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时候为什么要数?数数不是会分心吗?

问:既然都是念佛,为什么还要算?数数不是分散注意力吗?请告诉师父:念佛是数好还是不数好?尹光大师透露,重点要放在“六佛皆取,净念此起彼伏”上,寒山大师也透露“念诵托米之心无济于事,欲断其喉无济于事”。要数吗?

大安法师答:念佛之道,取诸门根,净念此起彼伏。眼、耳、鼻、舌、身、心都照在这个佛名上。此佛名可续读,即净念此起彼伏。为了得到六张照片,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计数。

为什么?在这六根当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嘴里念佛的名字,甚至我们的耳朵都在清晰的听这个佛的名字。然而,心灵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跑掉了,去想别的事情。佛家修行有个词叫疏于修知。这个意识是在那个地方培养出来的,以至于我们六根都达不到,一个重要的意义根都没有抓住。所以为了抓住意根,给它防止它跑,防止它跑,有一个办法,就好像这是一条到处漂流的船,给他一根木桩,用绳子绑起来,防止它漂走。

那么怎么系呢?给它一个任务就行了。什么任务?数数。读一句有你意思的话,你心里会记住一句,南二句,南三句。当你记住十的时候,你会反过来,从一到十,从一到十,你会发现你的心不会跑。因为你的心一跑,计数就中断了,记不住了。所以,除了剔除清晰的读和听,再加上清晰的数,三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到六图一读。

因为六根中最难的是意根和耳根,耳根容易随便听外界声音,意根容易跑偏。就像孙悟空一样,孙悟空大闹天宫,去阎罗王撕毁生死簿,下海去取海龙王棒和金箍棒。情况就是这样。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我们最难处理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尹光大师会提出这样一种数十念的方法呢?如果他在古人修行,内心还是比较清净的。只要他现在提到正念,他就会清醒,这个想法就会继续下去。

但是,现代众生的心太散了。只要一提到这个佛号,妄想的洪流立刻就把这个佛号冲走了。所以他追随自己的幻觉。现在的小说写作有一种意识流,妄想一个接一个,妄想一个接一个。所以他的佛名不是师父,而是佛名浮在上面,他支配的是妄想。这样念佛就很难得到利益,真叫说心机散。

为什么?我嘴里念着阿弥陀佛的名字,想着别的事情,甚至打起了歪主意。以前有句话:“嘴里念着阿弥陀佛,想着拉别人的粮。”我琢磨着怎么把别人田里的粮食拉过来,想着这个事情。所以为了让心对应,计数是一种方法,然后通过计数,把心取在这个佛名里。

请问这位佛祖叫什么名字?称之为聪明,聪明,激进。它在六根之中有着精明的知识。用音尘上的知识念这个名字也属于心识的范围,但这是心尘的一种心理力量。当你足够聪明,能读懂你的心,与你所读的佛合而为一,它就会改变。有了念佛的心,就生而无忍,生而无忍,当下就是实相之心。

所以,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方法。六根一定要捕捉,捕捉六根的方法对众生是最好的。这是需要注意的非常重要的一点,然后,有时候你可以用可视化来代替计数。如果能看清楚,那也行。

但是往往我们看不清楚,就直接用计数的方法。这是一种念佛法和这种计息法,大乘法和小乘法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更有效。你只需要去做,去实验。你没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数了之后心里发生了什么,你可以对比一下,你就有数了。还不如提倡数数。

这个数指的是一个微观的数,你要宏观的数,或者每天读5000遍,或者每天读10000遍,每天也有一个数给自己。这就是宏观计数和微观计数(相结合)。现在是数字时代,我们的佛学修行也要贯穿数字情境,然后才有作业本。每天学习1万,一个月30万,一年360万。一步一步数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