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的法国诗人是谁?

查尔斯·佩罗特(1628-1703)

17世纪的法国诗人和作家,曾当过律师和皇家建筑事务所主任。1671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因为违背了封建王朝的正统,被朝廷冷落,晚年隐居。

17世纪末,法国文艺界发生了一场“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佩罗是这场争论的始作俑者。他认为,人类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在发展,现代人不应该盲目崇拜古人,而应该超越古人。可以说,佩罗是当时法国文坛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这场争论,佩罗从民间传说中找到了新的文学创作源泉,收集整理了许多童话故事。1697年,当佩罗快七十岁的时候,他在巴黎出版了他美丽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或者有道德教训的过去的故事》。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灰姑娘》、《小红小红帽》和《林中睡美人》。

查尔斯·佩罗特的主要童话包括《小指》、《蓝胡子》、《穿靴子的猫》、《驴皮》、《仙女》和《簇毛》。

17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权扶植资产阶级,鼓励工商业,促进海外贸易,推行殖民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以期在财政上加强王权;另一方面也维护了贵族的特权,从而维护了封建贵族对王权的依附。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还比较弱,也希望在王权的保护下寻求发展。所以,17世纪法国的君主专制是王权调整下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相互妥协的结果。

与君主专制和政治集权相一致,古典文学在公元17世纪的法国非常繁荣。在此之前,法国文学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巴洛克文学,一个是人文主义文学。法国巴洛克文学是贵族中流行的沙龙文学,也被称为客厅文学。客厅文学的开山之作是霍诺雷·德·胡尔菲的《阿斯托里亚》,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牧羊男女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穿插着神话传说和关于爱情与政治的讨论,充满了对贵族社会生活的精彩想象和描写。故事发展缓慢,结构松散,心理描写细腻,在贵族沙龙中影响很大。

以查理·索勒的小说《弗朗辛有趣的历史》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文学,通过一个杂货店老板的儿子弗朗辛的幻想,谴责了贵族沙龙小说与现实的脱节,弗朗辛读了余的小说,到处寻找自己的阿斯特丽德的故事。

法国古典文学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在60、70年代达到顶峰,以戏剧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此外,拉封丹的寓言和布瓦洛的理论著作也值得一提。

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从正面赞美崇尚理性的英雄,善于用戏剧场景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他的诗节奏铿锵,气势磅礴,风格独特。他一生写了30多部戏剧,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希德》(1636)和《贺拉斯》(1640)。

《希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悲剧。这部五幕剧是根据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的剧本《希德的青春》改编的。悲剧描述了罗迪克和年轻的西班牙贵族施曼娜之间的爱情。施曼娜的父亲在一次争吵中打了罗迪克的父亲。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罗迪克和施曼娜的父亲展开决斗,互相残杀。父亲报了仇,我的爱却失去了。国王于是命令罗迪克抵抗入侵西班牙的摩尔人。罗迪克取得了胜利,获得了“希德”(将军)的光荣称号。施曼娜也是在国王的指引下嫁给罗迪克的。这个悲剧表现了个人感情和家族荣誉的冲突,家族荣誉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戏剧冲突由于英明君主的干预而得以成功化解,既表现出理性的胜利,也表现出爱情的胜利,体现了高乃依一方面服从专制主权,另一方面又有所保留,具有妥协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的特征。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繁荣时期的悲剧作家。他* * *制造了11个悲剧,包括安德洛玛刻和菲德尔。他的作品风格不同于高乃依,后者侧重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邪恶,更具现实主义色彩。他的文笔细腻委婉,充满抒情魅力,更擅长分析人物心理。

《安德洛玛刻》根据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作品改编,并参考了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中的相关情节。全剧分为五幕。据记载,特洛伊战争后,赫克托尔的遗孀安德洛玛刻和她的儿子成了埃里皮乌斯国王的奴隶。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他们被迫答应嫁给他,但在他发誓保证儿子安全后,他们准备自杀。国王的未婚妻艾米莉亚出于嫉妒,唆使追求她的希腊英雄俄瑞斯忒斯刺杀佩琉斯。皮亚斯被杀后,埃米莉亚拔剑自杀,俄瑞斯忒斯因恐惧和悲伤而发疯。这部悲剧批判了皮耶鲁斯、爱米利娅和俄瑞斯忒斯不顾民族利益、非理性放纵和情欲所造成的罪恶,歌颂了安德洛玛刻在危机时刻无所畏惧、敢于反抗的精神。在安德洛玛刻,理性和情感是统一的。

