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风格特征

每当我读《翟青聊斋志异》,总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曲径幽僻,沟壑万壑,晴空阴沉,云雾翻滚,时而悬崖陡立,时而河水平展,偶尔飞瀑而落,退一步的水平如镜。涉猎其中,获得新的精神;我流连忘返,却依然感受到余音绕梁。古人对这一人类瑰宝的艺术魅力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讨和评论。有人称赞《聊斋志异》的手法:“虽然封面是海市蜃楼,但描写像现实一样不真实,正是大家想要的。”而且,“法无不可,无所不能。”目前,风景写作的特点是段落分明,层次分明,变化莫测。字法的句法优雅而古老,但讨论纯粹。“有人佩服蒲松龄‘学问深而笔力强,感情真挚,学识出众’,所以他能‘赏罚与欢笑相结合’,使人‘百读不厌’。有人认为《聊斋志异》中描写的鬼狐是最配合的,变化无穷。水穿得有型,剪裁绝妙;冰天雪地,又写新的。”前人的各种评论对审美欣赏《聊斋志异》的艺术造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为后学派,本文拟从整体上分析艺术作品的代表性特征,即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家的主观特征与主题的客观特征的统一所导致的独特性。意在引玉,恳请方家不吝指正。

洗与富的统一《聊斋志异》题材广阔,包罗万象。比如世间的世俗生活,甚至是异想天开的龙宫和仙女岛,在世间和海外几乎都是美好的。从辽东到海南,从崂山到云南,从福建到Xi安,从京都到边塞,以山东淄川为中心,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作者擅长写一条龙蛇,时而思考远古的爱情,时而抒发对这个世界的孤独和愤怒,时而依靠梦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而用寓言来表现自己的野心。在许多篇幅短小、寓意深刻、容量巨大的篇章中,不仅妩媚的狐狸、鬼神、草木竹、飞禽走兽、虫鱼等非人形象在人情上独树一帜,而且学者、农民、商人、妓女、盗贼、士兵、骑士和医生、僧尼、女巫、赌徒等都脱颖而出。作者努力,有时写家庭与邻里的微妙关系,合情合理;有时写时代的变迁,我机智;有时写壮士斩娇除怪,正气凛然;有时候写文人落魄,让人落泪;有时写忠贞的爱情,美好;有时写纯友谊,感人至深;有时讽刺贪官污吏,让人开心;有时痛斥暴虐的权力,淋漓尽致。作者经常用身边的琐事来生发,清晰地揭示社会的一些本质方面;往往寥寥几笔,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去领悟深刻的哲理。像一部人生百科全书,人情、世俗、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同时,作者学识渊博,善于运用典故,能从民间故事中开拓新意,将丰富的生活素材提炼为创作题材。《聊斋志异》是一幅壮丽的风景画,它不仅以生动的形象著称,而且以宏大的规模和广阔的内容吸引着读者。

幻想与简单的统一蒲松龄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志怪小说的优良传统,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驰骋,以幻想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生活,从而使《聊斋志异》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具有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特征。许多作品以奇妙的构思、奇特的形象、奇特的情节、荒诞的场景,表现出惊人的艺术特色。

蒲松龄的灵异与狐魅,既不是万物有灵或灵魂不灭的说教,也不是对事物自然属性的图解,而是以物托人的描述。作者运用想象和拟人的艺术手法,在人们的习惯和体质特征的条件下,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并根据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关系进行描写,从而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和好恶。这些形象具有非凡的神力,不受生活环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束缚,成为突然汇聚崩塌,时而消失时而出现,变幻莫测的神灵。所以《聊斋志异》中的很多形象往往是丰富的,仙与鬼,狐与仙,或仙与怪。

奇幻的场景和奇异的意象相映成趣,产生奇幻的艺术效果。《聊斋志异》往往表现出“天上浮云,合则收,开则开,奇峰破,美忽来”的境界。《龚贤》写龚道仁是秀才。“袖中有干坤”和“体谅他人和女人”真的很大。道士们一展衣袖,“仲达如宅”,一进去就“明亮透彻,宽如厅堂,数床而无。”有情人在此相会,“未雨绸缪”,* * *吟诗,相谈,结婚生子。这里没有“困苦”,却像是世外桃源。仙境的描述是惊人的。再如“星辰已数,绝壁忽高”(《锦瑟》);“有一天,相当早,它的地方,小屋。。一环顾四周,庭院依旧,身在室内固”(《张明渐》);山中石室,“明晃晃,不用灯烛。”洞内有大叶芭蕉,用以裁缀衣服,“青锦滑”;“女人拿山树叶做蛋糕,吃了,做水果蛋糕;切成鸡鱼,烹为真”(《骈骈》);。。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虽然有艺术上的夸张,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儒家的口水战、《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等相关场景,毕竟是生活的写照。上面列举的《聊斋志异》中对幻境的描述纯属子虚乌有。

