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短篇小说应该在100字左右,不要太多~ ~!!

报效祖国的宏愿——华的故事(上)

众所周知,华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世界级数学家。他只有初中文凭。因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北上清华,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65438-0936,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20世纪著名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才华横溢。他说:“两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但华说:“我不想拿博士学位。我只想做一个游客。”"我来剑桥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位。"近两年来,他潜心研究堆基素数理论,就韦林问题、利他问题、奇哥德巴赫问题发表了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数学家杰出的智慧和能力。

65438-0946,华应邀赴美讲学,并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请为终身教授。他家也在美国定居,有房有车,生活非常安逸。当时,许多人认为华再也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触动了华热爱祖国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祖国。他还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了一颗热爱中国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却不是长寿之乡。回Xi去...为了民族,我们应该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是数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华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校园,被任命为数学系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他数学研究的真正黄金时代开始了。他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还热情关怀和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他为应用数学的研究、实验和普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华·* * *几十年来共发表重要数学论文152篇,数学著作9部,数学科普著作11部。他还当选为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小欧拉改变了羊圈[第二部]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几个数学分支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是,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小时候一点也不被老师喜欢。他是一名被学校开除的学生。

事情是由星星引起的。那时,小欧拉正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有一次,他问老师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这位老师是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圣经也没有回答。其实天上有无数的星星,是无限的。有成千上万颗肉眼可见的星星。老师没有假装听懂,回答欧拉说:“天上有多少星星不重要,只要你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的。”

欧拉觉得很奇怪:“天空那么大那么高,地面上没有自动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嵌在屏幕上的?”上帝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放在天上。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

他问了老师一个心里的问题,老师又一次疑惑了,脸红了,不知道怎么回答。一股突如其来的怒火在老师心中升起,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刚上学的孩子问了老师这样的问题,让老师无法下台,更重要的是老师视上帝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怪上帝不记得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他怀疑全能的上帝。在老师看来,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时代,对上帝是绝对没有疑问的。人们只能是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和上帝“保持一致”,老师让他离开学校回家。然而,在小欧拉心中,神的神圣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失败者。为什么他连天上的星星都记不住?他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问都成了犯罪。他认为上帝可能是别人虚构的一个家伙,根本不存在。

回家后,他帮父亲放羊,成了一名牧童。他一边放羊一边看书。在他读的书中,有许多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逐渐增多,达到100。原来的羊圈有点小,父亲决定新建一个羊圈。他用尺子量了一块长方形的地,长40米,宽15米。他算了一下,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只羊6平方米。当他准备开工时,发现自己的材料只够100米的围栏,根本不够用。如果要围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那么它的周长就是110米(15+15+40+40 = 110)。如果要按照原计划来建,父亲觉得很为难。面积减少的话,每只羊的面积不到6平方米。

小欧拉告诉父亲,不用缩小羊圈,不用担心每只羊的领地会比原计划小。他有一个主意。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就不理他了。小尤拉急了,大声说,只挪一点羊圈的木桩。

父亲摇摇头,心想:“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便宜的事?”然而,小欧拉坚持认为,他将能够一举两得。父亲最终同意让儿子试试。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来跑到羊圈准备开工。他把原来40米的边长缩短到以木桩为中心的25米。父亲急了,说:“那怎么行?那怎么做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不回答,跑到另一边,把原来的边长15米延长,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这样一改,原来规划的羊圈变成了边长25米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栅栏够了,面积够了。”

父亲按照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搭起了围栏。100米围栏真的够用,不多不少,全部用完。面积也够了,稍微大一点。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的会动脑筋,将来肯定大有前途。

父亲觉得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太可惜了。后来,他试图让小欧拉认识伟大的数学家伯努利。通过数学家的推荐,小欧拉在1720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学生。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第三部分]

德国著名科学家高斯(1777 ~ 1855)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会说话之前就学会了自己计算。三岁时,他有一天晚上看父亲计算工资,纠正父亲的计算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对物理学电磁学做出了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家称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就进了农村小学。教数学的老师是城里人。他觉得在偏远的地方教几只小猞猁真的是大材小用。而且他有些偏见:穷人家的孩子天生就是傻子,没必要教这些傻孩子认真学习。如果有机会,应该惩罚他们,给这种无聊的生活增加点乐趣。

这一天是数学老师郁闷的一天。学生们看到老师沮丧的脸都畏缩了,知道老师今天又要抓这些学生,惩罚他们了。

“你今天给我算一下,从1加2加3到100。谁想不通就罚谁不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这话,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一句话也没说就看了起来。

教室里的孩子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孩子在石板上加了一个数字,然后擦掉结果。加了之后,数字越来越大,很难计算。一些孩子的小脸变红了,一些孩子的手心和额头渗出了汗水。

不到半小时后,小高斯拿起石板,走上前去。“老师,这是答案吗?”

老师头也没抬,挥了挥厚厚的手说:“走,回去算!不对。”他认为不可能这么快就有答案。

但是高斯站着不动,把石板放在老师面前:“老师!我认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数学老师想喊,但当他看到石板上工整地写着的数字:5050时,他大吃一惊,因为他自己算过,得到的数字是5050。这个8岁的小孩怎么这么快就得出这个数值?

高斯解释了他发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古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数列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让老师感到羞愧,觉得自己以前那种傲慢自大,贬低穷人家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以后也很认真地教书,经常从城里买一些数学书供自己学习,借给高斯。在他的鼓励下,高斯后来在数学方面做了一些重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