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生的个人经历
民国4年(1915),杨汉生就读于高县第一高等小学。民国7年(1918)跳级,考入徐福中学(现一中),成绩名列前茅。
1920进入成都省立一中就读。在校期间,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和李硕勋自发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学生运动,反对尊孔读经、受军阀指派的官僚校长。学生运动失败,他被学校开除,被政府通缉。
同年,杨汉生到泸州川南师范学校看望党员云。他们谈了七天七夜。后来,他不止一次地说:“惠戴颖是照在我革命征途上的第一道光。”
1923,去北京读书。这期间认识了在中法大学读书的陈怡。
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正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五卅惨案后,被派往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工作,并代表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参加上海市工商联工作,协助萧楚女编辑《工商联合报》,同年加入中国生产者党。
1926年初,杨汉生被派往广东黄埔军校,担任入伍卫生处政治部秘书兼指导员,并担任入伍卫生处支部书记。从那时起,他开始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
1927“四一二事变”后,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四军政治部协助林等工作。“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后,参加起义军南征,被任命为二十四师代表,参加了两次会昌战役。后来调任起义军政治部秘书长。起义失败后,他从海陆丰经香港回到上海。1927年底,杨汉生、李一氓加入创造社,* * *主编流沙周刊、日出荀刊。
1928年,应郭沫若的要求,经周恩来批准,杨翰笙到创造社组织工作,还办了《流沙周刊》、《日出荀刊》。在此期间,他先后写出了《马林英》、《驳船上的夜晚》、《厕所间》等15部小说,创作了《女囚》、《两个女人》、《志愿者》、《中学生日记》、《狄权》等8部中篇小说,开始了他的革命文学生涯。
1929年冬,上海文艺界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杨汉生是12人筹备组成员之一。此后历任左联党总支书记、左联文化局(文总)团委、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文薇)等职。在“左翼作家联盟”和“总作家联盟”工作期间,杨汉生领导“左翼戏剧家联盟”工作,开始组织戏剧运动,并开始写作。著有理论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科学导论》。他的批评文章《一般文艺的大众化问题》在左翼文学运动中影响很大。
1930年3月,参与组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历任“左翼作家联盟”党委书记、文化委员会书记、文联党组书记,参与党对电影戏剧工作的领导。民国22年(1933)春,写出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铁板上的红泪》。在此期间,他已经写了18部电影(其中13部被搬上银幕)和8部剧本。
1935年2月,上海党组织被破坏,杨汉生、田汉同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5438年6月+10月,柳亚子、蔡元培等人虽被解救并取保候审,但不能自由活动。软禁期间,他用季春、小静、一德等笔名,发表了五六十篇批评国民党当局不抗日政策和投降卖国路线的杂文,撰写了《新女兵》、《生死与共》、《夜跑》、《前一夜》等电影和一批戏剧电影理论著作。直到1937中国达成第二次合作协议,中国* * *制作方代表团抵达南京,才获得自由。
从1928到1932,他写了10多篇短篇小说和8篇中篇小说,其中小说《地泉》由《深度》、《转型》、《复兴》组成,反映了大革命时期农村土地革命、城市工人运动和知识分子的生活斗争。1932年,“左联”成立电影集团,杨汉生撰写电影剧本《铁板上的红泪》和《中海的怒潮》,是中国电影中最早反映革命斗争和反帝反封建要求的作品。
1936年底,杨汉生写了第一部话剧《前夜》,较早地以文学的文体提出了反内战、反投降的问题。
1937年秋,杨汉生奉长江局之命,在文艺界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何、洪深、田汉等人与武汉的话剧、戏曲人物、国民党文化界人士一起,为华北义勇军募捐,展开了一场联合演出,演出了由洪深导演、金山、主演的《最后的胜利》。会后,“中华全国戏剧抗敌协会”在会上提议创建戏剧行业抗日统一战线。接着,他和冯乃超、老舍等人先后发起并组织了中华全国电影抗敌协会和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团结文艺人士进行抗日救亡斗争。同年创作了五部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在抗战初期影响很大。
1938年春,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在武汉成立,杨汉生任三馆主任秘书,协助郭沫若组织工作。1938年,应赵丹、陶金等人的要求,杨汉生将电影剧本《塞上风云》改编成四部剧。表现非常广泛。
1939年,国民党政府掀起反* *高潮,胁迫三堂人士集体加入国民党。以郭沫若为首的进步人士集体发动三堂抗议。当局采取监禁政策,于1940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杨汉生任副主任。1941年春,在杨汉生的推动和领导下,由和陈组成的民间戏班——中国戏剧艺术学会成立。同年9月,杨汉生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天国春秋》,由中国戏剧艺术学会首演,引起强烈反响。今年入冬以来,进步戏剧力量连续在重庆雾季举办演出。当时杨汉生还是中国电影制片厂导演办公室主任,他联合了很多电影演员参加话剧演出。同时,他还参与了历史剧创作、民族形式和建立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讨论,批判了大后方戏剧运动中的不良倾向。从65438年到0942年,他写了五部历史剧《草的英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四川陆宝同志会的斗争。国民党的审查机关下令“不得出版,不得演出,没收剧本”,直到1945年秋签订“双十协定”,剧本才得以上演。
1943年写了一部四幕讽刺喜剧《双面人》(又名《天地黄轩》),深刻批判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的阶级利己主义。1944年写了一部五幕剧《花儿之歌》。剧本用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诗词歌颂了朝鲜人民的爱国精神。抗战胜利后,在南方局的领导下,杨汉生、冯乃超等组织指导了中国剧社和各种抗敌剧社的复员工作。随后回到上海,成立昆仑影业公司,创作了电影《家有灯火》、《三毛流浪》。与此同时,他受* * *组织委托,与余陵等人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组织戏剧运动,开展反蒋民主斗争。
1949年3月经香港抵达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当选为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汉生历任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厅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委员,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
从65438年到0960年,他写了四部以知识分子参加土改为主题的戏剧《三边》,由中央实验剧院演出,获文化部一等奖。
1964创作的电影《北国江南》被康生、江青等策划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批判。在“文革”中,他被无辜监禁折磨了9年。在“文革”期间,他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被监禁了九年。
1979年2月平反后,恢复工作,当选为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他还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
杨汉生一生都是作家。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他创作了2部社科著作、8部中篇小说、10多篇短篇小说、17部电影剧本、8部戏剧剧本、近200首新老诗歌、两本日记、数篇文学论文和数十部回忆录。编纂出版了1册《杨汉生剧本选》,2册《杨汉生剧本选》,5册《杨汉生文集》。此外,他还写了一系列回忆录,被收录为《风雨五十年》。杨汉生一生创作了700多万字的文艺作品。
1983年5月,80岁的杨汉生回到闹鬼的家乡,写下了《回乡探亲》、《回宜宾》等诗。
杨汉生于1993年6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新华社发布的悼词称他为:“党员,中国杰出的制片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战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文艺界的杰出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