离奇的情节,离不开诡异的画面,荒诞的场景。三者的一致性是这类作品的显著特点。书呆子就是典型代表。《书呆子》中的颜如玉忽隐忽现,变幻莫测,但她显然不是凡人,而是仙女。但在言谈举止上,美人与常人无异:比如下棋、赠弦、戏谑饮酒、谈情说爱,我们似乎从这一系列的描写中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女孩。于是,这个人物形象就呈现出了神仙和人的特点。这部小说是郎胜写的,他痴迷于此。“一夜读汉书八卷,卷将一半,便见沙角之美藏于其中。”"有一天,方注意到了,美女突然弯下腰,坐在花卷上笑了."郎生惊恐地连连下拜,而美人“下了几个亭子,看起来像个绝世少女”。美女的外表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郎生与美人相处的日子里,一旦生来“忘教”“女色迷蒙”,生来就带着哀念,不去重复,女色又会从书上下来。只有铺好这样离奇的情节,才能更生动地塑造一个奇特的形象。

大多数成功的作品都植根于社会生活。如何反映生活,靠的是意境。可见,立意是把生活变成艺术的中心环节,在如何反映生活的问题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侧重于真实的模仿。当然,在构思的过程中,难免要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剪裁、浓缩、生长;也不排除想象力的作用。一种是以表达理想为主,注重运用艺术想象、联想和幻想,间接反映生活。《聊斋志异》大部分章节属于后者。作者虽有扎实的生活功底,但在构思时,他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努力发掘主题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安排荒诞的场景,塑造奇异的形象,并据此设置离奇的情节。不仅有“袖中乾坤”,还有“腹中武库”(翁)。蔡威翁“肚脐可以容纳小鸡;我生气的时候,突然把自己的皮塞到肚脐里,我一下子从我的剑下站了出来。我持之以拔之,白刃如霜。”他有一个取之不尽的肚子武器库。一旦出事,头可破,腹可裂,无血,“其中一个,葛毛森,大放异彩”。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胸中之兵”的寓言。但从虚实相生的意境来看,是作者的独创,奇幻奇幻,无与伦比的美。

这里的幻觉不是荒谬虚幻的幻想。它并没有把人们引向广阔的空间,而是启发人们加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底层,熟悉世俗,熟悉形形色色的人,所以他的文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人情味。还是以龚贤为例,如果说《袖中乾坤》的奇思妙想只是对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本质的一种反驳。所以就题材而言,是对当时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爱情悲剧的提炼。穷书生尚秀才爱上了妓女惠哥,并“决心嫁人”。然而好景不长。慧哥这么没心没肺,是因为被赵给封了。正是这类作品的风格,将简单与魔幻结合在一起。部分剧情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人情世故,可谓引人入胜,极具穿透力。比如开头写道道士求见鲁王,“人不可过”,“中国贵族见其卑鄙,驱之而去;回来吧。在你的愤怒中,一个接一个地跳。凡无人之处,道人笑黄金二百两,厌之者复谓其贵:‘不为言见王;但是当我听说侯元的花和树很壮观时,我就足够去旅游了。“还有那些被白金追的人。人喜欢,但是叛逆。贵的时候我也开心。”如此层层贿赂,道士们还要克服侯门海的困难,就这一眼,封建社会的弊端,暴露得多么淋漓尽致!袖中有天地日月,离人思女可任其自由往返。自由思考,神奇的色彩充满了眼睛。慧哥十八岁入府,十四年后在赖公道人的帮助下,与尚秀才重逢。其间,尚秀才虽写白金彩缎,却不为所动;王的“命运垂青妓女,任上自择”,却又坚持自己的初衷:“不过是给老妓女一个人情罢了!”秀才如痴如醉,单纯纯粹!奇特和简单看似对立,却被作者巧妙的思维和形象无缝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艺术的完美形成“看不见的和谐胜过看得见的和谐”。因此,这类作品呈现出一种惊人的、朴素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美。

