,动了改嫁的心思,她问随从哪一个侯爷最合适,随从说卫青最合适。平阳公主却笑了,说卫青曾是她家的仆人,嫁给他不合适。随从便说,公主,现今的卫青是尊贵的侯爷,他带兵英勇、做事果敢,公主跟卫侯爷最合适了。
其实,平阳公主也很看好卫青,但是碍于自己比卫青大,又嫁了两次,自己不便说。这会随从说出了她的心思,她便索性找到她的弟弟武帝,把这事说了。武帝听了很高兴,卫青是他信得过的人,若姐姐嫁给他,便是亲上加亲了,他立马下旨将姐姐许配卫青。帝王出口可是一言九鼎,落地有声的,汉武帝的旨意一下,卫青便成了驸马爷。
很多人都说,卫青的晋升是因为姐姐的关系。这说法也不无道理,当初若不是卫子夫的原因,卫青可能只是一个小当差,没有机会上战场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姐姐的关系只是给了卫青一个机会,后来事情的发展,却是因为卫青的实力。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卫青连连得胜,从未失败,这让汉武帝非常的欣喜。当获胜的战报再次传到京城,汉武帝欣喜之余,立即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卫青,终于用他的实力,完成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蜕变。
卫青心地善良,做事低调,从不居功自傲,经常把汉武帝给他的赏赐,分给部下。这可能是汉武帝信任他,下属忠于他的主要原因。
扫荡漠南时,倒霉的苏建带三千骑兵遭遇了单于上万奇兵的主力,雪上加霜的是,前将军赵信又临阵倒戈。苏建苦战一天,三千骑兵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个人逃回。有人建议卫青杀苏建立军威,卫青却说虽然天子任他为大将军,给他权力,但是,他不敢擅用专权,杀不杀苏建,还是让天子来定夺。他用囚车把苏建押回朝中,其实是变相的保护了苏建。汉武帝也不糊涂,他没有杀苏建,只是把他贬为庶人,放了他。
随着卫青地位日益增升,汉武帝希望群臣见到大将军行跪拜之礼,但汲黯却依然行揖礼。卫青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快,相反,对汲黯非常的尊敬,并且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和朝中疑难事。
司马迁在《淮南衡山传》里曾经说,跟过卫青的部下都说:“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於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印证了卫青性情和善,会为人处世。也很好地诠释了,平阳公主生前有三任丈夫,死时却选择与卫青同葬的原因。《资治通鉴》中也说: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唯青赐爵关内侯。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这都说明,卫青为人处世低调,不居功自傲。
史料曾记载这样一件事:卫青跟外甥霍去病率领两支大军出塞,出关前官府和私人马匹***计四万,但他们重回塞内,战马剩下不足三万。当时,朝廷增置大司马官位,卫青和霍去病都被任为大司马,而且,这甥舅的官阶和俸禄也都相同。当时霍去病的气势日渐升高、显贵,卫青的很多老友都离开他投奔了霍去病。由此,很多人便得出结论,这甥舅的关系不好。事实又会是怎样的呢?咱们来看下面这段记载。
漠北大战时,汉武帝曾暗中警告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而且运气又不好,如果让他跟单于对战,很可能会抓不住单于。卫青便将李广调开,让公孙敖跟随自己与单于对敌。这可是立功封侯的机会,李广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便要求卫青收回成命。有天子的警告,再加上,此时卫青也有意提携刚丢掉侯爵的公孙敖,所以没答应李广的要求。飞将军一气之下,私自回到军中。当时李广部没有向导,这老将军也倒霉,竟然迷失了方向,落在卫青部后面,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掉了。
卫青派人给李广送去了酒和干粮,并问李广迷路的经过,说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军情。李广觉得心里很憋屈,便没有回答。卫青便又派长史责令李广下属去接受审查对质。这一下,老将军受不了,他说下属们没有罪,迷路是他自己的过失,便亲自去了卫青幕府。
到了卫青幕府,老将军对他的下属说,自己从年少就跟匈奴打仗,至今也有七十多次了。与大将军出征本想能建功,但没想到大将军会让他带着手下迂回绕远,也是天意弄人,竟然又迷了路,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怎还要受审问的侮辱?说完,竟然拔刀自刎了。
此事虽然是汉武帝警告卫青的结果,查问迷路过程也是例行公事,但毕竟卫青当时也存在提携老伙计公孙敖的心思,老将军李广的死,卫青也不能全逃干系。这事过去一年后,李广的儿子李敢继承了父亲的郎中令。因为父亲的自杀,李敢对卫青非常憎恨,为了泄心中愤怒,李敢胆大包天竟然把卫青打伤了。
李广虽不是卫青所杀,但他的死与卫青多少有些关系,卫青应该是对老将军的死也深感愧疚,所以,并未追究李敢的行为。可这事让他的外甥霍去病知道了,没多久就杀了李敢,替舅舅报了伤害之仇。这足以说明霍去病是很在意这个舅舅的,从两人极力维护卫子夫儿子太子刘据的地位来看,他们的立场也是一致的。所以,只从卫青老友投奔霍去病就说这甥舅不合,也有些牵强。从卫青一贯的行事低调来看,他对此事应该不是很在意。
帝王一向忌惮功高的臣子,卫青拒绝汉武帝给幼儿封侯,将赏赐分给属下,为人处事一贯低调,却依旧引起汉武帝的猜忌。《资治通鉴》中记载,太子和皇后日渐失宠后,汉武帝特意找到卫青,说太子温厚好静能安天下,是合适的守城贤王,并让卫青把这话转告给太子。汉武帝说这话,无非是给卫青一颗安心丸,告诉卫青不会废太子。汉武帝这样做的背后,难道就没有忌惮卫青势力的成分?一个天子宠不宠自己的儿子和皇后,还要去向国舅爷表白,这不充分说明天子十分注意这位大将军的感受,忌惮他有什么想法么?
卫青生前没人敢诬陷太子,可在他去世后,便有人向太子和皇后卫子夫伸出了黑手。巫蛊事件导致了太子和卫子夫的死亡,也株连了卫青的儿子卫伉。有人说汉武帝晚年糊涂信奸臣害忠良,其实,我觉得汉武帝还没昏庸到完全听别人摆布,很有可能这只是他借奸妄之手除去卫家势力的手段。
太子死后,汉武帝立钩戈夫人的儿子为太子,为了不让太后垂政的事发生,逼钩戈夫人自杀,这事一点也没看出汉武帝暮年的糊涂,目的很清晰。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绕了一大圈,几代下去,卫子夫的孙子又坐上了天子之位。
岁月悠悠,即便再果敢英武,盛极一时的天子和臣子,也都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的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和史册或真或假的记载。
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唐朝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宇祭奠,这六十四人中就有卫青。
宋代宣和五年,宋朝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七十二名将设庙,其中也有卫青。
北宋年间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卫青也名列其中。
现存的卫青墓碑是清朝时期立的,立碑人是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毕沅。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卫青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历朝对他的肯定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