拉封丹(1621—1695)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寓言诗人。《寓言诗》是拉封丹的代表作,共有239首诗,其中大部分取自伊索寓言、印度寓言和法国民间故事。这些作品以动物世界指代人类社会,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谴责贵族阶级的暴政,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社会的现实。比如《狼与羊》和《遭受瘟疫的动物》写道,动物们讨论如何阻止瘟疫的流行。结果是,虽然冷酷虚伪的狮子王、善于阿谀奉承的狐狸等动物犯下了滔天大罪,却逼迫诚实无辜的驴子做出了牺牲。拉封丹的寓言在篇幅上大大突破了旧的限制,最长的有562行。在叙事上,他非常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很多寓言对人物的场景都有详细的描述,有些寓言只是一个小剧本,有开场,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结构细致清晰。

布瓦洛(1636—1711)是法国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他的代表作《诗歌的艺术》是古典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这部以诗体写成的作品全面阐述了悲剧、喜剧、史诗和其他诗歌体裁(如田园、挽歌、十四行诗等)的古典艺术原则。),将16年底以来零散的古典诗学理论集中整理,最终完成古典主义的理论建构。布瓦洛认为,一切作品都应以理性的表达为基础,只有理性才会给作品带来价值和光明,而诗人只有通过研究、观察和模仿自然,才能达到理解和表达理论的根本目的。他把古希腊罗马文学视为永恒的典范,认为向古人学习是艺术成功的捷径。他还根据贵族阶层的审美要求将文学体裁分为高级和低级。高层次的是史诗、悲剧,低层次的是寓言、闹剧。在内容上,他拒绝了反映城市和农村生活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是“肮脏的”和“野蛮的”。最重要的是,他为古典主义制定了“三统一”。他说,“我们要艺术地安排剧情发展,用一个在一个地方一天完成的故事,从头到尾维持舞台完美。”诗歌艺术极大地促进了古典理论的普及。布瓦洛的一些理论对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他的理论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束缚作家的创作,甚至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第2节莫里哀和伪君子

一.生活和创作

莫里哀(1662—1673),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奎林,法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喜剧演员,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欧洲戏剧史上的又一座高峰。1622 65438+10月15出生于巴黎,家中长子。他的父亲是精明的挂毯经销商和宫廷室内装潢师,他用钱买下了“皇家侍从”的头衔。他的母亲也出生在一个挂毯商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愁善感,10岁在莫里哀去世。父亲曾希望他能继承家业,成为一名商人,但莫里哀从小热爱戏剧,经常和祖父一起去剧院。1635年进入贵族学校克莱蒙中学,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了拉丁语,接触了哲学和古典文学,尤其对学校戏剧活动感兴趣。1643年,莫里哀冲破家人的阻力,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巴黎组织了“光耀歌剧团”,并亲自出演了悲剧的主角。然而,剧团很快因演出失败而倒闭,莫里哀也被他的债权人送进了监狱。父亲救赎他后,他不服输,加入了另一个剧团,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了十三年,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漫画作家和喜剧演员。1658年,他率剧团到巴黎演出,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作为剧团的老板、编剧、导演和演员,莫里哀带领剧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喜剧。紧张的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673,17年2月,他忍着病痛,出演了自己的剧《无病呻吟》,去世了。因为他没有悔改,放弃了“亵渎神明”的职业,所以不能葬在正规的墓地。然而,布瓦洛、拉方丹等莫里哀的密友手持火把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身后跟着一大群热爱他的粉丝。莫里哀生前没有入选法兰西学院,但死后在法兰西学院的大厅里竖立了一座他的石像,上面有这样的题字:“就他的荣耀而言,没有什么缺失;就我们的荣耀而言,是没有他的。”

莫里哀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几首诗歌,其中讽刺喜剧是最杰出的成就。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拓时期。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巫》(1659)、《夫学》(161)、《妻学》(65668)。《妻子的学校》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成熟。它讲述了资产阶级的阿诺夫收养了孤女阿尼斯,并把她送到修道院,以便把她培养成她理想中头脑简单、听话的妻子。然而,当阿尼斯长大并从修道院回家后,她爱上了阿诺夫一个朋友的儿子霍勒斯。阿诺夫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它,一切都会好的。因为这部剧提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被认为是现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

第二阶段(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鼎盛时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唐璜》(1665)、《恨世界》。《守财奴》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取自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桶金》。吝啬鬼的主人公阿巴公是一个吝啬贪婪的高利贷者。他为了金钱牺牲了子女的婚姻幸福,只有在公婆表示愿意承担婚姻的一切成本时,才同意他们结婚。这个形象高度概括,体现了物欲对人性的扭曲。所以阿巴公在西方语言中几乎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