简单的惊奇能使人感到新鲜,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起强烈的兴趣,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上的愉悦。但这种审美功能不会长久,一旦读者的追求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神奇和简单的结合可以产生富有情感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风格不仅在审美价值上超越了单纯的奇妙,也超越了单纯的质朴。蒲松龄的诗以质朴著称:或以物写景,或直抒胸臆,极少雕琢夸张。比如“黄沙刺眼风吹,六月酷暑如笼烹。”中午没有米煮麦片粥,煮出来的汤让人冒汗。。。“这种诗反映的是生活的艰辛,但很自然,有真情实感,但缺乏小说美。”诗人所描述的事物或现实能引起快感,要么是因为它们本身新颖,要么是因为它们被诗人触动后新颖。《聊斋志异》与蒲石诗相比,虽然体裁和风格不同,但由于前者能融质朴与神奇于一炉,所以在艺术造诣和审美价值上都超越了后者的成就。

含蓄和尖锐统一了中国历代诗歌的优良传统,都注重艺术的含蓄,所谓“诗的美在于含蓄”,“不言而喻,就是浪漫”,指的就是诗歌。然而,含蓄作为艺术美的一个特征,对其他文体的文艺作品也是必要的。《聊斋志异》之所以耐人寻味,能够引起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与作品中所运用的深刻而无穷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在这里,含蓄不仅不同于浮躁,也不意味着晦涩难懂,深不可测。《聊斋志异》的独特性表现在赏罚与笑点的结合,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含蓄与尖锐的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八王”写道,巨龟报答了盛丰的好意:巨龟把龟宝嵌在他的胳膊里,以此回报他的好意。盛丰“从此有了最清澈的眼睛,哪里有珠宝,哪里就能在坟墓下看到”,很快他就变得富有,成了公主。从表面上看,《八王》的主题似乎是在颂扬善于生活的美德:盛丰最终得到了回报,因为他不忍杀戮。其实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揭露封建当局的贪婪,批判封建席位的腐朽和弊端。作品中所谓的杜南灵隐,不过是一个终日沉溺其中的酒鬼。藩王,隶属于藩王的公主和归钟,也是一群腐败无能的人。“幸福在于烦恼,不幸取决于幸福”,通过贿赂来转换幸福与不幸的关系,以疏通关节。盛丰因为得到一面宝镜去看三公主的影子而被苏夫王定罪。王大怒,本来想讨个说法,却以的“人间至宝”为诱饵,贿赂贵族向王说情,以逃避惩罚。生个老婆也是珊瑚镜的福气;最后,我生了个老婆。“我被雇来支付皇家住所,我派了几千人。”王家不可能知道宝石和宝玉的名字,也是靠大贿消灾。每云都有一线希望说,“王大喜,放了命回来,向公主致敬。公主还是带着镜子回家。”财宝足以通神,盛丰深知三昧,所以他能化险为夷,人财两得。作为封建社会的暴露文学,这部作品在《聊斋志异》中具有代表性。从刻意的深刻程度来说,小崔和八王挺像的。整篇文章写的是狐狸的感恩,潜在的意义是揭露官僚与政客的两种关系。同一派系之间互相包庇,大量行贿;不同派系互相弹劾,互相斗争。了解《聊斋志异》的风格特点,有助于通过蒲松龄的春秋笔法深入挖掘作品的内在意蕴。

