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的文学特色

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磅礴,通俗流畅,幽默风趣,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一般局限于地方制度和领域。如《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尔比》、《老古董店》、《马丁·朱·舒尔维特》、《圣诞颂歌》等。《董贝父子》之后,狄更斯的创作更加成熟。《大卫·科波菲尔》进一步探讨了人生的奋斗历程,具有自传性质,是19世纪中叶英国中下层社会的一幅长卷。《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和《小李杜》是三部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重要作品。

狄更斯后期作品明显体现了创作主题的深化、技巧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远大前程》可以看作是《大卫·科波菲尔》的反面,但对人生道路的探索更具有现实意义和警示意义,而作者早年的乐观情绪明显降低。主人公皮普也是一个孤儿,却经不起环境的诱惑,失去了原本淳朴的天性。在经历了严峻的磨难后,他忏悔并重新生活,整部小说在结构上更加精炼。《我们的朋友》是又一部深入社会的批评小说。其中蕴含的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生哲学更加深刻,作品中运用的象征主义和侦探小说手法更增添了其艺术魅力。狄更斯的最后一部小说《埃德温·德鲁伊之谜》仅完成了23章,从中可以看出其文笔优雅、构思严谨、悬念迭起、神秘诱人。

他描写了大量的中下层小人物,这在文学作品中是前所未有的。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诙谐幽默、细致入微的分析,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知价值,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广泛而多样的,挖掘是深刻而有力的。他不说教,不概念化,往往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激发读者的愤慨、仇恨、同情和喜爱。他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用他们惯用的动作、姿势、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生活和思想面貌。他还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生动的人民语言,用他们独特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狄更斯的创作带有浓厚的浪漫气息,他所描写的一切似乎都具有某种能与人物的感情和气质相匹配的“灵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随着维多利亚社会的发展,贵族的伦理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逐渐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伦理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就是维多利亚文化的发展,从而打破了原有的一元文化价值观。

因此,可以说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不仅是在批判社会阶级不平等,而且是在评论那个社会的文化,尤其是道德观念。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那个社会未来的关注和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刻思考。“边缘人物”是英国维多利亚社会的一个现实存在。狄更斯是第一个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并带着同情和怜悯把他们写在小说里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反抗当时文学传统的精神和努力引起了人们对社会“边缘人物”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广泛关注,丰富了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创作,这就是后来的中下层作家——H·G·威尔斯、阿诺德·贝内特和乔治·吉辛。

此外,狄更斯作品中的“边缘人物”作为维多利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孕育的“异己”和“原创”的反抗力量,借助文学发挥其力量,既维护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颠覆了维多利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一种依赖, 从而构建自己的话语权,展现自己“在反抗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小说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创作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充分说明了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共生关系,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文学的社会历史思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文化乃至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