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到妈妈,没什么好哭的: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好?
看来这位宝贵的母亲遇到了“育儿魔咒”——只要母亲在,孩子就不会好。?有些老人会把孩子的不听话归结为妈妈太习惯或者孩子不喜欢妈妈。其实恰恰相反,“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会好”并不是一件坏事。从亲子关系来说,这恰恰说明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是健康亲密的。
一个
为什么妈妈在的时候孩子就不能守规矩?
1
孩子无条件信任母亲,有安全感。
“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会好”其实是好事,是孩子安全感的体现。
他无条件信任母亲,所以他敢于在不小心顾及大人感受的情况下,发泄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我最好的朋友曾经告诉我关于她的孩子:
有一次周末,夫妻俩带着3岁的孩子去公园玩。结果孩子下了四五次旋转木马都下不了。眼看要回家了,闺蜜威胁道:“你再不走,妈妈就不带你回家了。”
本以为可以让孩子害怕听话,没想到孩子竟然回复她:“妈妈不会走的,嘿嘿嘿...
我最好的朋友说,虽然当时我很生气,但是晚上睡觉前想起孩子说那句话时的表情,心里却莫名的温暖和难过。
平时工作忙,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老人舍不得花钱,公园里的娱乐设施也很少让孩子玩。孩子们在他们面前也很懂事,从来不敢作弊。只有在妈妈面前,我才愿意放下戒备,做一个任性的孩子。?我也听过一个幼儿园老师说,不管孩子在学校多听话多独立,回到妈妈身边都会变得调皮,表现出调皮的一面。
这也正是因为孩子只会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面前释放真实的自己,而这个人无疑就是他们的妈妈。?面对这样调皮的孩子,妈妈首先不应该责怪他们,而应该为他们勇敢表达需求的勇气感到骄傲。
2
孩子用行为不端来试探妈妈的底线
美国育儿百科说:当母亲不在的时候,家人或保姆告诉你,孩子的行为像天使一样。不要急着开心。只是因为孩子不够信任别人,所以不敢试探自己的底线。?朋友两岁半的儿子森森,喜欢用“做妖”来试探妈妈的底线:
爸爸妈妈在家带森森的时候,大人在客厅看电视。森森可以一个人玩一个小时的车,她还可以用一点阅读笔自学英语单词。她是一个天使宝宝。
但是周末妈妈带他回家,每走一步都要陪他玩,还得跟在屁股后面追着喂他。妈妈说东森森在向西倾斜。
平时到了周末,大家都高高兴兴的起床,没到中午就被森森大吵大闹,最后儿子哭,妈妈脾气暴躁。陈奕迅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所有被宠爱的人都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孩子希望在妈妈面前被宠爱,所以用各种行为试探妈妈的底线,证明即使自己不好,妈妈还是爱自己的。?如果这个时候只是纵容孩子,是无法让孩子明白规则和界限的意义的。
没有边界感的孩子喜欢打破规则,容易出现行为偏差,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三
孩子可能在发出求救信号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会问:“你怎么不听妈妈的话?你不喜欢妈妈吗?”面对孩子的造熊行为,他们可能会说:“这孩子就是缺乏管教,打一顿就好了。”这完全是误解。如果孩子不好,很可能是在寻求妈妈的关注。可以说,孩子每一次情绪失控,其实都是一种求助的信号。?当我们忙得顾不上孩子的时候,他们会孤独难过;当我们误解了孩子,他们会难过,会生气;当我们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时,他们会害怕,会焦虑。......
孩子和大人一样,有各种复杂的情绪,但不同的是不能正确表达,不知道如何疏导。于是孩子只能通过哭闹、磨人、发脾气甚至打人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向妈妈发出“求救信号”:妈妈,你快看看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此时家长选择视而不见或者粗暴制止,只会让孩子在寻求帮助时失望,逐渐对父母绝望,对自己更加封闭,从而无法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长大后可能会变得孤僻偏激,无法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而且用“做妖”来寻求关注的孩子更可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和别人的关系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哪怕是生气,烦躁,哭泣,伤心,也比不回应,被忽视要好。?尤其对孩子来说,被忽视是很可怕的。他们宁愿被骂(这是一种消极的关注)也不愿意不关注。?所以建议家长不要盯着孩子不守规矩的一面,多关注孩子,多给孩子正面的反馈。不要让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求救信号”才能得到我们的回应。
二
如何解决“妈妈在,孩子不好”的问题?
孩子淘气的时候,确实是妈妈最烦躁的时候,但也是孩子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只要处理好,就能帮助孩子获得新的成长。
1
了解孩子的真实情绪
美国作家帕蒂·韦夫勒在《倾听儿童》一书中指出:
孩子们喜欢在家里和他们最亲近的亲人面前表达他们所有的感受,因为他们可以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越被理解,将来在外面的表现就越好。
面对孩子的“哭成妖”,先帮助孩子确认情绪,借助共情表达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比如文章开头,马宝从厕所出来后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宝宝哭着找妈妈是因为她担心,因为她看不到妈妈。妈妈看不到宝宝,会担心,会想你。”?一句“我知道”比给孩子讲一百个道理都有用。
2
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让孩子知道,我们可以无条件的包容他的情绪,不管他长什么样,他都是我们最爱的孩子。同时,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底线,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也很重要。?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他们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有了“我”的想法,不想事事听从父母的“指示”。
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进入规则敏感期,习惯性地唱反调,说“不”。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这个规则能改吗?我能做到吗?”我们可以开始为孩子建立一些规则意识,比如:
●有哪些不能碰的红线——不要玩插座,不要把小零件放进嘴里等与安全相关的东西;
●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打人、咬人、抢玩具等伤害他人的行为;
● ?什么事情可以讨论——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去哪里玩等等。
从小树立规则意识,长大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
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
很多时候,因为孩子不会表达,所以只能用不好的行为来吸引注意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反思这些行为是否真的解决了问题,达到了目的。?比如,当孩子试图通过拒绝睡觉的方式让妈妈再多陪陪他时,可以告诉孩子,“宝宝是不是想多陪陪妈妈?母亲也想花更多的时间和宝宝在一起。但是现在已经太晚了。宝宝明天早上不睡觉起不来,所以早上不能和妈妈玩刷牙游戏。这个星期你早点睡觉,你妈妈会很好地完成她的工作。周末你会有时间。能不能带你去游乐园玩一整天?”
四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轻松二字,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但学龄前儿童的世界只有我们。他们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们身上,所以有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有点“烦”。
但是,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随着他们长大,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世界,我们很难让他们坚持自己。?所以,凌晨被孩子从床上吵醒,不要生气。毕竟一个人要爱你爱到愿意第一时间睁开眼睛来看你,愿意一起床就亲你抱你。面对孩子在妈妈面前“作妖”来寻求关注,我们要多一些耐心,在更多积极的细节上鼓励他们,把愤怒和指责变成拥抱和亲吻,让孩子知道妈妈一直在关注他,他不必刻意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用心陪伴孩子感受爱。有一种爱:因为妈妈爱我,所以我敢调皮!
母亲从来不是孩子淘气的原因,而是亲子关系的依恋来源。?爱眼前那个调皮的孩子,因为我们是他们最信任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