第二,正面写小标题,侧面写主题。这个和上一个的区别是,主体思想的边缘是从侧面指出来的,而不是从侧面。《不朽》一文描述了程生与周生之间的深厚友谊,这种友谊经得起生死考验。作品通过程、周的看破世事、最终隐藏的能力,着力宣扬“忍是最享受的”,这是小说的正面表达,但却是小说的次要目的。这种出世的超然思想当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的“孤独与愤怒”。然而,从交友艰难的曲折历程来看,周生的诉讼是绝望的。作品震撼人心,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枉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虽然是从侧面表现出来的,但却是小说的主旨:即使皇帝的冤案“由部里判”,只要吏部“收几千块钱,委托给院里”。黑暗很多,世人皆知!难怪“自讼制,天下竭”,这是“邀周谢藏。”把“隐居”看作是一种对世界的逃避,并不积极,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些本质方面。尤其是一些人物之间的对话极其犀利,往往能直击社会的核心。周利用黄的吏部欺侮他人,“把自己的想象充满了愤怒,想去找黄。”成胜拦住周生不让他走,并劝他说:“加强世界没有错。今天怎么了?”由于成胜一再进谏,没有去找黄,但他咽不下这口气。他认为“城市秩序是朝廷官员,而不是潜在官员,即使有竞争,也必须建立。”为什么像狗一样跟着?”结果,他起诉了那个官员,并对待他的仆人。没想到官官相护,县令不仅“破解扔”了诉状,还把他抓了起来。程生看透世事,老老实实把官宰当成“不练矛与弧的半强教练”,正是他有过人之处。相比之下,周生生就幼稚了。然而,眼见为实。他不相信的,比如“狗跟着狗走”,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本人在冤狱中几遭挫折,被逼入死港,足以警示世人。渭水虎和成仙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描写狐狸化身老人,税居李家老二,交往友好,感情融洽。写一篇积极向上的友谊赞歌,是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妙就妙在翁口中对城市秩序极尽讽刺。翁不肯接受任何愿意交好朋友的人。”唯一的城市就是闯关,要辞职。"李究其原因,翁才悄悄说出了实情:"你不知道,他以前是个毛驴,现在看起来像个市民,其实也是个酒鬼。仆人就不一样了,以做朋友为耻。"驴子看到"稻草捆"时,贴了一串耳朵,很高兴被拴住了。这里我们用(籍)苏的佳能:“但你给我再多的钱,喝粗了也是醉(粉饵)”,用来讽刺地方政府的贪婪和滥权,可谓妙语连珠。这类作品的锋芒,要么从“浓烟树木”的境界中显露,要么从一个玄妙的典故中解析。

三是以和合庄。《聊斋志异》中的讽喻作品往往充满了笑语和戏谑,其中包含着对贪官、土豪、劣绅等社会恶势力的尖锐抨击和辛辣讽刺。《四训》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部。它描述了一个聋人教师拒绝听取他的狐狸朋友的建议,不愿辞去他的教学岗位。结果他被判耳聋,仍然被撤职。一日,执事文昌。点名后,学者们离开去和导师们一起吃饭。”在教官的靴子中间,他们呈上了一份声明。“过了一会儿,老师问聋子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不上进,聋子教官不知所措。”如果你坐在你的手肘附近,把你的手伸进你的靴子里来展示你的姿势。“巧了,聋哑教官的靴子里藏着假东西,是给亲戚的。他以为这就是秀才想要的,就向他鞠躬说:‘有八块钱的最好,我不敢献。’隐藏的微笑。“可是,聋子教官被秀才骂了一顿,被赶出去了,还被罢官。看了这样的作品,谁不心脏病发作?!身为秀才公然向教官索贿是不雅的;加一个聋哑教官,怪胎,说话很快,足以让人吃不消。作品用笑的矛,揭开了学习的面具,使之成为伪君子。庄与和合是这类作品批评功能的集中体现。

四是在温暖和悲伤中送边。有些作品明明是深情的爱情故事,却不以讴歌爱情为重点,而是流露出作者对温柔家乡贪官的无情揭露。另一些人在悲伤的气氛中潜伏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怒。前者可以从著名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如吴和阿婆。后者以公孙九娘、林四娘为代表。《公孙九娘》生动地描述了玄幻中鬼怪的婚姻,与人间无异。赖阳生被朱升的鬼魂拖去娶了他的侄女,并认识了公孙九娘。由朱升和他的侄女介绍,他出生在他的家庭。从写鬼嫁人的角度来看,这种题材在《聊斋志异》中并不少见。而作者在《公孙九娘》中的着力点是表达受委屈的灵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向往,以及渴望回家却得不到的怨恨和愤慨。才貌双全的九娘,是被七一案害死的无辜者。她变成了血泊中的穷途末路的游魂,甚至没能完成对生者“尸骨托付”的心愿。针对开篇“地上血,骨头撑天”的悲壮形象,作者在《冷露团团,意为不吐不快》的旋律和结点中痛斥和控诉了屠夫们的血腥罪行。

