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镇——回不去的故乡
80后经历了几十年来最快的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超过农村人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走向城市,恨不得脱下农村人的衣服,成为城市人。最后我们在城里找了份工作,把户口迁到了城里。可是,为什么我心里总觉得空荡荡的?为什么我经常在梦里回到童年?就像“请回答,1988”一样,小时候,一条巷子里的人就像一家人。谁家有好吃的就互相送,谁家需要帮忙就打招呼,孩子们更是一头雾水。吃饭的时候,大人会在家里叫孩子的名字。晚上除了牛羊的叫声,还有大人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就像练习美声一样。那时候的人没有什么秘密,巷子里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好事说恭喜,坏事是真心问候。不嘲讽,不攀比,不反感。那时候大家的烦恼好像很少,有些和大川的材料有关。这种东西,材料,熬一熬就过去了。
后来村里流行出去打工,家里就把不爱学习的孩子送去了南方。我也是家里送出来的,不过不是工作,是学习。后来我家搬到了城里,巷子里的其他人都出去打工或者学习了,慢慢就失去了联系。
后来学习太忙,找工作也没时间回去。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的童年,那时候明亮的月光和闪烁的星星,还有我那群玩耍的朋友。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想起来就安心的地方。
终于有机会回去了。曾经的巷子变成了两层小楼,巷子里的青砖路也变成了水泥路,但是巷子里很安静,除了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其他人都出去打工了。房子虽然建得好,但是烟火气不多。奶奶不敢在新房子里生火,因为怕把粉刷好的白墙涂黑;因为院子是用混凝土粉刷的,所以不能种花草。与土地抗争了一辈子的老奶奶们,最终被困在了一个水泥窝里,没人在乎她们幸福不幸福。
其实我后悔回去发现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人也不是我记忆中的人了。这座城市不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我从来没有把它当成我的故乡,我视为故乡的地方已经不在了。似乎我无处可来,也无处可归。正如歌词所说: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街,鹿港渔村。
人们在妈祖庙烧香。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鲁抗的早晨和鲁抗的晚上。
在文明中徘徊的人们
听说他们把老家的红砖挖了出来,修了个水泥墙。
家乡的人各得其所。
但是失去他们所拥有的。
门上一块斑驳的木板上刻着这几个字。
儿孙总会保佑几代人传香。