第三阶段(1669-1673)是莫里哀创作的后期,主要作品有:《布索纳克先生》(1669)、《迷恋贵族的小市民》(1670)、《斯卡班的诡计》(6544)。《斯卡巴纳的诡计》的情节脱胎于加泰罗尼亚写的古罗马喜剧《福米奥》。剧中塑造了机智勇敢的仆人斯卡巴纳。为了帮助他的年轻主人和他的朋友获得爱情,他设计分别从他们吝啬的父亲那里骗取巨额金钱,并对侮辱他的旧主人进行严厉报复。当时的法国等级森严,莫里哀称赞仆人是正面形象,难能可贵。

莫里哀的喜剧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剧作家有权干涉社会生活,有权揭露和讽刺不良习惯。“最好的严肃道德典范通常不如讽刺作品那样有力...当我们列出那些坏习惯,被所有人嘲笑时,我们只是给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他反对等级观念,赞扬下层阶级的智慧和美德,成为启蒙文学的先驱。

在艺术上,莫里哀并没有完全被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所束缚。一方面,他能熟练地掌握这些原则来刻画人物、表达主题,如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组织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等。另一方面,他又常常突破这些原则,不拘一格,吸收民间喜剧(尤其是滑稽戏)的艺术手法,在喜剧中加入悲剧因素,融合芭蕾和戏剧,使他的喜剧丰富而不拘一格。

莫里哀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为“法国古典喜剧之父”,博马舍、伏尔泰、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戈尔多尼等戏剧家从中受益匪浅。他的喜剧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上演,其中《伪君子》是上演最多的一部,他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中国剧作家李健吾和江洋的喜剧也受到莫里哀的影响。

第二,“伪君子”

《伪君子》(又名达尔)是莫里哀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五幕诗意喜剧。主人公笛福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他冒充虔诚的天主教徒,骗取富商奥尔贡及其母亲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奥尔贡不仅把他当上宾,还想娶他的女儿,但道普贪得无厌。他暗中勾引奥尔贡年轻貌美的第二任妻子奥米尔,被奥尔贡的儿子达米斯发现。达米斯向父亲报告了自己的丑闻,道普的狡辩让奥尔贡一怒之下赶走了儿子,并把财产的继承权全部给了他。为了让丈夫看清答案德芙的真面目,奥米尔设下了一个巧妙的计划,让奥尔贡躲在桌子底下,亲眼听到答案德芙是如何向他求爱的。回答德福差的时候,丢的脸立马暴露出来。他不仅要霸占奥尔恭家的财产,还告诉国王奥尔恭藏有政治犯的秘密文件,并亲自来抓奥尔恭。感谢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原谅了奥尔贡,逮捕了道德夫。

伪君子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印度佛祖出世故事中“骗子出世”的影响。《骗子本生》讲述了一个虚伪的苦行僧,骗取了一个富人的信任,受到了慷慨的款待。当他得知富人的房子里埋着一百枚金币时,几天后他把它们拿出来占为己有。临走前,他特意还给了财主一根稻草,说是从财主家的屋顶上掉下来的,以示要给,不要拿。这恰好被菩萨听到了。他指示富人去看埋在地下的金币。财主发现金币被偷,带着菩萨把苦行僧追了回来,逼他交出金币,然后教训了他一顿。从《骗子天生》的故事来看,和《伪君子》的故事很像。两个富人都被宗教骗子的表面行为蒙蔽,几乎损失惨重。幸运的是,在及时的帮助下,他们能够识破伪君子的真面目,弥补他们的不足。不同的是,莫里哀把故事的背景从印度移到了法国,丰富了内容。不是菩萨而是女仆多丽娜,还有富商奥尔贡的妻子、孩子、姐夫。答案迭夫的危害也明显大于印度骗子。作者赞美的对象不再是菩萨,而是贤明的君王。

伪君子写于1664。当时在法国,教会很厉害,尤其是天主教里的圣经验。盛辉成立于1627,其各级组织遍布全国。参与者包括宗教界上层人士和世俗权贵,其幕后支持者是国王路易十四的母亲。圣提表面上是搞慈善,实际上是宗教间谍机构,专门迫害进步人士。这个组织经常委派一些人冒充虔诚的牧师,充当信徒的所谓良心教师,目的是刺探他们的言行,以便为宗教裁判所准备材料。路易十四对圣灵有所警惕,因为圣灵试图逃离王权,希望削弱其权力,以巩固王权。因为《伪君子》是针对圣洁体验的,所以它的表现可谓一波三折。