我们在阅读优秀的古典文学时,往往会觉得艺术形象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这显然是现实主义的胜利。只要作品坚持从生活出发,图像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作者可能并不知道。比如《红楼梦》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衰败,从而表现了封建制度濒临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是曹雪芹肯定没有想到的。《聊斋志异》虽然类似于《红楼梦》这样一种优秀的古典作品——形象大于思想,但更多的是作者有意将明辨是非、强烈爱恨融于艺术形象之中,以“春秋”笔法或隐曲的方式表现出来。尤其是批判时弊、批判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倾向,往往表现为“怨、讽等多有”的形式,从而使《聊斋志异》呈现出尖锐与含蓄的和谐统一。

妥协和真诚的统一

正如含蓄能激发人们探索美一样,它也能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审美愉悦。18世纪的英国美学家荷迦兹从她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发现了蜿蜒之美:“蜿蜒的小路、蜿蜒的河流和各种形状主要是由我称之为波浪线和蛇形线组成的物体。。看这些的时候,你也会感受到同样的乐趣。”“它引导眼睛进行变幻无常的追逐,又因为它给灵魂以快乐,所以能被冠以美的称号。”蒲松龄比这位美学家早一个世纪理解了妥协之美对艺术风格形成的意义。在《聊斋志异》中,无论是几千字的小说,还是一两百字的小品,它从来都不屑于讲一个直白的故事。而是在跌宕起伏的文学情境中,委婉舒展,让人觉得颇为奇妙,如“登泰山,绕羊肠”,“湘水九面平衡,情深更复杂”。

施清绪的文章是嘉实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五起五落的曲折经历,展现了邢的不幸遭遇和半生坎坷。“恒娘”一章写的是恒娘懂俗情,给了朱一个微妙的邀媚秘诀。朱试了又试,七竖七擒,终于爱上了丈夫。《鲁公Nv》一文写道,鲁公Nv死了,死了又生,活了又死,死而复生。与忠于爱情的张生的结合是一波三折。这些作品的创作类似大海,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人物的经历就像一条曲径通幽。《薛伟娘》的线索非常复杂,而且用的是悬疑歌曲。这是一个痛苦的操作,需要很多的独创性。写富贵贫病交迫,勉强到了翼城南部的葬地。因为躺在坟墓旁边,他梦见了一个村子,要靠老人娶他的养女,安慰她。苏是谁,安慰娘到底是人还是鬼,苏为什么会被收养做养女?这是作品开头提出的悬念。然后,它描述了盛丰进入村庄后的一个梦。从村民的反应和盛丰的顿悟,说明生生死在路边,老人埋在坟墓里。这一天恰逢李殊去他父亲的墓地,盛丰为他带路。到墓,“你看那两座坟,还是说三年前有官,这里葬的嫔妃少。”至此,前言韦娘是鬼养女的原因有所注明,但只说了一半。“按钮”看似解决了问题,却留下了新的悬念。李殊打开墓室后,看到女尸“化了妆,但妆如人生。”韦娘复活后,把自己在缅甸的家世背景告诉了舅舅,甩掉了“包袱”:原来韦娘是尹的女儿,绑架了船夫,用一大笔钱卖给了大臣。她很尴尬,就在伊上吊自杀了。女儿在墓里被鬼欺负。还好有鬼的时候有我守护,让我安慰我妈,认她做养父。小说的情节设置中“鸟描蜘蛛丝,断则续”,最后以补笔倒叙,极为精彩。正如前辈们评价的那样:“层去层生,如六塘春水,风动。”《聊斋志异》的情节耐人寻味。这与作者擅长各种笔法技巧密切相关。清代《聊斋》评点家单明伦在评论中指出,其艺术手法有十余种,如逆力法、遥对法、移展法、勾连法、暗点法、双提法、转笔法等。冯振鸾还认为有调解法、飞渡法、遥接法、叙事描法、补充叙事法、草蛇灰线法和陡笔、伏笔、救笔、提笔、衬笔。对前人艺术手法的评论和欣赏,有助于后人深入理解和研究《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委婉含蓄,除了上述各种笔触外,还归功于各种艺术技巧:如幻想与现实的描写适当穿插;系铃和开锁的用法令人兴奋;好奇和巧合在本质上是珍贵的;叙述和讨论的美在于精确;所有的细节和省略,释放和收集,正面叙述,倒叙和插值都非常巧妙。“章法要悠扬”,但也不能丢了。归根结底,缠绕的运用要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文艺作品是有共情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艺术是情感”。优秀的文艺作品,只有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才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称为以情感人。反之,离开文艺固有的情感,一味追求手法的多样和文艺的曲折,只会给人外在的感官享受,而不能震撼人心。所以不能满足人的审美情感需求。《聊斋志异》的价值在于作者的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可以把犹豫不决和真诚结合起来。无论是叙事的雕琢还是景物的描绘,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将爱恨情仇渗透到曲折的情节和动人的场景中,可谓血泪交加。

