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诗歌?

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和特定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一部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小说中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的。他不同于真人,“兼收并蓄,综合一体”。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性介绍、具体描写、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对话,也可以是作者的讨论。你可以从前面开始用笔,也可以从侧面开始用笔。小说主要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和表演中心。故事来源于生活,但经过整理、提炼、编排,比当前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情更浓缩、更完整、更有代表性。环境的描写和小说的人物塑造与中心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在对环境的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地点、时间、季节、气候、风景等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达人物情绪、渲染气氛有很大作用。

什么是散文?有两个概念: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散文是指古代所有不押韵的文章。但是,古代并没有“散文”这样的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在五四时期产生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除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以外的所有叙事、议论、抒情文体。如秦牧在《广义散文场》中说“凡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但具有文学味的短文,都属于散文的范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的分类。狭义的散文是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传播特征、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都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每一种都成为一个范畴;议论文有个特殊的名字——散文,也是从散文中分离出来的,只剩下抒情散文,也就是狭义的散文。

什么是诗歌?

第一节课是诗歌导论

意义:诗歌的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灵魂中的超然追求。年轻人正处于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只是百年一遇的事情。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陈述、感觉、想象、感受、规约、押韵、语言结构、综合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直接表达创作主体心理活动的文学体裁,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可以称之为“表情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动态本质,而不是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为了真实地表达诗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往往忽略了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变形的。

第二,讲诗意的语言

最自然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用小功能描述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句话,能产生神奇的效果。比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一词,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也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玩。小说可以不用语言复述故事,诗歌离不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达人格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个:

一是多义,既有表层意义,也有深层意义。主要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如松树、梅花、雪竹、长城、百合等。传统符号过于理性,形成刻板套路。有暗示,双关语,委婉语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快速的心理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和其他中文媒体连词。比如“茅店月鸡鸣,板桥霜冷清”。也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比如时空交错。比如《我背上的爱情》里,诗人爱上了一个古代美女。

第三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性(把抽象变成具体)。诗中有画。

第四,音乐性,既包括内在的音乐性,即情绪的节奏,也包括外在的音乐性,即声音的循环(韵脚、节奏、音调)。在原始感情中起到调节作用。节奏是决定因素,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和运动感觉的反映,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排列。一个词、一个音节、具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组成一个音组,每个音组后面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个字“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创作独特,变化有规律。

最早的诗可以唱,不管诗。原始人的抒情诗主要是音乐。在中国,沈约在六朝写了四声之后,诗开始从诗中分化出来。然而,诗歌和音乐有同样的效果。许多唐诗被谱了曲。

诗歌的音乐功能是控制原始的、粗糙的、强烈的感情,使之变成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意,引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摆脱一些实用的非诗意观念。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感的节奏,即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的音乐性主要表现为声音的循环,可以说是数字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

押韵就是使相关诗歌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相同或相近。对韵要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把内心的感受完美传达出来,可有可无。无韵诗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现音乐性,比如排诗。

首先,选韵。同类的韵脚形成韵脚。目前有13个曲目,即13个类别:中东、仁臣、江阳、颜倩、法华、怀来、灰堆、窈窕、幽丘、索博、义齐、姑苏、米斜等。各韵的发音位置和开度不同,音域也不同。有的声音洪亮,意气风发,激动不已,比如江洋、法华。有的响度低,压抑沉重,如灰堆,17等。依情选韵,依情变韵。

其次是押韵。长诗中,情感流动的变化,会在语音形式上反映出来。如果一个押韵到最后,很容易给人单调感和疲劳感。转韵可以使文学精神震动。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畅优美婉转,委婉感人。

又一次,押韵。主要有连词押韵——每行押韵,每句话押韵——古代有“无论一三五是什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押韵——两句合二为一,如信押韵——第一行押韵第三行,第二行押韵第三行。还有其他押韵,第一行和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脚。

声调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的《四声谱》最早研究了这个问题。新诗只能被注意到。尤其是需要背诗的时候。

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的决定性因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一切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是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排列。汉语中,一个词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组成一个语音组,每个组后面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词节奏:五个字“二、二、一”;七个字“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一行大致相同,变化有规律。

第三讲诗歌分会

功能:新诗对古诗没有固定的音乐规则。它引入西方分支,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达到音乐效果。

A.树枝根据诗情长短、疏密、高低不一。诗歌线条遵循诗歌的内在规律——情感节奏,其形态是直观展示内心情感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达了他在建国之际的豪放、自由、浪漫情怀。他的诗很长,就像新大陆边界的辽阔。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他的线条呈阶梯状,起伏不平。

诗行中省略和跳跃的使用是任意的,并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线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支把视觉音程变成听觉音程来表现节奏。这就是阅读中产生的效果。在一起读书,体现不出节奏。

D.树枝吸引审美注意力,使人以诗意的心理去欣赏。

要求:

a、注意线条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下来,专心欣赏下一句台词——强调最有价值、最辉煌的语言。

B.分支是变化的,应该是原创的。如传统的情感模式,转化为象形模式和认识模式。

C.该分支更加注重诗歌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转变。这是因为新诗固有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很难直接用朗诵来表达,只有文字的排列才能保持诗意。Kale(美)认为,一段文字是不是诗,不一定取决于语言本身,而取决于文字的排列方式,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编成一首诗:

昨天在7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坠毁

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里的四个人

死亡

视觉上强调的关键词。如“撞车”,包含更多的心理容量。“死”,突如其来,触目惊心。

第四课是辩证技巧。

诗歌更注重辩证的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的技巧才能写好。

比如主客体关系中有主观和客观,有自我和无自我;从意境上看,有形与精神、虚与实、大与小、隐与露、完整与不完整、抽象与具体、有限与无限、相似与相异、简单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现上,有疏有密,有曲有直,有断有续,有出有入,有正有负,有抑有扬,有巧有拙,有生有熟等。从艺术风格上看,有华丽简约,有自然雕琢,有刚健生硬,有阳刚柔美,有从容淡雅。

关键点:

1.有无我:我有自我意识。自我缺席是对自我的超越,而不是个性的取消。无我即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与外物交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小我、国家、民族、时代。只有我,才能真诚,才能有个性。任何自我都不可能是无限的,也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是指具体的诗;无限指的是一首诗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得好。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拟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把现实变成现实,比如“把风景变成情感”,二是把现实变成现实,把抽象的感情和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是指描写的对象。盲目写作会局限于琐事;太大了就自大了。浪漫主义是比较宽泛的。情诗往往是琐碎的。毛的诗太大了。第一,要矮化,比如“飞来飞去,飞来飞去,我像什么?而是广阔世界里的沙鹬!”。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满枝头春”“西陵窗含雪”。

第五讲诗歌模式

调式在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作者是被束缚的。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风格是一种模式。但是,初学者不必照搬。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他们要自觉地抛开模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随意打草稿。诗歌大致有九种调式。

符号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也称多层:它在文本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意象,同时在深层的联想层面上给人以意义(某种实体或精神内容)的无限概括和包容。符号是表面的、清晰的,甚至可能是传统理性所规定的,比如美兰松竹、长城等等。符号化的本体是隐藏的、模糊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任意的,以利于创造性。天才诗人通过相似性把看似不相关的内在和外在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惊人的想法。关键是要把握两者的* * *相似性,其他属性离得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意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一个细胞.意义——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知需要),最终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在文艺中的投射和表现,意象——一个客观存在于作者之外的东西,却最终被作者生命的本质对象化了。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一个意象,它们的成分之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之隐密,造成了两种基本的文艺创作方法,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也成为了表现主义和反映论的起源。与一般意象相比,象征意象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意象。最好的象征意象,有着无限的意义,尽可能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成为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的标题写的是符号(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在的本体,也就是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空空如也

屏住呼吸一会儿,

我多么想听到关于你的事情!

但是你安全又安静,

你有什么话?

伸出颤抖的手指,

我多么想触摸你!

但是你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有什么样的身体?

睁开你渴望的眼睛,

我多么想见到你!

但你是透明无色的,

你有多美?

但是我很清楚,

我一刻也不能没有你

我的生命中有你,

你和我一起呼吸...

在这首诗中,空气成为结构中心的象征意象。宁静、通透、平淡、看不见的空气里,蕴含着作者无尽的思念——纯洁高尚的爱和对生命的无限追求,真正支撑着作者的生命,又是那么遥远,遥不可及。大多数人都不是!

第六讲诗歌模式

横向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生活或意识的一个片段,描写一系列意象,或用一系列比喻来表达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意识。很多山水诗就是这样。尽可能的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向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将所见所闻所感与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拓展融为一体。比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一般都比较长,多为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种诗一般分为两部分,前面是温柔的伏笔,后面是新意迭出,导致戏剧性的推进,把感情和意境升华到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大多采用这种模式,景写在前,情景交融,“志”写在后,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图案

这种诗是由几个结构相同的部分和一些相同的诗组成的。反复吟诵。《诗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诗。

第七讲诗歌

忏悔模式

直接表达感受,使用判断式讨论,也称为讨论模式。浪漫主义历史悠久,多采用抒情的议论,即告白。很多政治诗、哲理诗都属于这种“传统的告白”。这种告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的最高理解和体验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承前启后的一部作品,自白被广泛运用,以至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的美国诗歌形成了自白派,并自20世纪50年代起占据主流地位。中国80年代的“第三代”诗歌大多属于“告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的告白不同,当代诗歌中的告白可以称之为“反传统的告白”:刻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甚至诗歌本身,但实际上把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我的感受的圈子里。多使用第一人称,不拘小节,在日常口语中透露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也会触及社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更强调语言、形式和意义,甚至写娱乐性和纪实性的诗,自称“戏”诗。作为对诗歌整体的探索,“自白诗”可以说具有从社会批判到个体生命肯定的历史作用。

象形图案

诗的线条按照中心意象的形状排列,成为象形文字。比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杀死的和平鸽》。再比如台湾诗人白彪的诗,像一幅山水画(行从右到左,词从上至下),比喻游子像一棵远离山湖的雪松。

第八讲诗歌模式

现代模式

移植自西方现代派诗歌。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不同于传统诗歌,认为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所以更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它描写了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之间的分裂和荒谬,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内心的表达——其实只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和潜意识。使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感知,即抽象的感官享受。将抽象的思想与具体的形象直接结合起来,“像闻到玫瑰花香一样感知思想(艾略特)”。如《力量之舞》《晕意志》《湿魂萌动》。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并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被大家认可的,而是个人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如“阳光是太阳踢出来的足球”。(3)语言形式随意变化,用来暗示某一时刻的感受、想象和精神状态。

如上所引,E·卡明斯《太阳落山》。

理解模式

这类诗的一些诗句是用抽象的图形排列的,表现出一定的意味走向。比如《日落》后半段的线条排列,暗示着风铃在强风中起伏。

另一个例子是:

节日月亮

桑恒昌

自从我母亲永远离开了我,

我不再看它,

我害怕那眼泪。

秋天

下面的

湿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