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莫言的《蛙》有什么感想?

拿到《蛙》这本书的时候,我连续三个晚上在被窝里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遍。

真的是“不看不知道,第一眼就惊艳了。”名家名作,不敢妄下结论,允许我的课教斧头和瞎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莫阎志的《蛙》至少有以下五点:

第一,作品主题宏大,却长期被忽视,而莫言的视野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青蛙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中国农村的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策。记得小时候经常在一些墙上看到“谁有超生,谁就毁了”之类的标语。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我们也听到和目睹了一些关于计划生育的血泪故事。当时我们还不知道结扎和上环是怎么回事。我只知道,结婚生子的,必须结扎,上环;违反计划生育多生孩子的,往往被政府处以年收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罚款,同时被强制结扎上环;入不敷出又没钱交罚款的,先被强制结扎,戴上环。同时,乡镇干部赶走他们的牛羊,赶走他们的肥猪,甚至把他们的房子拆掉,带进“学习班”。由于计划生育,许多悲喜剧和喜剧在中国农村上演。

计划生育应该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素材,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用它写一个300-500字的故事,甚至和人聊天也从来不记得谈过。不仅是我,很多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也鲜有关于计划生育的作品。

在我看来,《蛙》是我接触到的中国第一部关于计划生育的严肃作品,另一部严肃作品是妇孺皆知的相声《超级游击队》。另外,我真的对这方面的作品知之甚少,可能是我从来没有关注过,根本不知道。莫言先生能够在大家都不自觉的情况下,把计划生育作为创作主题,真是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所以,他的青蛙能带路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作品体裁是小说,书信、小说、戏剧三位一体,环环相扣。

在我看来,Frog中的字母其实是不必要的。但莫先生为什么加字母,自然有他的道理。看看这些信。都是写给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叫杉山义纪(又名谷中蚁人)。在第一封信的开篇,我提到了杉山义纪关于文学与生活的长篇报告。也许这篇报道的标题成了写这部作品的开始。其次,为什么这些信是写给日本人的,而不是美国人、英国人或印度人?从下面的书信和故事中,我意识到这个日本人既是伏笔,也是伏笔,因为故事涉及到了侵华日军的一个指挥官——义人之父杉山,使得故事更具戏剧性。第三,莫老师通过书信表达了自己的谦卑。信件内容多次提到了正直的杉山给予的指导和鼓励,其用意也体现了作者对作品主题的谨慎态度,即:为什么那么多作家不写中国的计划生育?

小说故事从信中引出,九幕剧从小说故事中涉及。这种写法很不可思议,但构思巧妙,环环相扣。主角在信中多次提到要为杉山的正义之士创作一部剧,同时也反复说明了为什么要写这部剧。他不写剧的原因就成了小说的主要叙事,也就是关于他姑姑和计划生育的故事。这些理由都讲完了,故事都讲完了,信誓旦旦地说明,这部剧可以正式创作了。那部剧其实是以一种新的叙事形式和方式重复了大妈和计划生育的故事,但好像根本没有重复。这就是莫老师的妙处!

我觉得这部剧最大的好处就是巩固了小说故事的印象,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没有这部剧,很多人会健忘,会忘记小说真正说的是什么。

三、书名、人名新颖怪诞,紧扣主题服务,达到强化主题的效果。

看到《蛙》这个标题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以为是关于蛙的东西,但是看了故事之后才知道这个猜测大错特错。如果是关于计划生育的,为什么不用“蚂蚁”做题目?生活就像蚂蚁,像蚂蚁一样的人太多了,我们真的需要控制生育。但看完这本小说,不得不佩服以“青蛙”为题的妙处。不仅准确,而且有意义。因为青蛙是由蝌蚪转化而来,而蝌蚪在显微镜下与人类精子非常相似,据说也与人类胚胎发育初期的形状相似,青蛙的繁殖能力非常强,这是支持计划生育的有力论据。同时,我觉得名字越短,越能激发人们的探索。随着青蛙的叫声,莫老师的目的也达到了。