5月1664,12日,《伪君子》三幕版(第一版)首次在凡尔赛宫上演。穿着袈裟的阿迪克斯作为教会一切龌龊行为的化身出现,很快被反动势力围困。他们指责路易十四否认宗教,诅咒莫里哀。路易十四很喜欢这出戏,但迫于反对派的压力,暂时停演了。莫里哀没有灰心。他三次修改剧本,两次将陈情表呈给国王,并给好奇的王子和大臣们读了《伪君子》的剧本。1664 165438+10月,应孔德王子之邀,在王子私宅首次演出《伪君子》全剧,由原来的三幕变成五幕。1666年,路易十四的母亲去世,情况逐渐好转。该剧8月上演1667。这一次,莫里哀把剧本的名字改成了《骗子》(第二版),把主角的名字改成了鲍尔弗,还把他换上了世俗的衣服,头上戴着一顶小毡帽,脖子上围着一条大围巾,带着蕾丝,留着长发。直到教皇颁布了“教会和平”的圣旨,宗教迫害才得以克制,莫里哀才终于得到解禁的通知。伪君子(第三版)终于恢复本色,于1669年2月5日再次首映。演出非常成功,史无前例。

剧中的主人公阿爹夫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代表,体现了伪善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把他作为充分讽刺和暴露的对象。他曾经是外省的破落贵族。由于挥霍无度,他挥霍了所有的家产。走投无路之下,他假装虔诚的信徒,到处招摇撞骗。这一次,他骗走了富商奥尔贡和他的母亲,成为这个家庭的座上宾和精神导师。编剧通过多丽娜等人的曝光和多福的一系列表演,一步步向观众展现了这个反派的真面目。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一个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僧。事实上,他一顿饭“吃了两只竹鸡和半只切成细粉的羊腿”,吃完后回到自己的卧室,“躺在温暖的床上,安详地睡到第二天早上”,把自己养得“肥肥胖胖,满脸通红”;表面上,他不在乎钱。奥尔贡给他钱时,总是说“钱太多了”,“客气地还了一部分”,有时还当面给穷人。但暗地里,他想尽一切办法占有奥尔贡的全部财产;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苦行僧,遇到了穿着低胸衣服的多丽娜,掏出手帕遮住了她的胸部。其实他内心充满了情欲,一边想占有玛丽安娜,一边对奥米尔的美貌垂涎三尺,不知羞耻地勾引对方。当他的伪装已经完全暴露,他揭示了他的残酷本性和忘恩负义杀死奥尔贡一家。至此,读者和观众已经彻底看清了他的虚伪。据说这部作品一出,就有人怀疑地指着这个人说,他看起来像是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说,“他(莫里哀)写的一个问题的答案,绝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全人类答案的总和。”

话剧《伪君子》体现了莫里哀在喜剧艺术上的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规则,并有所突破。按照“三统一”的要求,莫里哀把故事的时间控制在一昼夜以内,地点始终安排在奥尔贡家。剧情紧紧围绕着《答案迭夫》的“虚伪”展开,言简意赅,紧凑分明。亮点有二:一是歌德称之为“现存最伟大、最好的开篇”。虽然Answer Diev没有出现,但观众从奥尔贡家族对Answer Diev的不同评价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为他后来的出场做了铺垫,也展现了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冲突中的地位和立场,一举两得。

第二,在该剧第四幕中,奥米尔设置了一个巧妙的计划来教育倔强的奥尔贡,并要求奥尔贡躲在桌子底下,让他亲眼看到多福的真面目。《桌下藏人》的这种安排非常巧妙,既充分利用了环境,满足了“三统一”对场地的要求,又增强了喜剧的艺术效果。

在喜剧中加入悲剧因素是莫里哀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突破。剧中,奥尔贡强迫已经有了心上人的玛丽娅娜嫁给了Answer Diefu,但玛丽娅娜拒绝服从,想要逃入修道院。答丢夫恩将仇报,欲毁奥尔贡一家...这些悲剧因素让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也凸显了答丢夫的阴险毒辣和奥尔恭的愚蠢偏执。此外,莫里哀还吸收了许多民间戏剧的艺术营养,比如打耳光和把人藏在桌子底下是民间喜剧的惯用手法;家庭争吵和父亲逼婚是习俗剧的惯用手法。这些夸张和爆笑元素的加入,避免了古典戏剧的保守和刻板,让这部喜剧变得活泼而优雅。

《伪君子》在思想和艺术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它反映的生活不够广泛,人物性格比较单纯等。,但这并不影响该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