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道情的发展概貌
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1919年5月至1942年5月,旧戏统治着道情舞台,革命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同民间道情艺人极少往来,暂称为旧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90年,道情艺术经历了历史性变革,蓬勃发展,可称之新道情时期。
1942年5月至1949年9月,为新道情开创阶段。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群众服务,边区文艺事业开了新生面。1943~1944年之交,鲁艺秧歌队在米脂用道情曲调编演了反映减租斗争的秧歌剧《减租会》,很受群众喜爱,其中一段独唱被称之《翻身道情》(贺敬之词,刘炽曲)流传至今。鲁艺创演的大型秧歌剧《惯匪周子山》,剧中运用道情调8次,在延安演出后,广为传唱。不久,文艺界、理论界知名人士艾青、艾思奇和周扬等先后在讲话或文章中论及道情。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推动下,农村群众性秧歌和道情活动方兴未艾。1944年春节,清涧18班秧歌于县城会演,乐堂堡秧歌队演出《做军鞋》等4个道情戏,受到嘉奖。10月,安波在《解放日报》著文,介绍子洲驼耳巷区的道情活动。1949年建国前夕,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中国代表团李波演唱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和郭兰英演唱的《妇女自由歌》分别获二、三等奖,民族革命声乐首次在世界上争得荣誉。同年,35首歌曲被灌制为人民唱片,其中有《东方红》和《翻身道情》等4首民歌,《翻身道情》月均销售438张。这首道情歌曲唱遍全中国,唱至全世界,“唱得人回肠荡气”(贺敬之语)。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新道情进入发展阶段。1952年冬,清涧惠万年和白树林一行数人,赴省排练道情,拟于翌春上京汇报演出,后因斯大林逝世作罢。1953年,第一部清涧道情专著——梁文达的《陕北道情音乐》问世,填补了一个空白。1956年8月,白秉权在“全国音乐周”演唱她同安全合作的《陕北道情联唱》(后改称《幸福的歌儿永远唱不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继储入唱片。1964年春,中***清涧县委委托副书记艾维光,领衔编导大型道情剧《赛畜会》;4月,清涧县人民剧团代表榆林地区在陕西省第二届戏剧创作观摩大会演出,誉满省城,中央和陕西等广播电台录播,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和省委领导人接见演职人员。该剧在音乐设计上,既保持传统特色,又作了改革尝试。1965年2月,清涧首届业余文艺会演大会演出节目35个,其中道情15个。秋,县委书记郝延寿亲笔修改道情剧本《供应粮》。70年代以来,县剧团、文化馆和榆林地区文工团移植和创作小型道情剧(曲)目10余个。地区文工团的《杜鹃山》(选场),在音乐设计和运用中西混合乐队伴奏道情方面作了有益试验。1981年9月,榆林地区代表陕西省在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大会(北方片)演出《王秀兰送烟》(王伟培文,航海曲),获二等奖,《天津日报》称赞其为“脍炙人口的地方曲种”。1981~1984年,陕北地区创作道情剧10余本。1983年3月,延川县人民剧团进京演出《刘拴回头》(曹京平、曹伯植编剧,曹伯植编曲),广获赞许,中央电视台录播。1984年3月,清涧创作演出的《接婆姨》(郑光前编剧,樊奋革、郝震川配曲),在陕西省1983年度创作剧目展览中受到好评,被省电视台录制为电视片。这是本县继《赛畜会》之后,道情改革又一新成果,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等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演职人员。80年代以来,乐堂堡业余道情剧团自编自演,颇为活跃。1987年,榆林、延安两地区分别成立陕北道情学会,清涧剧团改为道情剧团。次年12月,延安地区道情集成编印成册。1990年,榆林地区系统录制道情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