再看看故事里的人物。除了主角的名字是蝌蚪外,95%的名字都与人体器官有关,如、陈鼻、萧上唇、萧下唇、万鑫、武官、袁鳃、、王旦、李寿、王娇、郝大寿等等。这些带有人体器官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就是身体是横着的,到处都是人。同时,民间手工艺人秦和、郝大寿大量制作的泥娃娃,以及元吉尔牛蛙养殖场的青蛙、蝌蚪,给人的感觉是到处都是人,人多到你都喘不过气来,进一步强化了人满为患的主题。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从题材、体裁、情节、立意,乃至人物的姓名、头衔,都煞费苦心,煞费苦心。这些人物性格鲜明,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人与人之间纠缠不清,故事情节交织,形成了一幅人挤人,人事多样的画面。小说没有说“计划生育有多好”,但是通过这些故事和场景,让你有一种“计划生育难做”和“计划生育必须做”的强烈感受,让人目瞪口呆!

第四,矛盾冲突跌宕起伏,故事充满戏剧性,真实感强。

《蛙》虽然只讲普通村庄的计划生育,没有什么盛况,但里面的矛盾冲突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仔细看看,除了人物与事件、生殖力与超生的矛盾,故事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是矛盾的混合体。比如我姑姑,她是一个抗日军医的女儿,是一个英勇的抗日英雄。解放后,她成为了一名深受大家喜爱、致力于接生的妇科医生,被神化为非常神圣的“送子女神”。但这个“松子娘娘”后来却成了计划生育的宣传员,专做引产、结扎、惩治超生、打击苟且偷生之类的事情。原本的主业接生变成了副业,“松子娘娘”原本的光环变成了杀婴的“杀手”。原来的抗日英雄因为爱人叛逃成了特务、间谍、反革命,原来受人尊敬的待遇落到了到处都有人讨厌甚至追杀的境地。更矛盾的是,专做接生和计划生育的大妈和小狮子都失去了生育能力。我的阿姨和小狮子,他们一生致力于计划生育,实际上在他们的晚年支持了超生。小狮子甚至偷偷花了5万元找到毁容的陈美为自己代孕。

说到陈美,她是整个故事中最悲惨的人物。陈美,陈璧的女儿,有着美丽的外表,应该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但她拒绝靠美貌,坚持靠体力吃饭。结果她被工厂的一场大火烧得面目全非,成了一个神秘的蒙面疯子。她被穿越到民国的县政府游说,输掉了代孕的官司。陈美的父亲陈必本是村里第一个百万富翁,是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暴发户。几经波折,他成了一个晚年遭人唾弃的乞丐。而那个矮小的女人王丹,为了苟且偷生,居然采取了正宗的抗击日寇的战术,让人感叹母亲的伟大,对她产生了怜悯之心。

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通过矛盾冲突反映现实生活是小说的使命。《蛙》中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经历过那个时代,感受过现实社会生活的人,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觉得故事里的人就是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会觉得那些矛盾冲突是客观存在的,那些人物事件是客观真实的。人物矛盾的复杂性和戏剧化充分体现了莫先生对矛盾冲突的创造和驾驭能力,矛盾演绎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五,语言简单粗俗,却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蛙》讲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故事的叙事语言基本是中国北方的农村俚语,简单的白话和方言。从某种角度来说,普通话可以说是以北京和中国的东北方言为基础的语言,所以北方方言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普通话的一部分。在普通话的语境下,北方方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也是赵本山相声和东北二人转流行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来,《蛙》用农村方言的叙事方式,讲述涉及广大农民阶层和普通民众的计划生育故事,是非常合适的。正因为它富有思想性、个性、乡土气息、民族气息,而且文字广泛,符合人性,但也叙事流畅,表达细腻,情节生动,所以更容易理解,更有表现力,很多地方文字写得很好,引人入胜。

总之,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仅仅一首《蛙》就已经充分体现了莫言的文学造诣,让我们听了“哇”的一声。所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地球人对中国文学的认可。这是事实,也是我们读者最直接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