阿宝描写了孙和阿宝之间纯洁爱情的曲折经历。作品前半部分描写了书生孙的痴情:听到笑话,不惜断指,灵魂随阿宝而去,然后变成鹦鹉,让阿宝的爱情封印了中心,解开绣花鞋作为信物,最后幸福地结婚。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三年了,家里有钱了。突发病渴,死。”文在寅的处境一直受挫,就像一波又一波的起伏。后半部作品,主要是讲阿宝为自己的愚蠢而死,让哈迪斯感到真诚,让孙子重生,让幸福的家庭复活。这部小说不是靠主题取胜,而是靠曲折的叙事和委婉的笔法取胜,从而给人以创新感。尤其感人的是贯穿全篇的燃烧的情感:对朴成子的深情,对忠贞爱情的讴歌,对王公贵族的鄙夷,对封建家庭的批判,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如果说思想的闪现是作品的灵魂,那么情感的表达就是作品的精髓。

两者的核心在于作家对真理的坚持和追求。《聊斋志异》唤起读者心中崇高的正义感,实际上是审美趣味中“孤独与愤怒”的曲折反映。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委婉地表达徐的文体特征,窥见作者的童心。Xi·方平在为Xi·方平苦心辩护的过程中,充满了作者对诚实不幸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的封建政治的不满。叶盛描写了叶盛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毁的半生衰败。死后灵魂从知音,将知识小心授予儿子,用祝福为文章吐气。男孩因此成名,黄忠却弃之不顾。叶盛的悲剧充满了辛酸和泪水。从海上强风巨浪小船的险象环生,到鸡犬无声,树芽满树,松竹掩映,琴声悠扬的仙境,《粉蝶》是作者抒发情感,向往和平安宁的表现。然后杨月丹和粉蝶的一段恋情就由此改变。作者对真善美的爱如火,爱得那么深,那么执着;对假、丑、丑的痛恨,冷若冰霜,可恨,咬牙切齿。这种强烈的感觉往往从作品的氛围和情境中流露出来。让人觉得文章深刻,笔法沉重,表达了人间的委屈和不公,倾诉了自己的辛酸和悲痛。

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美感足以流芳千古,激励后人。追根究底,其来源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者有深厚扎实的生活基础,为代表作提供了丰富广阔的创作素材。在《蒲松龄的为人及其思想》一文中,作者已对其创作道路作了初步探讨: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处境尴尬。他长期当老师,广泛接触社会,熟悉各种各样的人,特别了解挣扎在饥寒线上的贫苦农民和受压迫的知识分子。生活上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思想感情上与他们息息相关。其次,蒲松龄是一个头脑敏锐、爱憎分明、有正义感的憨厚之人。虽然他一生沉沦失意,但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他尊重屈原、陶渊明、陆游的人格和品格,欣赏观复的正直。由于清廷的严明统治,僵硬的“八股”被用来拿文人开刀,一系列的禁令像绞索一样套在知识分子的脖子上;再加上文字狱盛行一时,使得蒲松龄这样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作家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戴罗配李,的感觉是骚;鬼怪、长爪郎成了嗜好。”(《聊斋志异·序》)他从屈原和李贺的曲折、隐喻手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得到启发,于是用奇幻含蓄的笔,通过寻找奇思妙想,把胸中的雷块表现出来。第三,作者学识渊博,善于用钹,学习前人,不拘泥于旧格局。熟读文史经典,如国语、国策、左传、庄子、史记、汉书等。他深谙史官传记的奥妙和春秋笔法,吸收了古文的“字近”、“远”、“字约”、“意丰”等优良传统和传奇小说细腻传神的笔法,从而融为己用。四蒲松龄创作态度认真。从情节的提炼、主题的确立到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气氛的渲染,再到场景的铺设、遣词造句的运用等等,都在艺术上力求完美和创新,以上四个方面(或四个因素)的有机结合,总体上形成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特色,如“蜜蜂采花为蜜,滋味各异,令人无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