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评价一下金庸的小说《雪山飞狐》。

《雪山飞狐》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作品,突破了《书剑恩仇录》中的“团戏”,隐约继承了《染有皇室血统的剑》中的双线发展和倒叙结构。整部小说的结构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一系列的倒叙,倒叙出自每个人的口中,其间有故事。在极其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当年发生的事情一步步被揭开。雪山盖的飞狐

与《染有皇室血统的剑》类似,《雪山飞狐》中的真实人物不是胡斐,而是闪回中的苗人凤和胡一刀。不同的是,《染有皇室血统的剑》中的闪回人物早已死去,而在《雪山飞狐》中,苗人凤却留了下来,并最终与胡斐并肩作战。

所以雪山飞狐没有沾染皇室血统的剑的缺点。一句台词倒叙之后,另一句台词一样精彩。

《雪山飞狐》是金庸作品中自出版以来争议最大的一部。引起争议的有两点:

首先,很多人讲了一个几年前的故事。因为他们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因为各种各样的个人原因,带着各自的意愿,讲述了不同的故事。

这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点嘲讽历史的味道,让人怀疑所谓的“历史真实”。既然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做打算来描述发生的事情,那么有多少真实性呢?不仅是历史的叙述者,尤其是所谓的“自传”,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让这篇文字备受争议的是,很多人直觉上认为这是罗生门。(罗生门指日本电影《罗生门》。《罗生门》的原小说实际上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罗生门》是另一个短篇小说。这部电影到了黑泽明手里,尽情地播放着。)

由于《罗生门》的结构相同,每个人在描述往事时说法不一,事情的真相被淹没了。所以在读者心目中,雪山飞狐常被拿来和罗生门相提并论。

金庸在《雪山飞狐》中采用的倒叙结构,是武侠小说中从未出现过的,是绝对的新手法。这种新技术的雏形在《染有皇室血统的剑》中,但成熟于《雪山飞狐》。奇怪的是,在金庸后期的作品中,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也许金庸认为只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创作”,偶尔可以,长期不行。

第二个争议点是:雪山飞狐写完了吗?

雪山飞狐写道,胡斐和苗人凤开始打架,两个人之间,已经有了很多恩怨,开始打架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而且金庸安排两个人动手的地方是在一个悬崖上。背景写的这一集没有退路,完全没有回旋余地,生死必须判。从一开始,决斗的两个人都是书中的正面人物。无论作者还是读者的立场,两个人之间谁也不能死。

就像一个解不开的结。

所有的读者,都屏息以待,等待金庸解开这个结,读者也相信金庸能极其圆满地解开这个结。最后,决战的双方,胡斐和苗人凤,可以一较高下了。胡斐抓住了苗人凤刀法的一个破绽。当他发现这个破绽的时候,只要再下一步棋,就能判断生死,决定胜负!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金庸停笔了,宣布这本书结束了!

胡斐这一刀是砍的吗?金庸的解释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所以,《雪山飞狐》还没完,是金庸对读者的一个诡计。

《雪山飞狐》现在的结局,绝不是在创作计划之内,而是由于种种因素而一笔勾销后的一种“灵机一动”。既然脑波触发了,我觉得就结束了,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刚开始只是觉得“还不错”。久而久之,灵机一动变得成熟,从“还不错”变成了绝对,于是成了定局。

在这个问题上,每当有人问起,金庸总是一副“无可奉告”的表情。既然深不可测,大家就只好推测了。

雪山之结局的飞狐,金庸炫耀的狡猾,只能出自金庸之手,别人绝对不能模仿。因为这本书是一步步走向死胡同的,所以在死胡同的尽头突然就停笔了。读者真的可以依靠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也可以想象出金庸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在谈金庸作品的时候,可以加上趣味,这也是金庸的成功之处。

在金庸作品中,雪山飞狐塑造了胡一刀夫妇这样可爱的人物。结构诡异离奇,本来可以排第一,但是因为没有结局,把解死结的责任推给了读者,所以只好排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